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206节

  所以,近些年来,东厂在京里给人的存在感很低。

  “其他的呢?这两天那些上奏章的大臣们又是怎么回事儿。”

  嘉靖皇帝继续问道。

  “河南籍大臣之间有联系,商量着一起弹劾徽王,不少人对徽王所行之事是有了解的,只是没有上书弹劾,现在看到翰林院的清流和那帮新科进士跟着魏广德上奏疏弹劾徽王,也想着跟着上书弹劾,其他的暂时没有发现有异常。”

  黄锦小心的回答嘉靖皇帝的问话,现在是个敏感时期,嘉靖皇帝对大臣们的信任已经降到历史低点,这几日连严嵩都不曾召见。

  “今天都是什么人上的奏章?”

  嘉靖皇帝这个时候忽然看向高忠问道,屋子里清楚奏章内容的也就是高忠了,送到这里来的必然都是他看过的。

  “今天都察院、礼部、刑部都有人上书,科道也有许多。”

  高忠急忙回答皇帝的问话,丝毫不敢耽搁。

  “呵呵,都是老狐狸啊,等别人上的差不多了才跟着上书,哈哈,都是朕的好臣子。”

  嘉靖皇帝脸色忽然浮现出笑容,只是这笑容落在黄锦、高忠眼里心底就是不由得一颤。

  “回头把上书的大臣名单都整理出来,朕要看看都是些什么人。”

  嘉靖皇帝对高忠吩咐道。

  “是,陛下,新科进士还在观政,是否也要整理一份出来?”

  新科进士除了一甲和魏广德外,都还没有授职,倒是刑部那一批近期可能会有人被授职外放,所以高忠想确认一下,毕竟这批进士里有二十多人跟着上了弹劾奏章的,在皇帝心里他们算不算大臣?

  “单独列出来吧,找吏部要授官名录。”

  说完这话,嘉靖皇帝看向那对奏章,完全没有听下去的想法,摆摆手,“都留中。”

  依旧不给回复,不管是批准还是驳回,这是还要风波再闹大点的意思。

  朝臣就是这样,有些事儿,皇帝一开始不给出回应,他们就会兴趣越大,不断的反复上书,不断的扩大事态。

  要想平息,需要拖延很长时间,让他们都精疲力竭了才会消停下来。

  放大事态,那就是先不做回应,等所有人都闹起来了再出手处理。

  这也算是大礼议事件中,嘉靖皇帝认识到朝臣们的一个通病,别人为什么事儿上书了,他们就会跟着来,前仆后继的。

  只要不是军国大事,现在的嘉靖皇帝应付起来都是得心应手的。

  只需要拖一下就好,等朝臣们都闹起来,把各自的意见表达出来,想要处理就在上书高潮的时候出手。

  否则出手过早,不管怎么选择,不免都会有人在背后叽叽歪歪的。

  不想处理的也好办,那就一直吊着就行了,不理睬他们。

  所以,这个时代嘉靖朝政务处理速度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拖沓,效率非常低下,但是在嘉靖皇帝看来,确实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莫管徽事。”

  不知是有心还是无心,高守中在嘉靖皇帝跟前帮徽王说话的事儿,两天时间就传遍了京城官场,所有人在这个时候都看出来皇帝的态度了。

  和前些年的情况完全相反,嘉靖皇帝这话等于放出一个信号——朱载埨完了。

  更多的弹劾奏章如洪水般冲进了通政司,不得已内阁直接安排人在分拣奏章的时候,直接把弹劾徽王的奏疏全部按照之前的票拟内容在签发一遍就送往司礼监。

  这个时候的严嵩、徐阶都懒得多看一眼这样的奏章。

  十来日的时间,整个大明朝堂风向一致对准了远在千里之外的钧州徽王府。

  此时的徽王已经接到京城送来的消息,也是急的不得了,可是远水不解近渴,除了马上准备几车财物加急送往京城外,什么也做不了。

  最起码,在皇帝下旨责问前,徽王是不敢上书为自己辩解的。

  你怎么知道京城朝堂在弹劾伱,解释不清楚那就是窥伺朝政。

  就在京城几乎所有官员都卷入其中之时,嘉靖皇帝等待的时机也成熟了。

  虽然没有把那些弹劾奏章批红送回内阁,却是下旨让内阁联合六部九卿商议,确定一个钦差大臣人选,前往钧州核实徽王的种种劣迹。

  朝廷自然是不能听风是雨就处罚谁,必要的复核程序还是要的。

  这道旨意的传出,让在京的京官们大是振奋,好像是他们的胜利一样。

  前往钧州核实徽王的劣迹,那是个美差,简单走一趟,政绩功劳都有了,还能落下个好名声,谁会不愿意?

  最为积极的莫过于都察院、礼部等几个部门,本来核查亲王这样的案子,宗人府才是最合适的部门,毕竟本来就是掌管皇室宗族的衙门,只是永乐以后,宗人府多由勋戚掌事,而它所管辖的事却都移交给礼部办理,宗人府名存实亡。

  对于风暴的始作俑者魏广德,这几天自然也是在翰林院同僚和其他人面前又是风光了一把。

  随便弹劾了两个都成功了,只是魏广德不敢得意,因为陈矩始终没有送来他谋划之事的结果。

第260章人选

  弹劾风暴始作俑者魏广德这几天在同僚面前又是风光了一把。

  随随便便弹劾了两个,都很轻松的弹劾成功,魏广德心里自然是小得意的,只是陈矩那里始终没有送来进一步的消息。

  这消息,自然就是他是否可以前往钧州查实徽王劣迹。

  继续往上升,魏广德是不指望了。

  这年代,他已经算是坐火箭式提拔的干部了,所以只是追求一个同品级的七品御史的位置,目标应该不算远大,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耿安前两天就悄悄启程回钧州,他还要回去准备更多的徽王不法的证据,毕竟许多人家被徽王逼迫的背井离乡躲出去了。

  现在的钧州,已经算半座空城了,都是被徽王整的。

  读书的,家里有女儿的,早就跑了。

  徽王太喜欢作弄读书人了,读书人也好面子,怕被徽王缠上丢面子,也只能躲,因为就算告到官府也没用,知州都要绕着徽王府走。

  另外就是要安排坐实徽王僭越的证据,有些是可以的,有些他还要先回去查查,找找证据。

  不过在离开魏家的时候,耿安又是跪在魏广德跟前千恩万谢,还说只要魏广德去了钧州,耿安就会联系亲朋好友和地方望族联名给魏广德送万民伞。

  想想,如果真给钧州百姓除了徽王这一大害,送万民伞貌似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虽然魏广德没有主政钧州,自然不存在为钧州一地百姓遮风挡雨。

  这些年来,官员离任,不管是致仕还是高升,百姓聚集相送倒是常有,但是送万民伞送牌匾的貌似还真没听到过了。

  魏广德想到这里不免有些心痒难耐,多有面子的事儿啊。

  所谓的万民伞,其实就是制作一把大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书赠送人之名氏籍贯。

  万民伞在古代,地方官离任的时候,当地的士绅商贾都得表示一点挽留的意思,比较通行的方式是送“万民伞”,意思是这个父母官,像伞一样遮蔽着一方的老百姓,送的伞越多,表示这个官越有面子。

  如果在这个官被撤职或者降职的时候,当地还有人送伞,甚至拦轿,说明这个官绝对是个清官或者好官,而且当地人同时又有情有义。

  当然,这样的仪式发展到后期肯定也是要变质的。

  其实最初在中华大地上,对于离开的清官,百姓为了纪念他,往往是请当地名师题字,刻碑留念。

  但是发展到唐朝的时候,地方官为了虚荣和向上级表功,往往会逼迫地方士绅百姓为自己立功德碑,来提现自己爱民如子,造福一方百姓的政绩。

  事情发展到这里,完全变了味,让当时的唐朝政权不得不下旨昭告天下,禁止为官员刻碑留名。

  不能刻碑,百姓为了表达对官员的不舍,万民伞、功德匾也就应运而生了,不能刻碑我就送伞送牌匾。

  当然,对于地方上真的非常值得纪念的官员,当地士绅往往还是会请问上书朝廷,请求特旨准许地方为其刻碑纪念,只是程序上非常麻烦。

  这个时候的万民伞、功德匾还没有被大明的文官们玩烂,所以对魏广德的吸引力还是不小的。

  但是回到现实中,魏广德这两天已经知道朝廷中不少人已经开始走门路,想要抢下这个查案钦差的位置。

  魏广德想在一开始抢在前面拿下这个位置的希望落空,当时的情况陈矩倒是说了,嘉靖皇帝并没有快刀斩乱麻的打算,所以当时不管是黄锦还是高忠都不敢在御前提这个事儿。

  到了现在,魏广德的先机肯定是没了。

  以往这样的差事,大多会落在礼部和都察院的人身上,毕竟是他们的本职,翰林院的魏广德能够被选中的希望渺茫。

  基于此,魏广德也懒得去走门路了。

  或许给严世藩送银子,可能有那么一丝希望,或者弄个副使什么的,可是魏广德不敢。

  不是不敢送银子,而是你送银子拿到个副使的差事,从钧州回来,正使没拿到万民伞,你一个副使拿到了,不是打人家脸吗?

  得罪人的差事,魏广德也不想去做,自然在这个时候,稍微理智起来后就不想争了。

  不管怎么说,炮轰徽王的第一人是自己,这个功劳大家都看在眼里,虽然有点狗拿耗子的意思。

  而此时,京城的政治风向也已经四下里传开,消息传到河南,河南官场也为之一振。

  这些年,河南官员都把钧州知州视为龙潭虎穴,轻易是无人愿意去上任的。

  无他,因为那是徽王的地盘。

  虽然朝廷限制了宗室干涉地方的权利,可是徽王不干涉地方,却是在地方上违法乱纪,地方官都没处说理去。

  处理宗室亲王,那得要有皇帝的圣旨。

  自从上一代徽王朱厚爝因“斩琴”案与知州陈吉产生矛盾,并且上书朝廷弹劾陈吉,当时都御史骆昂、御史王三聘都力陈事实,上书替陈吉伸冤,世宗大怒并将他们全都逮捕,其中骆昂被杖毙,王三聘、陈吉都被贬戍边。

  之后现任徽王朱载埨也屡遭弹劾,但是结果都是屁事儿没有,自此河南官场只好选择绕着徽王走,斗不过人家。

  现在京城的风向变了,徽王明显是在嘉靖皇帝那里失宠,自然要新仇旧恨一起算。

  很快,以河南巡抚潘恩的官员也开始纷纷上书弹劾徽王不法事,想要一下子把徽王连根拔起,现在的机会是不容错过的。

  河南的弹劾奏疏送入京城转交到内阁,而此时内阁几个大员也正在争论到底又谁去河南查处此案。

  看着礼部尚书和都察院都御史争论人选,严嵩和徐阶就在上面翻看起新送到的奏疏。

  “潘恩?此人好似做过钧州知州啊?”

  严嵩忽然放下手里的奏疏,对旁边的徐阶说道。

  “河南巡抚潘恩?”

  徐阶听到严嵩好似在问自己话,放下手里的奏疏,从严嵩手里接过那份潘恩的奏疏看了一眼就笑道:“他之前是祁州知州,因做事勤勉调繁钧州,是有这个经历。”

  “都已经是河南巡抚了,还对钧州这么上心,呵呵”

  严嵩意有所指的笑道。

  “估计在钧州没少受徽王的气,这次逮着机会了。”

  徐阶靠近严嵩,小声说道。

  严嵩闻言也只是笑笑,便不作答了。

  “都察院提出右佥都御史党以平去,礼部提议右侍郎严讷去,不如直接把两个人名字报上去,看皇上怎么选择,老是这么争吵也没意义,两个人都够资格。”

首节 上一节 20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