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223节
无数的內侍和侍卫正在那里扑火,但是感觉效果不大。
旁边六科廊房门前,十几个给事中和中书舍人聚在那里震惊的看着前面燃起的大火。
没多长时间,火灾的大体情形他就已经知道了,站在武英殿前,嘉靖皇帝脸色铁青。
三大殿完全被烧毁,大火顺着廊道烧过了奉天门到了这里,还好廊道没有连通午门,不然这把大火还不烧出紫禁城去了。
“轰咔咔轰.”
远处传来建筑物倒塌的声音,那是正在燃烧的木板失去了下面的支撑重重的砸到地面上发出的声音。
“禀告皇爷,左顺门烧塌了。”
远处一个小內侍跑过来报告道,话音刚落,就在嘉靖皇帝眼前,本就摇摇欲坠的右顺门也整个倒塌下来,发出更大的更沉重的轰响声。
“坏了,东阁,还有文渊阁。”
就在这个时候,一直侍立一旁的徐阶忽然拍着大腿惊呼道。
大火是顺着廊道燃烧的,先前他们只考虑到午门没有廊道,想来这把火烧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可是在听到左顺门已经被烧垮的消息后,徐阶就想到左顺门里外都有廊道,好死不死这廊道还连同了内阁的办公场地,而在东阁之后还有文渊阁,里面可都是皇家藏书。
听到文渊阁三个字,嘉靖皇帝瞬间激动起来。
“快,快派人去文渊阁,转移阁中藏书,快。”
嘉靖皇帝激动之下,不自觉就迈步朝着燃起大火的右顺门方向行去。
这可把一边的黄锦吓坏了,赶紧双手抱住嘉靖皇帝的腿,死活不让他过去。
武英殿前除了御前內侍,两个内阁阁臣,六科给事中和中书舍人都还在这里,可是面对这么大的火情,他们也是束手无策。
只能指望救火的侍卫和內侍给力点,早点控制住火情。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也都不淡定了。
他们都是知道的,大明朝唯一的一部大型典籍-《永乐大典》可就存放在文渊阁,这把火要是烧过去,这部书还能存在吗?
其他人或许还不知道,可是徐阶和严嵩是清楚的,编撰《永乐大典》的原据书籍和文献资料都已经在南京文渊阁中被一把大火给烧掉了,要是现在北京文渊阁再一烧,就算想要重新再誊抄一份《永乐大典》也是没可能的,都不知道该抄什么了。
不过先顾眼前吧。
在严嵩带领下,徐阶还有六科给事中、中书舍人全部跪在嘉靖皇帝跟前拦住他的去路。
嘉靖皇帝也只是一时激动才会做出这样的事儿,被人一拦也冷静下来,“快,加派人手去那边,一定要抢出《永乐大典》。”
说出这样的话,嘉靖皇帝自己也觉得底气不足。
这会儿大火怕是已经烧到东阁了。
内阁办公的地方,烧就烧了吧,就算还有些奏疏被毁也没有关系,通政司那里还有备案,再抄一份过来就好了。
可是文渊阁那里是不能有事儿的呀。
现在文渊阁中的藏书,许多都是历代皇帝从民间收集来的古书,许多书更是孤本,烧掉了就再也没有了。
“尽贮古今载籍。”
太祖朱元璋当初建文渊阁时旨意上可是写的明明白白,可是历代皇帝苦心收集来的古籍现在就要被付之一炬了。
就算是嘉靖皇帝也没法淡定了,文渊阁被烧和三大殿被烧都是同等大事儿,可不是损失一间小小殿阁的事儿。
三大殿被焚毁,更多的还是政治意义,那里代表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
烧掉了,还可以再建,实际上这并不是三大殿第一次被烧毁。
三大殿在建成启用后三个月就被天雷击中引发大火,当时成祖朱棣不仅马上派人祭告祖先,还被迫下了《罪己诏》,“上天垂戒,朕甚惊惧,不惶自安。”
之后重建的三大殿,也就是现在正在燃烧的殿宇比最初的三大殿可是整整小了一圈。
倒不是没钱,在永乐年间大明朝廷的财政还是很富足的,之所以修小了,还是因为选材的问题。
最好的材料在之前已经用了,被烧掉了,剩余的木材就只能建成规格稍小些的。
而文渊阁,则是代表着文化传承,汉文化的传承。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准备北伐,攻打元朝首都,当时他发布的《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提出了这一个口号。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建立大明王朝,不仅彻底摧毁元朝残暴统治,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汉人传承,参考史料重新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
收藏天下书籍的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可是眼看着全部的心血都要化为灰烬,这个时候嘉靖皇帝内心是惶恐的。
还有那本就是孤本的《永乐大典》,这要他以后怎么面对祖宗?
嘉靖皇帝颓然的垂下头颅,不敢继续看那远处的熊熊烈火。
黄锦在一旁则是连忙吩咐小内侍抽调人手,左右顺门过不去,就绕道太庙,承天门走东华门进去,内侍则是从后宫绕一圈赶往文渊阁。
死马当成活马医吧。
而就在他们的对面不远处,被烈火隔绝的那边,魏广德还在和陈矩小声开着玩笑。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上天看皇帝住的皇宫旧了,这是要让造新的。”
“那也得朝廷拨的出银子才成,唉,后面的日子难过了,得亏咱们把廊道弄断了,不然这会儿该烧到文渊阁了吧。”
“那是,回头你告诉你干爹高公公,咱们俩的功劳可不能被别人偷了。”
“那是肯定的,就凭保住《永乐大典》这份功劳,我也该上品级了.”
两人在那里说笑,丝毫没有把这把大火看在眼里,眼下他们关心的是事后能不能因公受赏。
没多久时间,北边宝善门就冲出一大群内侍,手里提着锅碗瓢盆往这边冲,显然是赶来灭火的,领头的太监魏广德不认识,可是陈矩认识啊。
看到人过来,马上就满脸堆笑迎了上去。
两人站那里时候了几句话,那太监就吩咐手下内侍又往回跑去报信。
他已经看出来了,陈矩的话没有虚言。
眼前大火还在燃烧,只是烧到这里就再也无法存进,因为他们在此之前就挖断了廊道,这才让大火没有烧到东阁和文渊阁,这功劳是妥妥的了。
这太监并不知道文渊阁有多重要,在他看来不就是存书的地方嘛?
不过干爹黄锦很重视,所以他也要很重视。
这功劳诱人,可是没办法,陈矩这个内侍身后还站着高忠高公公,平常人也不敢造次,跑去抢这份功劳。
他自然也不能。
“文渊阁没事儿?”
嘉靖皇帝得到内侍回报,说左顺门的廊道被陈矩和魏广德带着人给挖断了,隔绝了大火漫延到东阁和文渊阁的可能,满脸不敢置信。
他已经做好去太庙请罪的准备了,没想到峰回路转,文渊阁安全了。
听内侍述说了那边的情况,知道在火势蔓延过来前他们就做了准备,庆幸的嘉靖皇帝马上吩咐道:“传魏广德、陈矩觐见。”
第275章闲职
踩在奉天门的瓦砾上,“喀嚓、喀嚓”的声音响起。
紫禁城大火已经熄灭,现场还来不及清理嘉靖皇帝就带着众人通过右顺门进入广场,随后踩着奉天门的残垣断壁走进了奉天殿前的广场。
曾经高大雄伟的奉天殿此时已经是残垣断壁,一片狼藉,满目疮痍,只有残留的几根被熏的漆黑的立柱还在耸立,展示着它曾经的巍峨。
嘉靖皇帝的脸色此刻很不好看,就如那立柱一样漆黑。
魏广德跟在人群的后面,先前被嘉靖皇帝召见还让他很惊诧,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家里起火了,主人难道还能不回来看看。
西苑离宫城也不远,就在隔壁。
不过在觐见皇帝后,他并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
也是,这个时候嘉靖皇帝那里有心思去考虑怎么赏赐他们,先搞清楚损失再说吧。
魏广德没有被放出宫,而是让他跟着皇帝的队伍视察火灾现场。
嘉靖皇帝在前面走,魏广德和陈矩就跟在后面,此时六部九卿等朝廷的达官显贵都已经来了,宫里各司职太监也都已经聚齐,前面可没他和陈矩呆的地方。
这段路走下来,魏广德也明白了这次火灾的影响有多大。
这不是说有银子说修就马上可以修的,和后世截然不同,有钱,直接找施工队,上建材市场转一圈就可以动工了。
这年头修建宫殿使用的材料可不是砖石水泥,需要的是木材,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的““发家史””是从元朝时期开始的,因为它的金丝花纹,非常符合皇室高贵优雅的气质,使它一度成为元朝皇室专用材料。
到了大明朝,金丝楠木作为一种珍贵木材在宫廷中得到大量使用,明代皇帝将这种材质应用于宫殿、家具、棺椁制造上。
金丝楠木产量不小,本身价值也不高,但是珍贵的是金丝楠木的一种特殊花纹,即金丝可遇而不可求。
明朝对金丝楠木的使用,普通的木材就用来制作宫殿等建筑,有金丝的木材则是打造御用家具。
金丝楠木生长在中国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地区——四川西部山区的高山密林中,那里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树木生长缓慢。
永乐年间在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开始大量种植,由于这些地区盛产优质的金丝楠木,所以在明代的许多皇帝都会在自己的宫室、宫殿、城楼、寺庙和行宫等处种植金丝。
木材来源其实也不缺,可问题就在于金丝楠木成材非常慢。
楠木的生长周期很长,至少需要50年才能长成木材,但此时金丝才刚刚开始形成,每年以1-2%的速度生长,至少需要50年才能达到“满金”。
就算只是修建三大殿,也需要50年以上的木材,这么大的量自然不是短时间能够凑齐材料的。
现在三大殿尽毁,不说朝廷拿不拿得出这笔银子重建,光是选料和备料就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至少也要数年时间。
这会儿魏广德已经知道起火的始末了,就是雷击奉天殿引发大火,然后蔓延到后面的华盖殿和谨慎殿,大火又顺着廊道继续燃烧引燃了文武二楼,进而烧到奉天门和午门,把左右顺门也烧了。
还好当时起的是北风,大风助推火势向南边烧,要是起南风的话,这把火就要直接烧到后宫去。
想想后宫的情况,里面居住着上前的宫女內侍,真要烧到后宫才真不知道损失会多大,要死多少人。
不过魏广德不知道的是,嘉靖皇帝此刻想的却是这把大火给自己什么启示,这是老天示警还是什么?
上次三大殿被烧,明成祖朱棣可是下了罪己诏的,现在三大殿又被烧掉了,自己该怎么做?
直到天色渐晚,众人才告辞皇帝纷纷出了紫禁城返回各家府邸,魏广德也随着人群往外走,中午的饭都没吃,这会儿又是晚饭点,正饿着呢。
第二日,魏广德按时到了翰林院上值。
昨晚离开皇宫前,嘉靖皇帝下旨四品以上在京官员今早去西苑上朝,魏广德当然是不在此列,所以还是只能规规矩矩按时到自己公房坐着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