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224节

  对于今天西苑里会发生什么,魏广德兴趣不大,他只想知道接下来自己会升官还是给黄白之物作为奖励。

  说实话,魏广德自己都不大相信能够继续升官,实在是他太年轻了。

  正常这个年龄的进士,大多会被选入翰林院任三年庶吉士,这样也就差不多二十来岁,可以出任其他职务了。

  可他偏偏成了这规则之外的怪胎,十八岁就由庶吉士授官,这眼看着又立了大功,怎么赏估计朝廷里面还是有意见的。

  收些金银赏赐也不错,风物长宜放眼量。

  魏广德这会儿只能在心里这么安慰自己。

  昨天魏广德的做的那些事儿,昨下午就已经在宫外传开了,他保住了《永乐大典》,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功劳,今儿没坐下喝两口茶,翰林院里的同僚就纷纷过来闲坐,魏广德满脸堆笑的照应。

  快晌午的时候,西苑那边终于传出了消息,嘉靖皇帝下《罪己诏》了。

  “朕本同姓之侯嗣,初非王子之可同,惟皇天宝命所与,暨二亲积庆在予。夫自入奉大统,于兹三十六年。昨大遭无前之内变,荷天恩赦,佑以复生。此心感刻,难名一念,身命是爱,但实赖臣劳之一语,而原非虚寂之二端,天心丕鉴,朕心朕忠,上天明鉴。昨因时旱,祷泽于雷霆洪应之坛,方喜灵雨之垂,随有雷火之烈,正朝三殿一时烬焉,延及门廊,煲刻燃矣。仰惟仁爱之昭临,皆是朕躬之咎重。兹下罪己之文,用示臣民之众。吁!灾祥互有,感召岂无?凡在位者,宜同祗畏之情,首体相关,未有幸乐之肆,必尽代劳之直,当竭国民之念,上承天戒,以佐尔君,下抚生灵,务令安遂,其图协恭,勿乃我弃。故兹诏示,成使知之。”

  魏广德听到消息也是很惊奇的,他以为嘉靖皇帝会想办法推脱这个事儿,所以从没认为他会下罪己诏。

  赶紧和众人出去看了《罪己诏》全文,好像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有错的样子。

  这是魏广德看完《罪己诏》后的感觉,有点推脱责任的嫌疑,这才是他眼中嘉靖皇帝该有的样子。

  魏广德虽然和嘉靖皇帝接触不多,但是看以前的表现和市井传闻,还是对现在这位皇帝有一定了解的。

  起火是因为他觉得天旱求雨,一时不慎引发的,责任在他,然后就没有了。

  魏广德咂咂嘴,嘉靖皇帝虽然下了这《罪己诏》,估摸着后面还是会继续修仙去,还是一副我虽然认错,但是我绝不悔改的意思。

  至此,三大殿大火也算告一段落,只记载于明实录中:

  ○嘉靖36年四月丙申

  奉天等殿门灾是日已刻雷声大作至午刻火光骤起初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二殿文武二楼左顺右顺午门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至酉刻始熄上大惧明日文武大臣奉慰上报曰上天垂爱朕战惧若涉大渊莫知所措无前大异何以饰辞然子职最亲不可不祗承仁示卿等奉慰具悉忠切罪在朕躬安可他诿惟感眷禹顺耳。

  大火的事儿了,可是重建工作也被朝廷提上了议事日程。

  虽然朝廷没钱,可不能连个上朝的地方都没有吧,勒紧裤腰带也要上这个项目不是。

  对此,现任工部尚书赵文华自然是不会反对的。

  朝廷没银子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是事儿还是必须要做,反正只是选材,先把材料选择好,准备着,也花不了多少银子。

  一份公文从北京工部发到南京,让他们开始着手准备就好了。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在火灾三日之后,在魏广德还在翰林院值房上值的时候,一份圣旨不期而至。

  以往下旨之前会有人提醒受旨之人,准备好香案啥的,这次来的有点突然,魏广德之前可没人给他消息。

  就在翰林院值房外院子里,魏广德和其他赶来凑热闹的同僚纷纷跪迎圣旨。

  其实同僚们这个时候凑过来当然不是为了这一跪,翰林院里接旨的事儿也不少见,只是大家都想知道这回魏广德到底能获得什么赏赐,顺便打打秋风蹭顿酒席。

  他魏大官人急公好义之名可是在翰林院里广为流传,手上钱多,人参多,有缺银子周转和家里缺人参调补的都会找到魏广德帮忙,他也是来者不拒的答应。

  和原来想的不同,这次的圣旨不仅给魏广德升了品级,还有二十两银子的赏赐。

  只是升的这个官让魏广德有点牙痛,詹事府左春坊左司直郎,从六品的官职,升了半级。

  要说詹事府,在弘治朝以前也算是肥差了,那可是辅佐、教育太子的衙门。

  洪武初年,置大本堂以藏古今图籍,召四方名儒训导太子、亲王。

  不久,太子居于文华堂,诸儒轮班侍从,又选才俊之士入充伴读,当时,东宫官属除了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宾客以外,还有左右詹事、同知詹事院事、副詹事、谕德、赞善大夫等官职,都以勋旧大臣兼领其职。

  洪武十五年改定左、右春坊官,各置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司直郎,又各设大学士。

  洪武二十二年才设詹事院以总之,驾驭左春坊、右春坊、司经局等部门,统府、坊、局之政事。

  至此,詹事府成型,主要从事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其中置詹事、少詹事等官职。

  而魏广德得的这个差事,左春坊左司直郎这个职位却是个非常设官职,是与右司直郎及左、右清纪郎共掌太子东宫弹劾、纠举之事。

  魏广德也没有想到,官职转了一圈后,和自家老爹一样干起了纪检工作,魏勐任千户前可是卫镇抚。

  只不过从弘治朝开始,为了教育太子朱厚照,弘治皇帝是从内阁和翰林院中选择学士进行教导,而不再由詹事府进行教育。

  现在到了嘉靖朝,嘉靖皇帝封的两个太子都没了,自然詹事府就成为摆设,成为翰林官升迁之阶,再也没有成为天子潜袛之臣的机会了。

  好吧,这次的封赏,除了让魏广德从七品官变成从六品官,还给了二十两银子外,依旧是个闲差,无事可做的那种。

  跪谢接旨后,魏广德还要装作很高兴的样子,送走传旨官,魏广德又和同僚们乐呵了一天才回到家里。

  虽然喝了点酒有点醉意,可是他却不能就这么睡下去,还有要紧的事儿要做,那就是写份谢恩奏疏,明早送到通政司去。

  这个是惯例,皇帝给了赏赐,做大臣的要上表谢恩。

  当晚,魏广德回家的时候就得了门房的通报,陈矩已经在家里大堂坐着喝茶等他。

  昨儿个魏广德受了赏赐,估计陈矩的也不会少,就是不知道他得到了哪些好处。

  “陈大哥这是”

  魏广德进门就看见陈矩,以前他都是一身內侍的着装,可今天看到的陈矩身上的衣服已经换了,这是太监的服侍了。

  魏广德对这些低品级太监的服色分不太清,一时也不知道现在的陈矩到底是个什么官,又是什么品级。

  “呵呵,托兄弟的福,我这已经入了司设监掌司仪仗。”

  看到魏广德进来,陈矩就笑吟吟站起来冲着魏广德,学着书生见面的礼仪拱手作揖道。

  “大哥这是什么品级了?”

  魏广德很是好奇的问道,自己就升了半级,不知道陈矩这次的功劳该怎么个升法?

  八品还是七品?

  “司设监奉御,和老弟也是一样,从六品。”

  听到陈矩这么说,魏广德眼睛瞬间瞪大,不可思议的看着陈矩。

  这宫里有人就是好办事儿,高忠这么给力的吗?

  “别瞪着我,我以前可是在陛下跟前办差,只是以前都是苦劳,这次是一并算的才直接跳了很多级,呵呵”

  说到这里,陈矩是掩饰不住的笑意,终于是混出头了呀。

  “没有,只是大哥这一下蹿到和我平级了,还真有点.”

  “嗨,老弟,你是不知道,为了你的官职陛下可是没少伤透脑筋,怪就怪你年龄太轻了.”

第276章宣府军饷

  “嗨,老弟,你是不知道,为了你的官职皇爷可是没少伤透脑筋,怪就怪你年龄太轻了,皇爷没法给伱封官,不过别担心,你的功劳可都记下了,以后有的是机会。”

  陈矩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太监,不再是个没有品级的內侍,此时说话也和以往不同,也不喊皇帝位陛下了,而是改称皇爷。

  有了品级,他也算是内臣了。

  虽然黄锦这样的提督在嘉靖皇帝跟前都自称“奴婢”,可人家那是自谦。

  严格说来,黄锦是二品提督太监,写给嘉靖皇帝的奏疏是要用“臣”来代表自己的。

  “皇上为我的封赏烦恼?”

  魏广德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陈矩道。

  “那当然了,你看看,这次咱们保住了‘永乐正本’,那是多大的功劳,我跟你说,那书里面很多都已经是孤本,外面已经找不到原据书籍了,要是正本被毁,那就真的绝了,没有了,你知道吗?”

  陈矩这会儿咂咂嘴,又继续说道:“何况这书可是老祖宗修的,就这么一套,烧没了对得起祖宗吗?

  只是可惜,对你的封赏几位大人争论的很厉害,最后皇爷是听了徐阶的话,说你年纪尚幼还需磨练,所以才挂个詹事府的左司直郎。

  皇爷连太子都不立了,詹事府还有个什么混头,你还是慢慢熬资历吧,你要是早生几年.”

  很快,吩咐的酒菜上桌,两个人谈话的场合也从大堂转移到饭厅。

  “今天皇爷出了西苑上了城墙,说是想看看京城百姓的生活,嘿嘿.”

  两个人有一句每一句的闲聊,魏广德说翰林院的事儿,陈矩就把宫里的新鲜事儿说给魏广德听,也算是两人悄无声息进行情报交换吧。

  不过怎么看,魏广德说的那些衙门里的消息都不如陈矩透露出来的宫中信息强。

  “皇爷转到正阳门楼子那里,就说这城楼旧了,破了,该重修一下了,兴许是因为想到宫里的那把火,现在皇爷看到什么都说弄新的”

  喝着杯中酒,吃着盘中菜,陈矩继续说着今日嘉靖皇帝的行程。

  “已经把话传到内阁了?”

  魏广德这会儿是真的很震惊了,重建三大殿要多少银子,现在衙门里传的沸沸扬扬,就目前大明朝廷的财力,根本无法支撑这么大的工程。

  那些廊道还好,木材有现成的,工匠直接调派就是了,也花不了几个钱,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动工。

  可是正阳门城楼,那可是好几层的巨大建筑,和建一个宫殿查不了多少的量,有那笔银子还不如先建三大殿其中一间呢。

  何况内城的城墙也是年久失修,前几年把修缮城墙的银子全部一次砸进了外城墙的修建当中,导致这几年已经没钱修缮其他城墙了。

  修了正阳门,周边的几段又损坏的城墙是不是也要修修?

  “递了话,还没有回音。”

  陈矩说道。

  时间一晃又是几天过去了,嘉靖皇帝传旨欲重建正阳门城楼的消息已经在朝堂上传开,自然又是让百官议论纷纷。

  以往修这样工程很积极的工部,这次一反常态没有传出任何意见,态度让人有点捉摸不透。

  现在的工部尚书可是赵文华,古今中外,凡是上项目,那就意味着有大笔油水可捞。

  赵文华是什么样的人?

  这人的办事能力先不提,但是很懂的做人,惯会趋炎附势。

  他在明嘉靖八年考中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后调入国子监,当时严嵩就是国子监祭酒。

  他认严嵩为义父,踏上了严家这条船,之后严嵩的发展也证明他当时的眼光还真不错。

  在严嵩入阁后不久,赵文华就被委派为通政使,所有奏疏都要先从他手上过一遍才能送入宫中,自然让严嵩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很多信息。

  在严嵩干掉夏言出任内阁首辅后,凡是弹劾严嵩的奏疏必然是会先送严嵩过目,然后进呈嘉靖皇帝,这让严嵩有了充分的时间做应对的准备,毕竟他儿子严世番也不是盖的,很会抓住奏疏中的漏洞进行反击。

  当然,也不是所有锅都不背,该认错的时候,严嵩也舍得下老脸向嘉靖皇帝认错,而对于为嘉靖皇帝背黑锅尤其热衷,所以一直恩宠不断,嘉靖皇帝反而更加信任他。

  之后数年时间里,虽然弹劾严嵩不法事的奏疏不断,可是内阁首辅的位置却依旧坐的稳当。

首节 上一节 224/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