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248节

  董一元的家丁自然都是身强力壮的,可是这会儿在两个同伴强行拖拽下却也挣扎不开。

  毕竟从永宁到保安,呆了没两天就又积极赶回来,身体也是有些吃不消,即便是习惯长期征战的老兵身体上也会受到些许影响,自然反抗不了两个养精蓄锐多日的同伴了。

  家丁被强行架到隔壁屋子,家丁队长只是冲着魏广德不好意思的抱抱拳就跟着出去了。

  魏广德起身在屋子里来回走了几步。

  虽然打定主意不干涉此事,可这会儿人被拖走,魏广德却感觉心里堵的慌。

  “正义只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这句话,在后世也很流行,毕竟不管哪个时代都会有不平之事。

  现在是大明朝,信息传递不畅,所以发生的一些事儿只会在小地方上传播,要大范围传开却是很难的。

  除非是被官员听闻后鸣不平上奏章参奏此事,在皇帝批复以后刊入邸报,才会快速在全国范围内传开,不过这时候也和事情发生的时间相差甚远。

  那段话,在这个时代说出来,似乎倒是贴切。

  毕竟时代有时代的特点,有些事儿是不能强求的。

  可是到了后世,魏广德依稀记得网上看到过一种观点,那就是迟到的正义其实不是正义。

  正义,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正义,不是迟到的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

  这是那篇文章的核心,当因为一件冤假错案被纠正后,不少人都会因此弹冠相庆,说出那么一段话来。

  不过文章却解释了,“正义不会迟到”的本意并不是事后纠正,而是纯字面意思,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因为正义是不会迟到的。

  打个比方,当一个人含冤入狱20年后被宣布无罪时,那不是20年前的正义来的迟了,而是20年后的正义来的准时。

  这才是这段话的正确理解,因为说出这话的好像是个美国大法官,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似乎被包装误导了。

  其实这句似乎充满正能量的话原意本不是赞美迟到的正义,而是对迟到正义的一种批判,在谴责20年前制造冤狱的人践踏人间正义。

  正如某些影视片中一样,警察们面对嚣张的犯罪分子,因为证据不足无法将之绳之以法,只能用“正义永远不会缺席”来劝告犯罪分子和安慰自己。

  又或者像某些影视剧一样,伪善的坏人粉饰太平,坏事做进却享尽荣华富贵,最终因为一朝失手被抓,正义人士们也会高呼“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来一舒心中痛快之意。

  误读者们断章取义,完全推翻了原本的思想,反而对迟到的正义持赞扬的态度,究竟是无心还是有意?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悚然而惊,先前自己随口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态?

  京城那边并不知道宣府这里发生的事儿,魏广德敢肯定,或许在沈炼死后,陆炳也已经不怎么关心沈炼家人的事儿了,或许在他看来人都死了,生前的恩怨就该翻篇了,或许他本就是漠不关心。

  活着的沈炼,凭借其才或许会吸引陆炳的关注,可人不在了,也就没有意义了。

  可是现在自己知道了,又该怎么做呢?

  是让正义迟到,亦如民间崇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者“因果循环、报应不爽”这一类的说辞,还是应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像那个小兵说的,“可人都没了,就算有报应也救不了人啊”。

  没来由的,魏广德心中对那个家丁生出不满之意,事后报告一声多好,自己会替沈家洗清冤屈的。

  现在好了,事前知道了,却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此事。

  前世就是一个普通人,在看到这类事情后除了在网上哔哔两句外,什么也做不了。

  那不是什么明哲保身,而是无能为力。

  现在不同了,他现在是大明朝的进士,是官员了,难道还是应该用以前的方式处理这样“人命关天”的事情吗?

  魏广德心在这一刻乱了,本就不太坚定的心有了一丝裂痕。

  门外脚步声响起,家丁队长也回来了

第300章陈宣府边事疏

  “那边还在闹腾?”

  看到家丁队长回来,魏广德只是强装淡定的问了一句。

  “是的大人,那小子家里人因为有些事得过沈相公的恩惠,所以.”

  家丁队长小声解释道,“不过不是针对他们一家,是整个保安州的军户,都是军役上的事儿。”

  军户人家并不是只承担每户出一丁为正兵就算完成了军户的任务,有正丁只是让他们免除一些赋役,他们平时还要完成一些徭役,比如修整边墙城堡一类的。

  魏广德是军户出身,自然也知道这些,只是默默点点头。

  这年头,底层军户的日子过得确实苦,所以民籍女子都不愿嫁给军户人家,也是不想子孙跟着受苦。

  只是听到那家丁队长接下来的话,魏广德又有所触动。

  “那小子是被他爹娘赶出家门的,他问的多了,家里人生疑就追问他,他没忍住就说了他回家的目的,就被赶出来,让他回来找大人救命,还说.”

  “还说什么?”

  魏广德此时心又乱了,随口就问了一句。

  “还说救不了人,就别回来了,所以那小子才那么激动,有些失态了。”

  家丁队长小声解释道,他怕魏广德误会,对自己手下产生什么不好的看法。

  “嗯?”

  和后世不同,这年头宗族关系还是很重要的社会关系,因为一个外人要把儿子撵出家门,不认了,这得是多大的事儿。

  魏广德当官后,按照记忆也在兵部文档中找寻过魏家分出去的几支分支的去向,可是一查就有点失望,比如就蔚州卫就有一支分支,可是魏广德查看蔚州卫资料的时候却找不到魏家人的信息了。

  蔚州,位于大同东边,挨着宣府,蒙古鞑子多次在打破边墙后洗劫蔚州,原本的蔚州卫早就破败,现在的蔚州卫也大多是之后从其他卫所补过来的。

  想来,那一分支怕是已经凶多吉少了。

  对这些事儿,魏广德回九江的时候都不太好给魏老爹说,支支吾吾半天才说起来,等来的也只有魏老爹的一声长叹。

  留在江南的好啊,至少没有兵灾,不用承担边墙战火。

  “也难怪他这样。”

  闻言,魏广德低声说了句。

  “都出去吧,让我静静。”

  不过魏广德这会儿不想见人,他立即开口吩咐道。

  很快,屋里人都全部离开了,魏广德一个人站在屋子中央,想坐可又坐不下去,站着也觉得不得劲,正应了那句“坐立不安”。

  救还是不救?

  不知不觉,纷乱思绪里只剩下这一个念头。

  救了,以后就要和严家决裂。

  不救,可总感觉良心不安。

  不由得,魏广德回忆起自己以前弹劾的两个人。

  刘大章丢官去职,那是罪有应得,谁让他畏敌怯战。

  至于徽王,那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自己找的,知道了能不管管吗?

  可这件事儿,自己也知道了,能不管管吗?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脸上浮现出一丝苦笑,自己还不适应当官,遇事不是首先思考利益得失,而是小老百姓的思考方式,确定对还是不对,良心还没有泯灭啊。

  如果是官场老油条,这个时候或许会淡定的叫人重新泡一壶茶,悠闲的喝着,安排手下把需要探听的消息都搜集好,然后回京城复命。

  谁还会为一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费神。

  魏广德思考半天,觉得不能继续在永宁呆着了,最好还是去保安州看着,要是有可能就把人救出来,免得以后自己每每想到此事会觉得良心不安。

  “张吉,张吉。”

  魏广德对着门外喊了两声,很快张吉就推门进来,躬身侍立在侧,等候魏广德的吩咐。

  “把话传下去,明日启程,我们去.保安。”

  魏广德还是把话吩咐了下去,明日去保安看看。

  “老爷,你是想要救那个叫沈襄的公子吗?”

  张吉在一旁小声问道。

  “去看看吧。”

  魏广德随口说道。

  “老爷若是真心想救,不妨派人假扮盗贼半道把人劫了,这样人也救了,也不会暴露身份,也不会和宣府这边的官员生隙。”

  张吉小声说道。

  “嗯?”

  魏广德惊疑一声,“人没被押到保安?”

  “老爷,你怕是听岔了,说了快要到保安了,先前我出去的时候问了那人,他说人家过了居庸关,算时间应该过了延庆,现在或许在怀来县城附近了。”

  张吉小声道。

  “那也来不及了,几天就能到保安。”

  魏广德默算了下时间,他们赶到保安州的话,人怕是已经送进城了,根本来不及。

  “马将军的人应该已经到了那里,派人快马过去,能够在保安城外把人劫下。”

  张吉出主意道。

  “不行,这样不仅害了马芳,对沈襄也绝无好处,他以后就只能做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了,科举算是彻底废了,沈炼的案子也翻不了。”

  魏广德摇头道。

  张吉的确是出了个馊主意,若是沈襄在牢里,沈炼翻案他自然可以出来,可要是被劫走,那就会被治上通匪之罪,沈炼白莲教徒的身份怕是要因此被坐实。

  虽然不是很明白,但是张吉还是知趣的闭上嘴巴,老爷都说了不行那肯定是不行的。

  坐回位置,魏广德端起案几上已经冷透的茶直接灌了一大口下去,才觉得躁动的心稍微安静了一些。

  现在沈炼的事儿还是没有弄清楚,马芳那里当然是打听不到的,虽然他已经贵为副总兵,可是人家是宣大总督,品级接近但是权利高了好几级的存在。

  要救沈襄,那必须要给宣大总督杨顺把罪名安上才行,但是弹劾的奏疏进了通政司,最后还要到内阁落到严首辅手上,虽然严嵩不会直接把这奏疏扣下,但是肯定会有所准备的。

  现在上奏,奏什么?

  走什么渠道交到嘉靖皇帝手里?

首节 上一节 248/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