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249节

  魏广德心里清楚,只要奏疏一上,他和严家就彻底分裂了,不可能还有机会得到严嵩的帮助,甚至还会因此遭到打压,他能承受得起吗?

  能奏的东西,魏广德当然已经想到了,那就是已经可以确认的,边军杀良冒功的事儿,这都不是杨顺来以后才有的,听那些难民话里的意思,老早就已经出现了。

  皇帝关心的,沈炼到底是不是白莲教徒,其实在他心里已经有想法了,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查不查清楚貌似不重要。

  至于怎么交到黄帝手里,走通政司肯定不行,其他渠道就剩下两条,一是锦衣卫,通过陆炳交上去。

  可问题也来了,有了这次带奏,他和陆炳那微不可察的联系可就暴露在嘉靖皇帝眼中了。

  魏广德可不希望让嘉靖皇帝知道他和他手下的情报头子私下里还有点联系,锦衣卫的位置太特殊了,还是少接触为好。

  那么剩下的,似乎走陈矩的路子也不错,嘉靖皇帝都让陈矩给他传密旨,虽然那就是一个字条,可也勉强算是一道中旨吧,虽然没有盖印章,严格说都不能算旨意。

  但是搞的是严嵩一系的官员,朝中非严嵩一系的官员还是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严嵩一系的官员还是比较敌视的,应该也不会认为他有过错,内阁也经常收到嘉靖皇帝的字条,按照字条办事。

  实际上嘉靖皇帝的小纸条,某种意义上已经有中旨的效果。

  明朝的大臣们,一般都不怎么把中旨当回事儿,当然前提条件是中旨内容和他们的理念有冲突,没有冲突的他们还是很乐意奉旨办事,至少这代表着你这个人在皇帝那里是有印象的。

  在皇帝心里有印象,那就意味着有官职空出来的时候,他有可能想到伱。

  至于得罪首辅大人,那就没办法了,要想自己良心过得去,在朝堂上挣一个铁骨铮铮、不畏权贵的人设,该做的牺牲还是要有的。

  魏广德还记得陈矩给自己的提醒,少和严家走动,别太亲密,这说明什么?

  嘉靖皇帝或许对严嵩还有那么一些情分在,可是也对严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有些忌惮了,只是还不是出手的时候。

  算了,得罪就得罪吧。

  一开始,魏广德是不打算在这时候就和严家敌对的,他还想着回京城后招机会再上报宣大的情况,现在看来还是只能出手了。

  魏广德叫张吉给自己磨墨,张吉当年也和魏广德在孙夫子那里读书,自然知道怎么做。

  磨好墨,魏广德铺好纸就开始写起来。

  “魏广德陈宣府边事疏

  臣闻:杨顺镇守宣大以来,所请库银三十余万两。而该镇兵食则日见空虚,寇势益猖,城堡尽破,杨顺始终未能报效尺寸之功,失体损威,甘受敌侮。路楷,接受贿金七千两,秘不以闻。去冬寇入应州,屠堡七十,男妇被杀三千人。及奉旨勘复,路楷则皆推诿于镇、巡、府、道、州、县,而将其所杀边民冒充为杨顺战功。许论,雷同附和,漫无成画。此三人党屁一辙,何以为陛下分忧?请亟罢此三人,别选忠诚之臣为之,使边患有救。”

  杨顺,肯定是要参的,他是这件事儿的主脑任务,若不是他起头也就没沈炼被杀的事儿了。

  路楷则是巡按御史,他本应该是核查案件,可是从马芳听来的消息,杨顺给了路楷一笔银子,具体多少不知,而且想想也该明白,严大公子会安排他来宣府,肯定也是他那边的人。

  至于兵部尚书许论,魏广德是不爽他上次要逼自己进兵部,而且杀沈炼的事儿,确实是他许论最后签署认可的,最起码是有失察之责的,在魏广德这里也被算做是同谋之一。

  这奏疏,魏广德主要就是把马芳和保安州那边听来的消息添油加醋混到一块去,真不真不要紧,只要有了批复,让自己查,真真假假就不重要了,因为那时候杨顺、路楷都要靠边站。

  写好奏疏,魏广德又仔细看了一眼,在心里又反复推敲了一番,直到晚饭后才把奏疏封好,打算安排李三快马加鞭送回京城。

  他另外又写了一封信,详细叙述了护卫从保安州那边听来的消息,包括沈炼之妻和幼子被流放极边,沈炼二子和三子在狱中审讯时被杖杀,现在沈炼长子也被革了功名押到了宣府,眼看着小命不保。

  这信也是交给陈矩,陈矩是否要交到嘉靖皇帝手中,那就不是他魏广德能管的了的事儿了。

  “去叫李三过来。”

  魏广德吩咐张吉道。

  “这东西一定要亲手交到陈公公手上,不能有偏差,时间还得抓紧,你带两匹马回去,轮流换乘。”

  等张吉叫来李三,魏广德把东西交出去,依旧不忘吩咐道。

  跟着魏广德的时间长,陈矩又经常跑魏广德家里喝酒,李三也是认识陈矩的,还算熟悉。

  “小人明白,请老爷放心就是。”

  李三连忙保证道,虽然不知道手里的信写的是什么,可看魏广德这么郑重也知道,这东西肯定很重要了。

  “东西交给陈公公后你就回家等消息,有信了立马送过来,直接去保安州那边,我们明天也要离开这里。”

  魏广德又对他说道。

  “是,老爷。”

  李三也算是很早就跟着魏广德的人,当初上京赶考他就是车夫加护卫的身份,也跟着闯了宣府一战,魏广德对他还是放心的。

  第二天一早,李三就骑上一匹马,马鞍上还套上另一匹马的缰绳牵着就奔向京城,而魏广德则钻进了马车,在众人的护卫下启程前往保安州。

  沈襄的命,魏广德以现在的身份是铁定保不住的,没有巡按宣府的旨意,他这个御史说话没分量,还会招杨顺、路楷弹劾,毕竟是名不正言不顺。

  魏广德现在身上的御史皮,也就是可以上疏弹劾别人。

  不过,在这大明朝官场上,因为大部分官员屁股都不干净,所以使用弹劾这一招还是很有威慑的。

  特别是对于地方上的官员来说,京官和地方官差距很大。

  收入,京官肯定不及地方官员,可是权势又是另一方面了。

  要是放在以往那些御史身上,只需要到保安州走一趟,啥都不问也能弄到一笔银子花销,可现在的魏广德还不敢这么干,毕竟嘉靖皇帝在后面盯着呢。

  一行人离开永宁城,向着保安州缓缓而行

第301章恻隐之心

  魏广德一行人缓缓向保安州前进,而李三就不是这样了,一路上快马加鞭往京城跑。

  虽然不知道背上盒子里是什么,可这几天耳闻目染也能猜到,可能和那位沈公子的生死有关系,不然魏广德也不会让他飞马回京城。

  一路上李三晓行夜宿,一日三餐都是在马上解决,丝毫不敢耽搁时间,在和大队分开的第四天他就已经冲进了北京城。

  当然,到了京城城门下的时候,李三已经放慢了马速,要是这么冲进城那可是犯了大忌讳的事,他知道不能给自家老爷惹祸。

  进了城门,李三顾不得先回魏家,直接就去了西苑,到了地方后就在旁边等着,那里面可不是他能随便进出的,只能等陈矩出入的时候过去。

  当然,他也不傻,陈矩毕竟是嘉靖皇帝身边的太监,不可能被差遣的到处跑,所以李三怀里还有一些散碎银子,从几钱到一、二两不等,准备看到有內侍进入西苑的时候请他们去给陈矩代个信,自然需要用到这些银子了,可没有白找人跑路的道理。

  到京城很长时间了,李三也知道,这些太监可是贪财的不得了,怀中的铜钱他们看不上,不过一点碎银子却是这些太监的最爱。

  这里是行宫,平日里进出的太监也是不少,没一会儿的功夫李三就请了两拨人往里面带话。

  毕竟他不认识这些太监,都不知道人家收了银子会不会把话带到永寿宫中,所以李三才不会只找一拨人带话就完事儿,万一那人收了银子不办事儿,他不就被晾在这里了。

  到了这个时候,就不是他能急的了。

  宫里规矩多,这些个太监肯定都有自己的差事才会在西苑进进出出,他们带话要么顺路,要么就是自己的事儿做完了才会去。

  在西苑大门外不远处找了颗大树,李三就把两匹马栓在树桩上,自己蹲在树荫下,双眼一直盯着西苑大门方向,心里虽然急可也只能耐心的等着,只希望下一刻能看到陈矩从西苑大门里出来。

  背上木匣子里的东西应该很重要,不然老爷也不会让他回来亲手交到陈矩手上。

  只是这一等就是一个多时辰过去了,期间李三有拦下两拨要进西苑的太监,请他们进去在永寿宫找陈矩带话。

  李三只期望这几拨人里有一个稍微有点良心,收了银子能帮他把话带到就好了。

  蹲在西苑门外这么长时间,他早就引起守卫大门的侍卫们的注意,只是李三选择的位置距离宫门还是比较远,还不会威胁到宫禁安全,所以侍卫们也没有出来盘问。

  至于请这些守门的侍卫进去传话,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在上值期间是有各自活动区域的,没可能乱跑,宫里也只有那些太监才可以出入自由一些,方便带话。

  西苑宫门里倒是有通传的太监,可那也得过得了门口侍卫的盘查才行,可不是他这样的家丁就可以请大门处的太监传话给陈矩的。

  宫里面关系其实比朝堂还要复杂,或许除了黄锦外,其他的大太监也都内卷的不行,见面的时候大家还都笑容满面一派祥和,谁知道背后又怎么样。

  这些被派到大门口负责通传的太监大多都是宫里大太监门下的儿子孙子,他们也是帮着搜集情报的,请到传话的太监要不是高太监那边的,自然就会被宫里其他大太监注意到。

  李三虽然是个糙军汉,可是这时候却表现出自以为非常睿智的一面。

  老爷应该不会希望他被派回来送东西的事儿被更多人知道吧,自己就小心一些,耽误一点时间应该不会误事,嗯,一会儿看到有人进去,就再花点银子疏通一下。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么个大老爷们在西苑门外蹲点一个多时辰,宫里的太监和侍卫偷懒没有去理会他,可是外面负责监视周边情况的锦衣校尉们早就上报了。

  李三的穿着一看就是哪位官员的家丁,一直蹲在宫门外肯定是等人的。

  没花多少时间,就有人认出了是魏广德家里的家丁。

  不用赞叹锦衣卫怎么查到李三的身份,实际上锦衣卫里有专门挑选的,记忆力好的人组成认人的班子,他们一组人不仅记熟了京官的长相,对他们身边的家人也都要有印象,能快速想起来。

  当然,不止是对官员和官员家人,还包括京城里的三教九流中一些出色的人物也是一样的。

  而在李三还蹲在西苑大门外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就已经接到手下送来的情报。

  魏广德派他身边的家丁跑到西苑门外等着,这是什么意思?

  那小子不是被派去喝茶蓟镇边防去了吗?

  难道是碰到什么事儿了?

  可也不对,要是真有事儿,那家丁就不应该是在西苑大门那里呆着,而是去通政使司递奏疏才对。

  这么一件小事,可在陆炳看来却不小。

  “派人盯住,看他在那里等谁,看到了马上告诉我。”

  陆炳吩咐一声道,就把手里的纸条放在一边,拿起桌上一本情报继续看起来。

  陆炳平日里的工作也就是查看各地锦衣卫明线和暗线发回来的情报,这些情报他会进行分类,选择一些他觉得重要的,或者有必要让皇帝知道的叫人誊抄一份送进宫里去。

  并不是所有情报都要请皇帝过目,嘉靖皇帝忙着修仙,可是看不过来的。

  李三在西苑门外一等就是近两个时辰,这时候已经过了中午饭点的时间,他也只能从包袱里摸出两个馒头和水袋在那里啃着,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西苑大门。

  终于,在他都不知道内心呼唤了多少次以后,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西苑大门口,那人只是站在门内往外张望了一下,自然很快就看见远处树荫下的李三,这才向他招手,示意他过去。

  李三也不用转身回去牵马,摸了摸背上的包袱就起身走了过去,兴许是蹲的时间长了点,起身的时候还感觉有点恍惚。

  待到了西苑大门处,有陈矩这个有品级太监在,旁边的侍卫也没有阻拦李三,直接让他走到门里。

  “你不是跟着出去了吗?怎么忽然回来了。”

  陈矩对李三当然有印象,他是魏广德的马夫嘛。

  “老爷有东西吩咐我亲手交到公公手里。”

  李三很恭敬的卸下背上的包袱,里面是一个不大的木头匣子,随后双手递了过去。

  魏广德派他送来的?

  陈矩心里还是有点奇怪的,“跟我过来。”

  陈矩没法带着李三进入西苑,只是带着他到了大门旁边一个空屋里让他坐下休息,自己就打开了木匣子,里面一封奏疏和一封信出现在他眼前。

  奏疏有专门的封皮,自然很容易认出来,至于那封信,

  陈矩很自然就拿起信封,撕开抽出信纸快速看了一遍。

  他是内书房出来的,自然识字,实际上学问还不低,以魏广德的判断考进士都是有可能的。

  陈矩看完信后就皱眉了,信的内容就是他到了宣府,奏疏请陈矩代交到嘉靖皇帝手中,都是在宣府打听来的消息,还有就是信的最后提到沈炼斩首示众和其家人的情况,幼子随沈炼之妻发配极边,两个儿子被杖杀,现在大儿子也被革了秀才功名押到宣府,怕是性命不保。

首节 上一节 24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