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26节
“自然看过,不过你可能是对里面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感兴趣,而我则是对其他的东西感到有趣。”
张宏福也随口就说道,话里的意思很明确,那本书里有他喜欢的桥段。
听到张宏福这么说,吴栋和魏文才都是一脸的狐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哪段,不过魏广德联想能力自然强,这怕也是作为后世人的优势了,立马就想到了重点。
看水浒,但是对其中的好汉不感兴趣,那自然就是对其他的人感兴趣了。
其他人还有谁?
自然就只有高衙内和西门庆了,还有
想到这里,魏广德嘴角一咧差点就笑出声来,不过很快反应过来,作为十一岁的小屁孩,这个时候不应该这么龌龊的笑容来,立马收住笑容,作出也是好奇的神态。
不过他表情的瞬间变化还是被张宏福注意到了,用手指点点魏广德笑道:‘小家伙不学好,看水浒净看些乌七八糟的事儿。’
魏广德憋住笑,学着士子的模样冲张宏福拱拱手,“彼此彼此。”
都是同辈人,虽然比他大几岁,可是这个时候大家都是说笑,也不必计较什么。
不过魏广德心里想的是,要是那本名著出世,估摸着眼前这位张公子就不会看水浒了,毕竟兰陵笑笑生的著作,就是在他那个时代,还是有不少人私下里津津乐道的。
公开发售的版本其实也是有的,只不过是删减版本,不过大家爱说的还是完整版。
别说魏广德怎么知道那本书,因为那书还是很有名的,至于怎么知道这本书还没有问世,那是因为上网查过。
而且,那本书说是水浒传的番外其实也是说得过去的,那就是番外。
几个人走到浔阳楼下,正要抬轿进门,却被门前的两个店家拦住了去路。
“几位公子,今天对不住,小店今天不营业。”
为首那个年轻的店家拱手作揖道。
“不营业,还开着门做什么?”
张宏福眉头微皱,满脸不悦的神情。
此时浔阳楼可是大门敞开,要说不营业,那是骗人的话。
“几位公子,对不住,今天小店是被客人包下了,实在不能招呼几位贵客,怠慢怠慢。”
那衣着整齐的小二没口子的冲他们点头哈腰,拱手作揖,不过也把店里的情况说清楚了,今天酒楼是被人包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真就进不去。
魏广德抬头看了眼楼上窗边站着的几人,此时他们似乎正在那里远眺看风景,都是一身襕衫的儒士打扮,似乎都是读书人,而且都是有功名的读书人。
魏广德心里一动,不由得好奇道:“店家,今天店里谁包场,都请的什么人,我看好像都是读书人。”
“回小公子的话,今天是九江府朱世隆朱公子包场,宴请他的同年同窗,说是今天宴请后就要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准备来年的秋闱。”
那店小二立马转头对着魏广德也是恭敬的说道,丝毫没有因为魏广德年小就看轻的意思。
没说的,魏广德知道了,今天能上这楼的,怕最次也是有秀才功名在身的,或者是那个叫朱世隆的同学。
想要上浔阳楼也题几句诗肯定是没戏了,魏广德虽然有点惋惜,但也没办法。
“那我们回城里去吃,从这里回城也就半里路,不远。”
张宏福听了店家的话,自然也是无法。
回去路上,吴栋就好奇打听这个叫朱世隆的家世,别说,张宏福还真知道。
“那个朱世隆也算九江的才子吧,我到是听说过,上次乡试落榜,估计打算奋起了,再战明年的乡试。”
说到这里,张宏福摇摇头,“那些读书人看不起我们这些世代受朝廷荫蔽的人,我们也不必看得起他们,为了功名搞得自己要死要活的。
他们这样的人家,科举就是独木桥,能够考过去的屈指可数,这里是九江,可不是吉安。”
说出这话,让吴栋和魏文才都是点头不已。
吴栋虽然醉心功名,可是他也知道,将来他就是当兵的命,只是起点高点,不用从大头兵开始,直接就能做千户。
而这位张宏福显然也是知道的,他就是未来九江卫的指挥佥事之一,魏国公一系的人,袭职并不是难事儿。
好吧,几个人当中,似乎唯一还没有职业的,需要自己打拼的也就只有魏广德一个人了。
独木桥,那就是魏广德接下来要去冲一下的地方,冲不过去就只能走自己谋划的两条路了。
一路上,看着不时有身着圆领襕衫的士子路过,魏广德不由得一脸羡慕。
好想直接穿越到举人,进士身上啊。
魏广德心里在大声呐喊。
第46章迟到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时光荏苒,转眼即逝。
说了一堆废话,时间也就过去了一年,此时已是嘉靖三十一年初春。
在这匆匆一年一晃而过,魏广德家里居然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
年初担心的皇帝北征计划,不知怎么会事儿,一直就没有下文。
但是京城传来的消息就更加让人惊讶了,嘉靖皇帝拒绝二十年的对蒙古人的互市居然开了。
但是消息并没有上塘报,而且随同消息还带来了互市只是缓兵之计,朝廷北征计划并未取消的信息,随时可能发动。
随着时间的流失,魏老爹的担忧也是一日胜过一日。
九江府那边传来的消息,官府征集的不少粮秣都已经被送到九江府,长江流域不少卫所配发的船只也云集在九江,似乎随时都要整装出发一般,只等那一份圣旨的到来。
此时整个大明帝国的水上交通,除了漕军依旧按照计划不断往北边输送漕粮外,大江大河上已经没有了官船的存在。
从上面传来的消息,今年漕军虽然依旧承担着沉重的漕粮运输任务,可是今年的计划运输量却远超往年,也不知道是提前在北边存粮还是什么。
当时间终于捱过九月后,北征草原的最佳时间已经消失,魏老爹才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连带着整个魏家也放松下来,不再为北方可能的战事担忧。
大半年的时间里,没有看到塘报上关于北方战事的消息,也没有调兵调粮的旨意下来,但是却没人敢掉以轻心。
卫所中高层将领或多或少都是有消息来源的,对于今年反常的动作都心知肚明,现在终于可以放下心来了。
“真没想到,最后朝廷商议的北征,报复行动,最后变成了一场修筑边墙的行动。”
九月底的时候,魏老爹从千户所回来,也带回来确切的消息,北征报复计划取消。
“嗨,皇帝老爷子也真是,害我们担心了大半年时间。”
听到不用去北征,大哥魏文才无疑是最高兴的一个。
开玩笑,就算他注定要袭职,可也不希望是这么一个方式上位的,而且卫所里整条线上的人,大多都要被带走,被抽调一空的卫所,他担着这个职务怕也是摇摇晃晃的并不安稳,可不会像现在这么舒坦。
“那训练的两个百户所的战兵,是就地解散还是什么?”
不用担心北征,那么就要考虑手下训练了大半年的儿郎们的处置了。
今年练兵,带队的就是魏勐,负责操练的是魏文才和吴栋,二百多人的队伍,配发了一百二十杆鸟铳,还预留了三十杆备用,替换坏掉的枪械。
半年时间,也打坏了十来杆了,魏广德最初那杆鸟铳都被检查出来有点问题,不能再打了,所以他也换了一杆枪。
剩下还有几十杆鸟铳被张庆和吴占魁私下分掉,武装自己的亲兵,一杆鸟铳也没有落在卫所里。
现在九江卫右军千户所的两个战兵百户,可能已经是这个世界上火器装备率最高的一支部队了,达到五成火器的程度。
至于魏广德提出的定装弹,测试效果很不错,提高了发射速率,已经在这只火器部队里普及,现在就是这支队伍去留的问题。
“张大人的意思还是先保留,训练不易,就算真要解散,也要把人马分配到我们这一系的将官身边充作家丁亲兵。”
魏老爹端着手中的酒杯没有喝,而是开口说道。
“二百多人,可不好养,特费钱。”
魏文才听到说要保留这支部队,就皱眉说道。
“再压榨一下就是了,多克扣其他百户的军费,挪到咱们这里来养兵,朝廷的兵,可不能咱们出钱来养。”
魏广德也是放下筷子说道,在外面他还可以喝点小酒,可是在家里,他就只能看着老爹和大哥大腕喝酒的份。
“上面也是这意思,兵来自千户所下面的百户,以后拨付军饷,就按照七成人马给,剩下的直接转运到咱们这里来,算是我们帮他们练兵。”
魏老爹喝下酒说道,“其他几个千户所也会这么干,上面大佬达成共识,还是要手里留一只战兵,要是再像去年那样来上一场,大家可都不想”。
“那些百户怕不会愿意。”
一个百户所少二三十个兵的名额,百户就要少一份进项,魏文才想到,另外那几个百户怕是要跳脚了。
“那就看他们的本事儿了,只要他们能把事儿闹到南京都督府去,我算他们能耐,就怕他们自己都不敢,捅开了,第一个挨收拾的就是他们。”
魏老爹呵呵笑道。
这些克扣军饷的事儿,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他们拿什么理由闹事儿。
在九江卫,谁理他们。
几个管事儿的,从指挥到佥事,要保留一支战兵部队备用,大家还要在这里面分润银子,只要他们的那一份不短了去,千户所的事儿还有谁去管。
崩山百户所比往年多了百多号士卒,平日里就在堡外训练,魏广德的日子也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每日早起去学堂用功读书。
只是他们一起的孩子已经从最初的六人变成了四人,有两个家里觉得学会了识字认字就行了,没必要再学,都不是考功名的料,继续读书不过就是浪费。
过了十五,在正月二十,孙夫子的私塾又开课了。
今年私塾里有十个孩子要参加县试,这也是孙夫子觉得有机会的学生。
为什么要凑十个,还不是因为明朝考试需要五生互保的缘故。
前两年没能考过的和今年差不多水平到了的,也就是这些人了。
因为县试是在二月进行,所以孙夫子这段时间也主要抓紧这些孩子的功课,每日一篇八股那是雷打不动的,至于其他的,好吧,只要八股做好了,县试府试就能顺利过关。
“今日秦泾川怎地没来?”
高坐堂案后的孙夫子看了眼下方的殷殷学子,发现一个位置居然空着,于是开口询问道。
由不得他不上心,这位缺席的学子可是要参加今年县试的,而县试还余半个多月,正是该发奋用功的时候。
面前的十来份文章卷子,孙夫子已经把其他九人和魏广德等几个未来种子写的文章都看过了,但是秦泾川还是没来,看看时辰,早已过了上学的时间,这是迟到了。
这时,那空座旁边一个学子起身,微微弯腰向孙夫子作揖道:“泾川的爷爷昨儿个去世了,今早我去叫他一起来进学的时候才知道的。”
“什么?秦老爷子去了?”
马当镇就这么大,镇上人口也不多,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所以也都相互认识,孙夫子不免有些失态。
第47章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