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25节

  为长辈操心,魏广德也是没有办法。

  就现在十来岁的娃娃来说,还是世上只有爸爸好,特别是在大明朝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

  父亲活着,就意味他还是少爷,还可以享受家里的优渥生活。

  虽然他从没有担心大哥会对他不好,可是毕竟一旦父亲不在了,那家就是哥哥的,大哥当了家,他的日子肯定也会比现在差一些。

  之前,魏老爹都已经个魏广德说过了,除非他考出功名,否则家产没多少是他的,因为守不住。

  尽管在《大明律》中对于分家是有非常严苛刑罚的,这和后世通行的做法相差甚远。

  现在魏广德读书,也看过《大明律》等明朝的律法,只是并没有全身心投入,毕竟现阶段八股文才是他主要攻克的目标。

  但是《大明律》中一些条款,和现在魏广德所处的社会也是差距巨大,也就是并没有被严格实施,最典型的就是分家。

  《大明律》户律中可是明明白白写着,“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八十”。

  法律条文很清楚,明明白白写上去,这说明大明开国之初朝廷并不支持分家。

  明朝因为户籍制度,军户,家里就必须有人出来当兵,而农户,则必须有人服徭役,禁止分户,可以保证有足够的兵员和民夫为国家效力。

  毕竟军户家里如果没有男丁,自然就没法服兵役,而农家的徭役也不是说随随便便就安排下去的,也是要农户家里满足要求,才能被分派徭役。

  那分家不分户总可以吧,该服徭役服徭役,该当兵就当兵?

  其实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家里还有长辈,你小辈的就藏私财,那也是于德有亏。

  所以对于现在的魏广德来说,只要父母,特别是父亲还在的话,他的小日子才会好过。

  毕竟就算他和大哥签文书分家产,以他现在的小身子骨,也是没法挣钱的,最后只能是坐吃等死。

  加强战兵的战力,怎么着也多一层安全保障不是,只要父亲还在,他就可以继续过现在的日子,舒舒服服的等着自己长大。

  “你说的那个定装弹,到底好不好用?杂没见你用过?”

  魏广德说完话,没等魏勐和吴占魁反应过来,一旁的魏文才就摩挲着光溜溜的下巴问道。

  “我打过,当然好用了,感觉装弹比之前唐三教的快一倍的样子。”

  魏广德说道,“家里我那个包,里面还有十来颗我自己裹的子弹,特别好用。”

  “我觉得应该行,回头把鸟铳提出来后,我们找人试试。”

  吴占魁看了眼自己这个小侄子,转头就对魏勐说道。

  “那这事儿暂时就不和张世叔那儿去说,我们试过合用后再说也不迟。”

  魏勐也是觉得魏广德说的这法子似乎可行,魏勐也是打过火铳,对于火器繁琐的装弹程序自然知道很多,魏广德这个说法,貌似确实简化很多,至少火药定量后,炸膛的概率也小一些。

  魏勐心里也是存着小心思的,要是自家儿子提的建议真的好用,那鸟铳就可能会成为一件好东西,一旦消息泄漏出去,那批鸟铳怕就要被人抢破头了。

  现在那批鸟铳搁仓库里没人管,那是因为大家都还用火铳的看法对待这批武器,可是要是知道定装弹这个提高射速的法子,那可就不同了,会为了这批鸟铳争抢打破头的。

  “你们几个,今晚说的,都不准泄露出去,知道吗?”

  吴占魁一边点头,算是认同了魏勐的说法,同时也想到暂时保密的事儿,随即开口吩咐自己儿子和两个侄子。

  他这个时候也怕小孩子家家的不懂事儿,到处去乱说一气,把法子给公开了。

  魏勐想到的,他自然也能想到。

  虽说不可能隐藏一世,至少等那批鸟铳到手后,进行训练的时候也会泄露出去的,但只要能瞒过一时也是好的。

  到了那个时候,泄露了也没关系,鸟铳到手还怕个毛的泄露消息。

第44章浔阳楼

  第二天父亲和大舅怎么去说的,魏广德也是不知道,因为他跟着张宏福,还有吴栋,魏文才跑到德化县城转悠去了。

  好容易来趟府城,怎么能不好好逛逛。

  德化县城就是九江府城所在地,这里有知府等相关衙门,自然德化的县官日子也就不好过,在这里想做父母官,那就是痴心妄想。

  不过这些对于现在的魏广德来说,太遥远了。

  走在府城的大街上,一路上都是人来车往,好不热闹。

  九江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襟江带湖,据三江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又紧邻鄱湖,赣抚平原等盛产粮食之地,在大明开国之初就被朝廷所重视。

  为了加强管理,洪武年间就在九江设置卫所屯田,同时也是加强对漕粮的监管。

  到了现如今,大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大多转向北方,北地贫窭,对南方粮食的依赖度逐渐加强。

  九江作为湖广、江西漕粮进京的起点,每年漕军在此转运百万石粮食北上,连带浙江、南直隶粮食一起向北运输供应京畿和边军。

  由此,九江也逐渐发展成为南方重要的粮食市场,特别是民间粮食采购,云集了南来北往大量的商家在此入驻,打造出了繁华的九江府。

  九江有长江之利,东接应天,西连武昌,鄱阳湖水系连通南昌,由水运勾接出一个巨大的水运网络,将江西的各种工商业品大量销往各省,可见每年在此过路的银钱和商品之繁盛。

  九江钞关也成为明清两代在长江上设立的唯一,并一直维持的收税口岸,为帝国收集到无数的税银,由此也可见九江的富饶程度。

  魏广德虽然来自后世,可依然对现在的九江府城的繁华感到惊叹。

  那些能够晃花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商品,虽然对魏广德来说没有什么杀伤力,可是也有魏广德后世所看不到的东西。

  沿街鳞次栉比的商铺也就让大哥感到惊叹,但是在看到完整的九江府城墙的时候,古老的厚重感还是让他这个现代灵魂有点恍惚。

  后世遗留下来的大城城墙可是不多见,大多都是一段一段的,根本就没有自己眼中此时看到的完整的,围着整个巨大城市的城墙。

  从张宏福那里听说,这九江千多年前就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开始建城,大概几百年前土城墙也改为包砖墙,也就是现在他所看到的。

  围绕九江府城,一共开了七座城门,分别被称为东边的迎春门和东作门,南边的景星门和小南门,西门,还有北边望京门和岳师门。

  一些主门还修建有瓮城,这会儿他们就走在望京门大街上,一条笔直的大路沿江岸通向城门入口,大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城里转了一圈,这会儿他们顺着大路往城外走,穿过瓮城和城门,沿着大道缓缓走向江边码头。

  他们自然不是要登船回家的,而是张宏福带魏广德他们去看看九江钞关。

  到现在,魏广德还对九江钞关念念不忘。

  魏广德想要过好日子,所以想要考取功名,想要做官。

  可是一下子穿越到几百年前的古代,自己所学的那些知识在这个时代肯定是顶尖的,哪怕自己在同龄人中只是战五渣,可是依旧绝对领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

  然并卵,没个毛用。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他那些知识只能算杂学,不入正流。

  虽然为自己准备了一个万一考不中,就去当庄头的差事作为退路,可是早已熟知历史发展的人来说,自然还是希望能够进入大城市里工作生活,而不是一直呆在崩山堡那个地方。

  所以魏广德想来九江钞关看看,将来就算考不了功名,不知道凭着识字和算术,再有张家帮衬一下,能不能在九江钞关混个差事干干,貌似也比在崩山堡那个穷地方呆着强不是。

  来到江边,往西走了两里地就看见一个大码头,码头边还有几间大屋,按张宏福的话来说,那里就是九江钞关了。

  来往商船都要再次停靠接受盘检缴税,拿到凭证,就算能够逃过九江钞关和九江卫的巡防船你,也还有是武昌和应天等地水路巡检的检查,有凭据就可以通行,无则要被扣押罚款。

  “条件不错啊。”

  魏广德看到那边到这个时候,还有几条商船停靠在码头上,正有钞关的书隶在检查船上货物,现在可还没过元宵,居然还有商船往来大江之上。

  作为一个考不到功名的读书人,每天在这里等着船靠岸,商船检查一番,然后收点小费结束一天的工作,魏广德感觉这样的日子还是过得。

  “你想将来玩意考试不第在这里谋个差事,此事说难也不难。”

  张宏福看着魏广德看向自己,继续小声说道:“九江府对这个钞关的管辖权不大,但是下面毕竟还是要有人做事儿的,所以只要结交好里面的人,进去找个差事是真不难,就是这个结交很费银子,而且也很讲究方式方法。”

  魏广德明白了,进钞关还得会送银子,送好银子,才能办事儿。

  “这个结交需要多少银子?”

  魏广德小声询问道。

  “这个我不知道,也许几百两还是要的,听说这里的差事,油水很足。”

  张宏福说道,随后想想又才小声说道:“如果你只是想要准备万一的退路,到时候再说,我也帮你打听打听。

  虽然家里在钞关里面说不上话,但是找人说项还是没问题的。

  不过现在你还太小,还是把心思用到功名上好点。”

  现在是正月,江上风也大,几个人自然不会在江边停留太久,要不是魏广德说想看看钞关,几个人根本就不会出城。

  来时匆忙,回城却是洒脱,魏广德也才注意到路上居然还有一座雄伟的楼阁建筑倚江而立。

  此楼占地巨大,外三层内四层,九脊层顶,龙檐飞翔,瓦朱栏,四面回廊,显得古朴凝重。

  走的近了,魏广德注意到顶檐下悬挂的巨幅匾额——“浔阳楼”三个大字,看着大门内的场景,这分明就是一家酒楼。

  此时从早上出门到现在,已是中午,魏广德感觉到肚中有点饥饿。

  “哥,我饿了。”

  魏广德轻声对自己大哥说道,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是在寻思着貌似在哪里看到过浔阳楼这个词,只是一时想不起来了。

第45章好想......

  虽然魏广德说话的声音很小,可是其他几人也都听到了。

  也许不说不饿,之前他们似乎还没有感觉到该是吃饭的时辰了,也许是知道,但是想要回城后再找吃的,反正之前没人说饿,可是在魏广德说出来后,几人都是站定,相互看了一眼。

  “哈哈,说起来我也是饿了,到是没注意时辰都到饭点了,今儿我做东,大家就在这浔阳楼吃饭。”

  张宏福率先说道,就要带其他几人往酒楼里去。

  “魏小二一说饿,我也感觉饿了。”

  吴栋这会儿也摸摸肚子笑道。

  “广德是看了水浒传才想起这浔阳楼的吧,呵呵,不过在这楼里喝酒看江上风景到是不错。”

  张宏福也是笑道。

  魏广德一开始只觉得浔阳楼这名字自己似乎是在哪儿看到过,说实话有点想不起来了。

  但是经过张宏福这一通说笑,他才一下子想起来,水浒里面貌似就有这浔阳楼一段,宋江题反诗好像就是在这里,最后也搞得他被缉拿最后只能落草为寇。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他所写的水浒传此时已经在大明流传开了,其中不少情节也常被文人津津乐道。

  只不过到这个时候,魏广德心里还有一个疑问,印象里水浒传名气很大,更是在建国后被上升到所谓“四大名著”之中,但是自己好像在哪看到过,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好像都是把这本书列入到禁书行列中,怎么听张宏福张大公子的意思,好像他还看过水浒传。

  “张世兄也看过水浒传?”

  魏广德急忙问道,感觉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随口就说了出来。

首节 上一节 2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