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322节

  光是朱元璋在位时期,就连续发动了十三次北伐战争,以图彻底消灭北元的残余势力,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第七次北伐战争。

  洪武二十一年,明军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于是朱元璋命蓝玉率军十五万人乘机北伐,力图扑灭元庭。

  蓝玉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发动突袭,大破元军,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时被其部将杀死,蓝玉俘虏北元宗室以下七万余人,宝玺、图书、金银印章以及辎重无数,北元朝廷基本上已经瓦解,从此蒙古内部开始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

  而在之后,明成祖朱棣也前后五次北征蒙古,虽然战果不大,可是却因为其主动出击,御敌于外,对于明朝还是带来了很积极正面的影响。

  曾几何时,大明朝这么多年了,居然没有再发出这样的北伐命令。

  虽然这次的旨意和当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可是也在朝堂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虽然也要文官私下里议论,认为让边军北伐似有不妥,会重新助涨勋贵、武将的骄狂气焰,因为北伐就意味着军功,对于有功之城,朝廷也是不能苛待的。

  这么多年了,皇帝不愿意出兵北方,文官们也集体反对主动对北方用兵,不止是因为土木堡之后的明军已经和当年判若两人,战力实在是让人不那么放心,更是因为他们担心武勋集团死灰复燃,乘机坐大。

  只是这样的声音很快就被压了下去。

  现在京城身居高位的官员,大多经历过十年前俺答部打到家门口那次事件,想起那次对整个京城的震动,至今还在这些官员心里留有阴影。

  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打碎的不仅是嘉靖皇帝对盛世的美梦,还有朝臣们的。

  之后几年,嘉靖皇帝虽然时不时就萌发出要北伐报复一把的想法,可心有恐惧的朝臣们总是推三阻四,让嘉靖皇帝也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

  朝臣们何尝没有报复的心理,只是现实比人强,最关键的还是找不到可以统兵的文官。

  是的,统兵北伐的话,必须是文官挂帅,统帅武将出征,可是现实是他们找不到这样的人。

  杨博倒是勉强可以,可是再翻翻口袋,发现朝廷没银子,还是算了吧。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随着派遣两镇兵马扫荡河套消息一起传来的,当然还有这次计划的发起人的信息。

  居然是魏广德。

  这几年,魏广德也算是朝堂上一颗冉冉升起的官场新贵了,虽然官职、品级不高,可是在嘉靖皇帝那里似乎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感,几乎什么事儿皇帝总是会想到他。

  这难免不让其他官员心中升起不满的情绪,只是这个时候大家都克制的很好,并没有表现出来。

  都是寒窗十年考出来的,凭什么就你简在帝心。

  既然你个二十来岁的愣头青敢想敢干,那就让你出风头好了。

  打赢了,你加官进爵,可要是打输了,就让你身败名裂,到时候我们再帮忙踩两脚,再帮你爹教育你几句。

  或许是因为平日里使唤军户使唤惯了的缘故,文官们是真的普遍看不上那些唯唯诺诺的军卒,都是些没有血性的丘八,就该被他们这样的士大夫呼来喝去。

  所以,现在的明朝军户,不止是被蒙古人轻蔑,就算文官们也是一百个瞧不上。

  自然,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兵怎么能够打败北边那帮凶神恶煞的蛮子。

  至于魏广德,今晚又是喝的醉醺醺的,躺靠在马车上任由李三架势这马车往自家赶。

  此时的魏广德心里还是有一点小小的兴奋,虽然那份策略被杨博进行了完善,不过大体上并没有改动。

  至于从白天听到的消息,还有从高拱那里听说的那些所谓的漏洞,其实魏广德不是没有想到,只是他到现在依旧坚持他的判断,那就是俺答汗那几万人马是没有资格攻打北京城的。

  开玩笑,虽然历史有点点白痴,可是魏广德还是知道,明末那会儿,建奴扣关如同家常便饭一样,每隔两三年就要打进长城,在京城周围大肆抢掠,甚至最远好像都打到山东那边。

  在魏广德印象里,好像清朝那个叫多尔衮的家伙,在山东抓住了一个亲王,只是现在在山东地界上的亲王有三位,分别是鲁王、德王和衡王,魏广德一时也分不清楚到底是谁这么倒霉,被辫子军给抓走。

  其中这个鲁王是明朝诸王中一个重要的亲王,因为鲁王是明代第一批分封的亲王,第一代鲁王叫朱檀,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被封为鲁王时他刚出生不足五十天、尚在襁褓之中,封地为兖州。

  德王稍差点,他是明英宗朱祁镇次子,明宪宗朱见深之弟,天顺元年封为德王,封地最初在山东德州,但是德州比较贫瘠,为此将他改封到了济南,藩号不变。

  衡王则是明宪宗朱见深第七子,成化二十三年封为衡王,弘治十三年就藩青州。

  想想,那时候野猪皮势力多强,每次入关的人马应该也和俺答部集齐全部主力相当吧,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

  可是在魏广德的印象里,建奴似乎就没有攻打过京城。

  好像人家那才是真到了北京城的城墙下,可不是像俺答汗那样,距离京城几十里就撤了。

  建奴都不敢攻打北京城,俺答汗那点人马就有机会吗?

  不过这些,魏广德也只能是在心里想想,可不敢说出来。

  就好像当日,高拱找他说过此事,魏广德也只是含糊的答应过去。

  未来的事儿,哪里敢乱说。

第369章安银堡

  “快,加快速度。”

  一个身穿山文甲,皮肤黝黑的将军策马立于路旁,大声催促着身前不断前进的明军骑兵,在骑兵部队里,还有许多装满货物的牛马,在明军骑兵的驱赶下快速前行。

  他们就是前两天一把火烧掉板升城的大同军俞大猷部,在搬光宫殿里值钱的物件后,一把火把丘富等人为俺答汗修建的皇宫烧得干干净净。

  随后,俞大猷带着手下开始逃亡之路。

  在突击板升城前,城池周围当然是要广布哨骑,拦截城中派出去传递消息的信使。

  不过,赵全带走的几十名骑士,这些哨骑肯定是拦不住的,而派往宣府的信使虽然被拦住好几批,可是却不敢保证有没有漏网之鱼。

  俞大猷在得到确切消息后,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全速后撤,返回大同边墙内,到了那里才算是安全了。

  来时,俞大猷所部只用了四天时间,可是返程却因为携带了大量缴获而放慢了速度,照这样前进,俞大猷不确定会不会遭遇到宣府俺答部援兵的拦截。

  虽然之前计算中,俞大猷估计就算俺答得到消息,可要集合散开的人马也需要几天时间,足够他们返回大同。

  可是俞大猷还清楚一点,那就是如果俺答汗不是抽调各部人马截击,而是直接从王庭卫队中派出兵马的话,是有时间在长城外拦住他们的。

  对于这点,俞大猷自然不会对李文进、刘汉说起,说出来闹不好就让他们二人打消这次出征的决定。

  而二人的反应也有点出乎俞大猷的预料。

  李文进做为文官,很多东西不懂是正常的,即便他调任大同的时间已经不短,可对于对面蒙古人的组织结构不熟悉也是正常,但是做为总兵官的刘汉却是不会不知道的。

  在俞大猷刻意隐瞒的情况下,在他说到俺答部调集兵马拦截的时候,刘汉似乎也没有想到俺答汗也可以从自己身边抽调卫队进行拦截这一茬。

  下来后,俞大猷才有点怀疑,刘汉做为大同总兵官,应该不至于如此胡涂,可既然他不开口拆穿,肯定有他的用意,只是自己不知道目的罢了。

  不过,对于这样的事儿,无外乎就是利益。

  在俞大猷的猜测中,或许支持出塞偷袭板升城,对于刘汉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天大的机会。

  刘汉在大同呆了二十年了,从指挥佥事做到都督佥事,如果没有天大的功劳,他这一辈子应该就此止步,想要由二品升到一品,非巨大战功是绝对不可能跨过去的。

  是的,俞大猷猜测的就是,刘汉已经做了好些年的都督佥事,现在眼光怕是已经看向了都督同知了吧。

  至于更高一级的左、右都督,估计刘汉自己都不敢去想。

  正二品到从一品的跨越,看似简单其实却极难。

  至于实职,好吧,其实现在大同总兵官已经是武将当中的顶端了,升无可升,顶多就是调到蓟镇帮天子看门。

  至于回京城,回五军都督府上值,正常一点的人都是不会愿意去的,去一个权力几乎被架空的衙门,那里只适合勋贵混日子。

  大同多次对上俺答部的袭击,但是那都是小打小闹,俺答汗几次大手笔,明显都是冲着宣府和蓟镇去的,毕竟那里距离京城更近,对朝廷的震撼也更大。

  或许,在刘汉看来,如果偷袭板升城成功的话,他的官职应该就可以再升一级了。

  俞大猷这么想着,看着面前缓缓前进的队伍不免又有了一些焦躁。

  带出来的三千人马,现在分成三股,分别是参将麻禄带领的千骑和游击徐钦带领的千骑,这两队骑兵是俞大猷用来拦截俺答部追兵的,剩下千人则驱赶抢来的牛羊和那些战利品。

  至于为什么俞大猷不让士卒放弃这些缴获,没命的往大同方向跑,命令他可以下,可却不保证手下会不会听他的命令。

  这次出征板升城,回去后确实会受到封赏,但是封赏有多少会落到下面人头上?

  对于这三千军卒来说,拿命拼来的缴获,要放弃,你拿得出东西交换吗?

  光凭一张嘴,说回到关内会有赏赐,俞大猷不保证自己下达命令后会不会在战场上遭遇意外。

  看到这些士兵看到丰厚战利品所透露出来炽热的眼神,作为当兵出身的他清楚,这样的命令不能下。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绝非虚言。

  身为将官多年,俞大猷自然知道这年头当兵是真的没银子赚,能勉强糊口就不错了。

  也只有遇到这样的战事才会期待朝廷的赏赐,但是那都不知道要猴年马月才会批下来,运送过来,中途还有无数双手要伸进来掏银子。

  对于士卒来说,赏赐太虚幻,所以他们更加着眼这些眼前的财货。

  当官的可以多分走一些,但是不能少了他们的那一份。

  利益,才是让这些人甘愿卖命的主要原因。

  对于将官来说,前程和银子缺一不可,对士卒来说,要什么前程,无非就是兵头,他们要的就只有一样,那就是银子。

  虽然担心,但是俞大猷也只能这样,带着抢来的财物撤退,那怕担上风险。

  “将军,前面就是灰河,我们的哨骑已经和刘总兵的人汇合,浮桥已经搭好。”

  这时候,前方奔来一匹战马,马上探马向俞大猷汇报道。

  “好,通知各部加快速度过河。”

  俞大猷大声命令道,随即催马向前跑去。

  浮桥,对于经历过一场胜利的明军来说,这时候既想要那些牛马身上的东西,还想要保命,俞大猷担心过河时会有拥挤现象,反而影响大军渡河。

  他必须先赶到浮桥边去,震慑住这些士兵。

  这次板升城的战果其实很大,彻底摧毁了板升城不说,几乎全歼城里守军。

  可有一点,那就是斩获实在凄惨。

  人大多被烧死在民房里,没有首级,朝廷是不会认账的,而且没有抓到什么像样的俘虏。

  斩获首级八十三颗,活捉六十七人,白莲教匪首李自馨、赵全侥幸保住一条命,李自馨之母胡氏,弟弟李自权被明军活捉,另一个弟弟李自贤被斩杀,夺取蒙古人的牛马数百头,以及大量的军械。

  这就是现在俞大猷部能交给朝廷的,此战的收获。

  想到此处,俞大猷不无遗憾,要是能捉到李自馨就好了,这次出塞之战才算完美收官。

  要知道,李自馨这人,也是在明廷挂上号的人物,价值不可谓不大。

  心中暗道可惜,前进速度却是不慢,很快就到了灰河边,和河边的大同总兵官刘汉会和。

  刘汉已经从俞大猷部哨骑那里知道了战果,板升城里的烈火应该还在燃烧,城中只有少数人逃出,大部被歼。

  对于这样的结果,刘汉此时已经是喜不自胜。

  有了这战果,这次冒险之举就不算白费,至少有充足的理由回应宣府和京城可能的诘问。

首节 上一节 32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