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323节

  见到俞大猷,还有他身后远远过来的装满缴获的牛马队,心情就更加美妙了。

  “大猷,这一仗打得不错,回去上报朝廷,你当属首功。”

  刘汉见到俞大猷后第一句话就是先把俞大猷高高捧起,不过按照朝廷的规则,他和李文进的功劳就算不上功劳簿,朝廷也是不会忘记的。

  “都是刘大人和马巡抚指挥得当,末将些许功劳不足挂齿,有劳将军在此守护”

  在和刘汉的寒暄中,俞大猷对他说起此战缴获,知道没能抓住朝廷挂名的那些人,刘汉不免也有些许遗憾,不过总归是一场大胜。

  摧毁板升城,烧掉了俺答汗的皇宫,就是此战最大的功绩。

  随后几日,俞大猷的三千人马和刘汉率领的两千骑兵会和,现在手上有四千可以作战的兵力,俞大猷的胆子也壮了不少,对返回大同的旅途不再那么担忧。

  终于,在和刘汉会和后的第三天,大军靠近了黑河,这里有李文进率领的三千马步军接应,会和以后,出塞明军的全部兵力都汇聚于此,八千大军在侧,终于算是安全了。

  “保持队形,后面的听着掌队官的指挥,不服者拉出去鞭笞。”

  此时俞大猷和刘汉已经到了黑河,刘汉先过河与大同巡抚李文进会和,顺便汇报下这次攻打板升城的收获,而俞大猷留在黑河对岸,整队安排军队过河。

  和之前过灰河一样,士兵们自然争先恐后,都希望早点过河。

  毕竟,每往前走一步,那就意味着距离大同近了一步,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更加安全一点。

  每日十几趟探马回报,周遭没有发现俺答汗的军队追击或是拦截,但是俞大猷依旧丝毫不敢怠慢,坚持广撒大批探马四处探查。

  优先过河的依旧是那千骑护卫下的运输大队,河对岸四个千骑队严阵以待,也随时准备渡河。

  随着运输队完全过河后,四个千骑大队开始依次过河,有俞大猷在河边侧立视之,倒是无人敢造次,都是依照队列过河,速度也是不慢。

  待过了三千人后,俞大猷才率领自己的亲兵过河,之后就是断后的千骑队依次过河,最后摧毁浮桥,防止被俺答部追兵利用。

  和李文进、刘汉会和后,八千明军继续南撤。

  当初出塞时,他们走的是大同右卫杀胡堡,返程亦不例外,因为这里距离他们最近。

  现在有了李文进标营的步卒加入,行进速度略微放慢,依照现在的情况,至少还需要三天时间才能到杀胡堡。

  也就三天时间就可以进入长城,到那个时候就安全了。

  跟随俞大猷远征板升城的三千骑兵此时早已经人困马乏,他们可不比刘汉和李文进率领的人马,在黑河和灰河还可以休息,如果不是身处蒙古人的势力范围,那可出外野游没区别。

  不过到这个时候,貌似明军的好运气也用完了。

  在大对明军渡过黑河后行进了半日,就看见远处有探马急急打马而归,直直的朝中隐于军中的俞大猷这边冲来。

  也不是俞大猷身上有什么神奇的力量指引着探马方向,实在是那三杆大旗太过醒目。

  很快,探马到了近前十余步就翻身下马,随后跑到三人面前半跪抱拳禀报道:“禀大人,凉城方向出现万余鞑子骑兵正在朝这边杀来,离此约不到两日路程。”

  终于还是出现了。

  俞大猷知道了鞑子骑兵的大致方位,反而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未知才是最让人恐惧的。

  “俺答汗还真厉害,居然直接从宣府追到这里来了。”

  对于边镇的地形异常熟悉的刘汉这时候开口道,只是他说话时已经是面色凝重。

  “还有两日路程,是不是必须要和鞑子在这里打一仗?”

  李文进倒也没有普通人听到鞑子大军杀来就惊慌失措,毕竟在大同多年,早已经过了听到鞑子出兵消息就紧张的时候。

  “躲不了,这已经是回关墙最近的一条路了。”

  刘汉轻轻摇头说道。

  “那怎么打,就由刘总兵和大猷决定了,我的标营尽可调遣。”

  李文进很光棍,并没有争夺这一刻对战争的指挥权,而是让两个军中宿将去准备。

  其实,大明朝以文抑武,就算他不指挥此战,到最后不管是刘汉还是俞大猷都会向上面汇报是由他指挥的这场战斗,否则两人也就没有将来了,所以他丝毫没有争夺的想法。

  只要打赢了就好,何况自己还在关外,不打赢这一仗,说不得就要狼狈逃回去,这对于大同巡抚李文进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

  更何况,刚刚赢了一场,可终归是占了偷袭的优势,这时候要是能正面打退,或者击败俺答部,那这次出击塞外的功劳就更大了。

  刘汉和俞大猷这时候也没有寒暄的意思,冲着李文进抱抱拳,随即就到了一边,刘汉叫人取出这里的舆图开始和俞大猷研究战术。

  还有一日的路程,那是绝对不能耽搁的,该赶路还是要赶路,只是赶到哪里?

  要知道,这个地方,就必须是他们预设的战场,也是对他们最有利的地方。

  不多时,刘汉和俞大猷就到了李文进身旁,开始向他汇报此战的计划。

  “李大人可带亲随先行,直接入杀胡堡召集边军赶来支援,我等则于明日中午赶到安银堡,这里虽早已被废弃,可过来时我看到堡墙还在,以此堡为依托,对面鞑子万余人,未必没有胜算。”

  刘汉道。

第370章大窟窿

  刘汉和俞大猷在一边研究舆图,很快就有了大致方略,回到了李文进身旁,开始向他汇报此战的计划。

  “李大人可带亲随先行,直接入杀胡堡召集边军赶来支援,我等则于明日中午赶到安银堡,这里虽早已被废弃,可过来时我看到堡墙还在,以此堡为依托,对面鞑子万余人,未必没有胜算。”

  刘汉道。

  不等李文进说话,俞大猷也开口说道:“以安银堡的战场主要是为了稳妥,若交战不利,我军可以退回城堡防御,等待大人率军来援,并不是说我等不能取胜。”

  闻言,李文进倒是点头,“未虑胜先虑败,正该如此。”

  他已经从俞大猷的解释中明白,他们依托早已被明军放弃的城堡并不是没有击败鞑子的信心,只是先布下一个后手,防止战败后全军溃败。

  有军堡在后,就算出战不利,大军溃散也会选择逃入安银堡,而绝不会在草原上和鞑子玩赛马。

  话虽然这么说,不过李文进倒是很关切的开口问道:“我军有八千人,鞑子有万余,胜败几何?”

  问出这话,要死大家都在大同镇城,估计刘汉就会拍着胸脯对他说包赢的话,可这是在关外。

  刘汉只是皱皱眉,却没有说话。

  说实话,这还是他第一次指挥明军在没有城墙的依仗下和鞑子交战,这信心嘛,确实少了点。

  刘汉不说话,眼睛看向了俞大猷。

  先前研究战术,其实就是寻找一个最有利的战场,当然这要考虑实际情况,那就是时间和距离。

  最理想的战场,当然是在杀胡堡和鞑子交战,可时间、距离均不允许啊。

  安银堡,是他和俞大猷看过舆图后不约而同选择的战场,自然是不会错的。

  选择背靠安银堡和鞑子来一场野战,这也是俞大猷的想法,胜则继续回返大同,败则退守军堡。

  只是临阵指挥这样的大事,貌似他已经全部交给俞大猷负责,而如果转入安银堡防御战,那么指挥权自然他就要收回。

  防御战,他可是行家。

  “胜败不好说,要先看对面将领排兵布阵。”

  俞大猷这时候自然看到了刘汉的眼神,心领神会的接话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在没有和鞑子统兵将领碰面前,说什么都是纸上谈兵。”

  俞大猷很认真的说道:“不过,从上次在牛心堡和鞑子交战的情况看,我觉得胜败五五之数,如果非要我说个心里话,胜率略高一成,李大人应该知我,俞某不说大话。”

  俞大猷说完,就看向李文进,此时李文进脸色如常,倒是看不出什么来。

  其实,这个时候的李文进心里还是欢喜的,谁愿意这个时候呆在长城以外,刘汉和俞大猷给他安排的去处正合他意。

  毕竟,李文进是大同巡抚,是文官,打打杀杀这样的事儿本就不该他亲自上阵。

  现在俞大猷直言胜败五五之数,嗯,胜率略高一成,不过这要和鞑子见面之后才知道结果,自然还是略有风险的。

  既然有点风险,那就需要他马上赶回杀胡堡,召集大同右卫各堡的大军。

  横竖安银堡距离杀胡堡不过一天半的路程,集齐大军。

  那怕大同已经抽调不出骑兵部队,靠步兵结阵前进,一天多的距离,怎么也能杀出来,救出被围的明军才是。

  “好,我这就带亲卫先回杀胡堡。”

  如果之前就一口答应下来,难保将来不被人说成他临阵脱逃,现在刘汉和俞大猷给了台阶,李文进也不扭捏作态,直接一口答应下来。

  “标营就留给你,那帮人跟你也混熟了。”

  李文进对俞大猷说道,之前俞大猷率领的一千人就是他的巡抚标营,算是他的护卫,俞大猷和标营其他将官也不陌生,把人马交给他带自然是好的。

  而且,之前俞大猷打造的独轮战车,现在大同军中接触的也就是他手上这支部队,刘汉可不愿意分出一支人马交给俞大猷,也只有李文进会做这样的事儿。

  俞大猷在李文进的印象中,还真就是个实诚人,老实可靠,既然他都说有取胜的机会,留下自己的标营,自然就相当于自己也参与了这次战事,功劳不会少。

  李文进拍亲兵找来手下将领,交待他们听从俞大猷的指挥,算是给了俞大猷尚方宝剑,之后就在一队亲兵的护卫下脱离大队,快马向杀胡堡赶去。

  目送李文进离去,俞大猷收回视线看向刘汉说道:“刘将军,我们还是先赶到安银堡看看地形,也好想想接下来怎么打这一仗。”

  刘汉闻言点点头,“我们先过去,那我先把麻禄他们叫过来交代下。”

  俞大猷和刘汉这个时候也脱离大队的话,难保队伍里不会传出各种各样的传言,所以离开前肯定是要先打个招呼,让几个将领知道情况,也好约束住手下。

  虽然来时刘汉路过安银堡,可也只是远远瞅了一眼,并没有太仔细的观察地形,谁会想到这个时候需要去那个地方迎击俺答部。

  在俞大猷和刘汉赶往安银堡观察地形锁定战场的时候,京城兵部大堂此时却是人头攒动,从尚书、侍郎到员外郎、主事这些主要官员全部都集中在这里,而他们来到这里的原因则是因为一封来自大同的军报。

  “从大同和宣府发来的文书看,这次刘汉带人出塞偷袭板升城,似乎没有向总督行辕报告,应该是事后发的。”

  “现在不要分析先后,看时间,现在怕是板升城那边都已经打完了,到底打没打赢,还有宣府俺答部是否有撤兵,这才是关键。”

  “我们刚刚让延绥宁夏出兵扫荡河套,大同那边就擅自出塞,不仅违抗葛缙增援宣府的命令,无旨出兵数千人攻击三百多里外的俺答板升城,谁给的权利,这事儿怕是要严查.”

  “打输了严查还好说,可要真打赢了,攻占板升城,这算功劳还是过错?”

  “武选司去查刘汉?这里面还有大同巡抚李文进的事儿,是不是该给吏部通个气?”

  “好像只抄了公文送内阁,吏部压根不知道这事儿。”

  “够乱的,没有旨意,他们大同捣什么乱啊。”

  兵部大堂上,一帮子兵部官员在下面你一句我一句嘀咕,说什么的都要。

  兵部尚书杨博只是静静的坐在大堂之上,耳朵却是在仔细倾听下面人的谈话,了解大部分下属对此事的看法。

  好吧,招他们过来,也就是想看看他们对此的看法。

  回头西苑肯定要召见,问自己对此的看法?

  自己该怎么应对,下属的看法还是很重要的,这是民意,现在他在做的就是民调。

  两个侍郎这会儿乖巧的坐在一边,似乎也是在倾听下面人的议论,或是,有点像打瞌睡的样子。

  听了半天,杨博大概估出来了,一半对一半。

首节 上一节 32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