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35节

  吴占魁也接话道。

  “孩儿明白。”

  能得到这样的答案,魏广德很满足了,最多发案的时候,自己吊在榜尾,那也没多大关系。

  “舅舅,你看千户所是不是让下面的百户把所有的碗口铳都带过去?”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吴占魁就是微微皱眉,“那玩意是船上用的,带来干嘛,百多斤,不好带。”

  “要不是怕上面来人捡点,我都想把那玩意卖了换钱。”

  魏老爹在一边轻笑道。

  “广德,我们的事儿你就别瞎操心了,还是多多准备府试吧。”

  吴占魁可不希望魏广德因为他们的事儿分心费神,要是府试考不过就太冤了,这才提醒道。

  正在这时,门外有下人进来禀报,有信使来了。

  “广德,你继续吃饭,我们出去看看。”

  吴占魁起身对着正在吃饭的魏广德说道,就带着魏勐走了出去。

第61章居然是倭寇

  吴占魁提醒魏广德好好准备府试,门外有下人进来禀报,有信使来了。

  “广德,你继续吃饭,我们出去看看。”

  吴占魁起身对着正在吃饭的魏广德说道,就带着魏勐走出房间。

  听到信使,魏广德猜测可能是府城那边张家送来了消息。

  继续埋头吃饭,魏广德知道这些事儿自己小孩家家的也掺和不了,硬掺和进去怕是要挨骂,反正不考接下来的县试,爹已经答应了,自己还是安心温习功课好了。

  等魏广德吃完早餐出来,就看见一个舅舅的亲兵正带着信使离开,魏广德冲那人点点头,鬼使神差的就走进了隔壁厢房。

  房间里只有舅舅和魏老爹两个人,不过看到二人魏广德就感觉似乎不太好,两个人都是愁眉不展的,想来信使带来的消息肯定很不好。

  “舅舅,爹,你们怎么了?”

  魏广德还是关切的问了句,其实在他心里已经肯定是怎么会事儿了,怕是昨晚说的是真的,要去北边防御鞑子。

  “你明天就回崩山堡吧,好好跟着孙夫子做学问,那才有出路。”

  魏勐听到儿子这么问,脸上露出一副比哭还难看的笑容说道。

  “消息确认了?北边?”

  魏广德试探着问了句,虽然心里有数,可还是问出口。

  “不是。”

  没想到接下来魏老爹一口就否认了,看样子不似作伪。

  不是去北边?

  魏老爹的习性,魏广德已经摸熟了,老爹这么干脆的回答,那肯定不是假的,昨晚上担心肯定不对。

  可是现在老爹和舅舅的表现,似乎接到的消息比去北边还要可怕,奇了怪了。

  “说吧,没什么的,估计很快消息也会传开了。”

  吴占魁苦笑着看向魏勐道。

  “到底是什么事儿?”

  魏广德的好奇心是真被勾起来了,不是去北边还能有什么事儿?

  难道湖广有人造反了,或者广东那边闹大了?

  再不济就是云贵、广西那边出了大事儿,那边土司好像也是不安稳,时不时就造反。

  西南,好像还真是这么会事儿。

  魏广德记得看到过的报道就有提到,明朝这会儿西南经常有少数民族的头领起兵造反。

  那边又是山高林密的,围剿起来也是很麻烦,经常一闹事儿就要拖延数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进行平叛。

  魏广德能想到的也就这些了,感觉自己似乎猜到了真相,不过魏广德可没有沾沾自喜,要是真去西南平叛,那活儿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了的。

  其实魏广德心里还知道西南那边其实还有一个祸患,那就是缅甸。

  记得在网上看过的文章介绍,明清两代都和缅甸那边打过,似乎都吃了不小的亏。

  清朝那会儿,那个乾隆几次和缅甸交战都是大败亏输,也就是仗着家底子厚实才能逼降对方,不过为了面子,对内宣传都是说清军大获全胜,还号称是“十全老人”,反正就是编。

  其实清朝玩这个把戏,从康熙那会儿就开始了,和罗刹国的交战,几次说打败对方,结果签下的条约却是不断的割让土地,由此也可以看出所谓的战胜到底是怎么会事儿了。

  想的有点远,魏广德还是关心这次舅舅和父亲他们到底要被派往哪里?

  “暂时还不定,去镇江集结,可能北上,也可能东进。”

  魏老爹的话把魏广德直接绕糊涂了。

  北上好理解,可是东进又是什么意思?

  “浙江舟山那边出现大股倭寇,还有大量海船,前些日子已经有小股倭寇登陆宁波府,南京兵部担心倭寇逆江而上肆虐南直隶、浙江,所以让我们移防镇江,也有在北方战事发动后入援的打算。

  不过九江府那边传来的消息,今春倭寇可能有大动作,甚至有传倭寇已汇聚上万人在沿海岛屿上。

  消息虚虚实实,那边也得不到什么准信。”

  “倭寇?还上万倭寇?”

  魏广德听到老爹说出的话,是真的被惊到了。

  倭寇,魏广德穿过来后就经常听人提到,主要还是因为长江上繁忙的交通,来往商船能够把长江沿线的消息快速传播开来。

  在魏广德印象里,以前听到的都是几十几百人的倭寇,猛一听到老爹口中上万倭寇是真的被吓到了。

  这里是江西,离着大海老远,但不代表没有防备倭寇来袭。

  历史上,倭寇当然没有到过江西,下游不说扼守长江入海口的太仓卫,还有后面的镇江卫,就是在安庆那边还有安庆水营,倭寇要到江西,那是没可能的。

  不过,江西却有的是水匪,那就是鄱阳湖,为了剿灭鄱阳湖的水匪,还专门组建了南湖营。

  好吧,因为卫所出身,所以魏广德知道的大明卫所情况也比外人多不少。

  说实话,这也是因为魏广德是沿江旅游,所以对长江沿线城市的位置比较了解。

  虽然时过境迁,后世市县的位置和现在的府县肯定不一样,但大致还是相差不大,所以虽然没有看到这个时代的地图,但是听人说起的时候,魏广德还是有个概念,知道大致位置。

  这点,可比自己大哥,甚至老爹强太多了。

  别看他们能熟练的说出各地的卫所名字,但是也就是知道个大概方向,具体点就说不上来了。

  不过耳闻目染,魏广德也知道不少卫所的事儿,就说这个太仓卫,其实之前就是叫镇海卫,沿江而上还有镇江卫,只是几十年前改了名字,因为和福建都司下面一个卫所名字重合。

  “浙江那边卫所多了,干嘛要我们九江卫过去?”

  虽然魏广德知道,抗击倭寇是国事战,不应该这么说的,可是他还是不希望老爹过去。

  嘉靖朝的倭寇之乱,他在看明朝的小说和分析文章里看的多了,之前还是小打小闹,到了嘉靖朝那就是一场大乱,好像费了不少精力才解决。

  不过通过剿倭之战,戚继光还有那个俞大什么的,另外肯定还有一些武将,也凭借剿倭的战功获得了升迁。

  相对来说,风险大于收益。

  这是魏广德的看法,剿倭,还是让戚继光这些大神去办吧,自家老爹应该没那本事儿。

第62章加强火力

  嘉靖年间的大明朝,真是一个多事之秋。

  从嘉靖元年的广西荔浦民起事,青州矿工起义的国内战争,到蒙古小王子屡犯边墙,还有明军自己内部因为倾轧太狠导致的闹饷兵变,还有就是倭寇的侵扰,似乎整个帝国都处于风雨飘摇,四面楚歌的境地。

  特别是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鞑靼俺答汗袭扰京畿,更是把帝国军事力量的虚弱完全暴露出来。

  时间往前推一百多年,永乐年间的时候,蒙古鞑子看到明军还不是有多远跑多远,哪里能生出半点袭击北京城的想法。

  那些对外战争,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倭寇,其实投入的人马都不算多,也就俺答汗那次带了万多人马。

  蒙古鞑子每次袭扰少则数百,多则两三千,也就到头了,攻下几个边境城寨洗劫一番就能满载而归,而倭寇规模则更小,几十数百人在沿海登陆,抢劫一两个沿海村庄,在地方卫所和衙役赶到前就会扬帆出海,极少与官军交战。

  都是奔着财货来的,能不打还是不打,不管是官军还是倭寇,大家的心思其实都差不多。

  而就在刚才,魏广德居然从老爹口中听到上万倭寇云集沿海,这是要干什么?

  第一次侵华战争?

  这是魏广德的第一反应,不过他很快就想到了,这时代的倭寇其实就是个代称,是对海盗的一个称呼,其实倭寇当中的绝对主力也不是倭人,而是汉人,就和用“红巾赤眉”比喻来犯者是类似的意思。

  “沿海卫所要是能战,还会把军情紧急报送南京?这可是泼天的军功。”

  魏勐苦笑着和吴占魁对视一眼。

  上万倭寇云集,若是打败他们,那肯定是大功一件,可是对当下的明军来说,谁敢去争这件功劳。

  “倭寇的首领是谁,上面知道吗?”

  魏广德也清楚,虽然没见过其他卫所什么情况,可是九江卫的情况他还是从老爹和舅舅口中知道不少,卫所糜烂早已不堪用。

  “不清楚。”

  魏老爹没有回答,这次是吴占魁说的。

  “按理说,倭寇能够合兵一处,肯定是有人居中联络,反正消息也没有说谁在幕后主持。”

  魏广德能想到的,别人自然也能想到。

  倭寇一改以往小股流窜抢劫的方式,开始尝试合纵连横,自然所图甚大,南京兵部,五军都督府和沿海卫所都已经有所防范了,可是然并卵,卫所无战力,想再多也是无用。

  既然卫所不好用,那就多集结点人马,用数量进行碾压,这就是南京兵部能想到的办法。

  你集合大队人马,我也集合队伍,人数比你多,看你敢不敢来闹事儿。

  朝廷要维持一支上万人的大军都是颇为费力,更别说你小小的倭寇集团了,比消耗就是了。

  “这次来的消息,卫所只出十个百户,南京那边要的是精兵,不然他们不掏银子买账,所以其他的百户就不集结了,就调那两个百户所的人手过去。”

  吴占魁继续说道:“兵部要人凑数,还要精兵,幸好咱们手里一直有练,我估摸着咱们过得了这个坎,其他卫所可就未必了。”

  “怎么说?”

首节 上一节 3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