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361节

  虽然不用为朱世隆、段孟贤走后门,可是请国子监司业略微关照下还是可以的。

  魏广德就把朱、段二人的情况和张居正小声说了一遍,听说只是为了来年的会试备考,张居正直接就点头答应下来,“明年他们过来就是了,我直接安排。”

  “对了,叔大兄怎么有空回翰林院,国子监那边?”

  魏广德把朱世隆他们的事儿处理好后,又随口问道。

  张居正现在是领了实差的,按理说这翰林院是不用来了,院里就算有事儿要找他也只会派人过去。

  “开头两年,我和肃卿在整顿国子监学风,现在监里学风已经好上许多,我这个司业自然也就无事儿可做了,呵呵”

  张居正小声自嘲道,笑过之后,张居正又小声问魏广德:“听说朝中可能要替换福建御史,据说可能叫你过去,你知道吗?”

  听到张居正说这事儿,魏广德心里一动,只是装作毫不在意的说道:“去做一任御史也挺好,听说下到地方,御史还是很威风的。”

  “你还想去福建作威作福?呵呵那边倭寇最近闹得比浙江还厉害,还有张琏等一众反贼。”

  说着,张居正指指圈里几个正在高谈阔论之人说道:“去了福建,短期内不能平掉那股反贼,你就会成为他们的话柄。”

  “短时间内平贼肯定有难度,福建那地方也是山高林密的,就上面讨论限期剿贼的旨意,我可不怎么看好。”

  说道这里,魏广德又指指自己,说道:“至于会不会派我去,旨意没下来前,也是难说的很。”

  福建虽然沿海,可是却不是平原,而是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平原面积狭小,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这在古代是非常要命的。

  “漳泉诸府,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这是古人对福建的看法。

  也是因此,福建人自然而然就把眼光看向了广袤的大海,以海为田,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洋运输。

  特别是在宋代对西北的失控又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以后,远距离海洋航行被迫成为了可行的替代选择,福州和泉州,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来自后世的魏广德自然知道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可以说后世国家的崛起,国际贸易功不可没,而到了现代呢?

  魏广德觉得依旧如此,何况他当初刚入仕的时候就想到过,扩大大明优势产业的生产,特别是将大量的丝绸出口,换取金银和粮食应对将来大明朝要面临的天灾人祸。

  所以对于高拱打算把他打发到福建去,魏广德其实并没有太抵触,过去看看也好。

  前世后世两辈子,他都没去过福建。

  后世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其实已经深入魏广德骨髓。

  “剿贼的时间也不充裕,前两日我曾听人议论过,若是剿贼,必须在来年二月前完成,否则就只能功亏一篑,大军转进沿海府县防御倭寇。”

  张居正显然也是知道很多,听到魏广德说短期内剿贼困难,不由开口说道。

  “是啊,三、四、五月海上刮东北风,适合倭寇抢滩登陆,九、十月份亦如此,虽说平时也偶有倭寇侵袭,可大多是小股贼踪,不像在这个时候可能同时出现数股倭寇来袭。”

  魏广德点头认可道,在翰林院就是时间多,魏广德自然看过不少官员递上来的奏本,了解浙江、福建等地倭患的实际情况。

  “若善贷真被派去福建,当以何册剿贼?”

  张居正这时候忽然开口问道。

  上次和俺答部的交战,张居正全程都在一旁冷眼旁观,他能从老师徐阶和高拱那里得到许多最新的消息。

  当初对于魏广德的分析和提出的对策,他曾经惊为天人,虽然最终并没有完全实现,可是结局总算还好,大明朝在和北方鞑子的交手中算是扳回一局。

  那次,魏广德就是在翰林院里提出的战略构想,这会儿正在就想打听下,魏广德是否有快速剿灭福建反贼的计划。

  但是显然,张居正高估了魏广德,他不清楚张琏这伙人的历史,自然对于如何剿灭他们也是束手无策。

  虽然没有想法,不过张居正既然问起,魏广德总不好两手一摊,思考片刻才说道:‘俗话说兵无常势,对于张琏反贼我也不了解,一时半会儿也理不出思路。

  不过以福建的地形,要剿灭反贼肯定要计划周详才好动手,要么不打,要打就必须一鼓作气彻底解决。’

  其实在魏广德心里也早有腹案,真让他去福建剿贼的话,他肯定要上奏请调俞大猷去做总兵官,统帅大军。

  有俞大猷这么一个超级打手存在,不善加利用才是傻瓜。

  “嗯,正该如此。”

  张居正捋捋胡子点头应道,随即又抬头看看天色,“善贷今日可有应酬,不若散衙后一起喝一盅.”

第403章入裕王府?

  嘉靖皇帝显然对福建有人扯旗造反之事非常敏感,在福建详情报上来两日后,内阁的建议就在司礼监批红。

  限期剿贼。

  与剿贼命令一起下发的还有对福建官场众官员严厉的斥责,但并没有马上更换官员,依旧是以刘焘为主,督导福建官兵围剿张琏一伙。

  旨意下发以后,对福建官员的议论声才逐渐小了下来。

  说话的都是京官,自然是看得懂朝堂风向的,闹出造反的大案,相关官员都没有被马上撤换就说明了很多东西,要么这些人后台很硬,上面有人帮着说话,要么就是内阁和皇帝还没有确定更换人选,所以只能暂时以戴罪立功的方式处理。

  这几天里,或许真是国子监学风整顿初见成效,张居正回翰林院的次数也多了起来,经常和院里同僚一起讨论诗词和朝政,为此也没少被翰林院里人打趣,说他尸位素餐,放着国子监正事不做跑翰林院里躲清静。

  “昨儿我听老师说,今天他就要把景王府之事写成奏疏上陈陛下。”

  坐在魏广德值房里,张居正对魏广德说道。

  这几天时间里,魏广德和张居正的接触开始增多,今天闲着无事就到了魏广德的值房。

  “都定下章程了?”

  魏广德好奇问道。

  徐阶处理难题的办法是简单除暴,进度自然很快,可是毕竟涉及一座亲王府,林林总总的事儿也是不少,景王府那边也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来要求改造,听张居正话里的意思,这次是尘埃落定。

  “估摸着景王府后面还会搞事儿,不过影响不到大局,要是让他们不断找出各种理由来,还不知道拖到什么时候去。”

  张居正答道,端起案几上的茶轻啜一口又接着说道:“按老师的意思,就以现在的情况汇总报上去,陛下御笔批红就直接让工部动起来,后续景王府再提各种要求,再单独上本陈情就是了,反正不能再耽误。”

  “正该如此。”

  魏广德对此自然举双手赞成,“就算他们还有新的要求,其实都不妨碍景王就藩之事,大不了景王就藩后再继续改,改到他满意为止,银子让户部讨就是了。”

  “是啊,我老师也这么想的。”

  张居正笑道。

  两人正说话的时候,门外芦布忽然贼头贼脑地在门前张望,似乎有事儿要找魏广德似的,但是有不好直接进来通报。

  张居正笑呵呵指指门外,“你那书吏怕是有事儿找你,我就先走了,去其他地方串串门。”

  说完话,张居正起身朝魏广德拱拱手,魏广德也急忙起身还礼,然后送张居正出门而去。

  张居正离开后,魏广德回到屋里坐下,这才看向芦布道:“有什么事儿,还用做贼似的。”

  毕竟是在翰林院里,最近也无甚大事儿,魏广德不觉得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发生,所以他对芦布刚才的举动有点不满。

  不清楚的,还以为他魏广德让手下去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似的。

  “老爷,刚才陈侍讲那边的人给递了话过来,陈侍讲要回老家丁忧。”

  芦布小声说道:“他让你有空去他那边坐坐,商量下王府之事。”

  “什么?”

  魏广德听闻此事一下就站了起来,现在嘉靖皇帝安排在裕王府的讲官就剩下两位,也就是陈以勤和殷士谵,如果陈以勤要回家丁忧,那就只剩下殷士谵一人了。

  之前,朝中其实就有人提议增加王府讲官,但是最后不了了之,据说是因为高拱暗中做了一些动作。

  王府中只有陈以勤和殷士谵两人,对于魏广德来说自然无所谓,他与二人都熟悉,但是现在的情况怕就不是高拱还能左右的了。

  陈以勤丁忧,空出来裕王府讲官的职位,正常情况下肯定要一次性补足,最少会塞两个人进裕王府任职。

  魏广德有点明白了,毕竟他和陈以勤他们早已经混成一个利益共同的小圈子,他找自己,肯定就是想问自己要不要正式踏足裕王府。

  不管怎么说,先在王府里占个位置,总好过被其他人捷足先登要好吧。

  缓缓坐下,魏广德寻思着,自己似乎还是真该争一争这个位置。

  虽然老早就投靠了裕王,可毕竟还是属于外人,没在裕王府走一遭,镀层金,以后都不好说是裕王潜袛旧臣。

  最关键是,裕王府出缺,朝中各方必然都想染指,不仅是高拱想要安插自己信得过的人,徐阶那边肯定也会有所动作,甚至严阁老也会想办法掺沙子进去。

  随即,魏广德就想到了刚刚离开的张居正。

  给裕王府安排讲官,肯定是从翰林院中挑选。

  “你做的很好。”

  魏广德开口表扬了芦布一句。

  “都是老爷教导的好。”

  芦布这会儿变得乖巧起来,低眉顺目恭谨答道。

  以大明朝堂办事效率,其实给裕王府安排讲官这样的事儿,要是往日的话,拖上一年半载也不稀奇,可今时不同往日。

  魏广德知道,这消息是藏不住的,传出来后只怕两三日就会把人定下来,否则迟则生变,还不知道会变得多复杂,只有快刀斩乱麻尽快把人定下来才好,毕竟现在的裕王已经今非昔比。

  重新站起身来,魏广德整理了下衣服,就对芦布说道:“我先去了,有人问起就说我去詹事府了。”

  身兼数职的好处就是,魏广德现在要离开翰林院很简单,随便扯出都察院或者詹事府的牌子就能糊弄过去。

  魏广德急匆匆出了翰林院,叫上张吉采办东西就去陈以勤家里吊唁。

  “我已经上了丁忧的奏疏,批下来我就要回乡,今日请几位来就是说说这讲官位置空出来该怎么办,安排谁进王府。”

  此时,在陈以勤家中一个小屋里,裕王身边的太监李芳、王府属官殷士谵和礼部侍郎高拱都到了,魏广德自然也在。

  刚收到的消息,外面还在布置,人就被陈以勤请到了这里。

  魏广德在翰林院想到的,陈以勤自然也想到了,而他除了通知裕王府旧人外,还叫来了魏广德,起目的不言自明。

  “这次,王府至少要补两个人进去。”

  高拱开口说道:“之前,徐阁老就找我说过,想让张叔大进裕王府,不过我没一口答应,当然也没有拒绝。

  现在发生这样的事儿,我看就让善贷和叔大一起进裕王府吧。”

  高拱不管心里怎么想,这一刻他也只能这么表态。

  “召善贷入王府肯定没问题,这张居正是否合适?”

  这时候,李芳开口问道:“殿下不喜欢嘈杂,这人.”

  “没问题,张居正为人谨慎谦恭,做事也稳重,如果是跳脱之人,徐阁老当时说的时候,我就会一口回绝。”

  高拱却是没等李芳说完话,就直接抢下话头说道。

  魏广德只是抬头看了眼高拱和李芳,随即又低下头。

  “我一会儿去找吴尚书说明此事,晚间我再去徐阁老府上定下,借此机会让善贷和叔大都再升半级,做翰林院侍读或者侍讲,直接迁学士,还是有点难度。”

首节 上一节 36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