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391节

  嘉靖皇帝会认可高拱吗?

  至少从陈矩那里得到的消息,高拱没戏。

  知道归知道,魏广德可不会说出来,一是此事只是陈矩猜测,当不得真,二就是,这或许也是魏广德想要对高拱之前两次对他一些动作的小小报复。

  虽然同属一个阵营,可不代表内部不会有利益之争。

  利益就那么多,谁都想要多分点,只不过在涉及外部势力的时候,大家能同舟共济就好,不临阵脱逃或者过河拆桥。

  “此事你们多上心,不管何时,只要高师傅那里需要各位帮忙,各位和王府就一定要出手,不必事事都要先报我,事后补报也可以。”

  裕王这时候开口说道。

  殷士谵等三人都躬身领命,不管怎么说,裕王现在就是他们的老大,虽然说有师生情分,不过似乎在裕王看来,也只有高拱才配和他讲师生之情。

  当天,魏广德也无心去打探什么消息,虽然离开裕王府前裕王还向他表达了这个意思,那就是想绕过他去打听下结果。

  都没戏,打听什么,魏广德心里想着。

  而到了第二天临近中午的时候,消息传来,果然吏部左侍郎官职和高拱无缘。

  “这次还是陛下乾纲独断,并没有召见内阁中人,直接就任命了严讷改任吏部,同时还升李春芳接替严讷出任礼部左侍郎。”

  殷士谵把手里刚收到的纸条交给裕王,一边说道。

  “哎,想不到会是这样。”

  裕王难掩满脸失望的说道。

  魏广德心里也是一惊,没想到严讷居然也步了袁炜的后尘,在礼部快速升迁到左侍郎不说,现在又马上改吏部了。

  嘉靖皇帝是打算在袁炜入阁后,安排严讷跟进吗?

  还有李春芳,看这样子下一步严讷的位置就是他的了。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悚然而惊,他还记得陈矩说了,袁炜入阁的猜测,时间不会很久,或许就是几个月内。

  他可没把陈矩之前说的那些话,青词大臣在这两年可能会快速升官进入朝堂当政的事儿说出来。

  高拱爱去争就让他去好了,自己还是把心思放在裕王府,还有詹事府或者太常寺这些地方。

  詹事府和太常寺,这些衙门就是魏广德现在最有可能提升品阶之所。

  谁还不想有个进步,现在才六品,还是青袍官员。

第431章岁入万万两的南宋

  嘉靖皇帝展开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后,六部尚书、侍郎位全部占齐,到此这场官员调动似乎暂告一段落,得意者弹冠相庆,失意者默默舔舐伤口。

  这一日,殷士谵有事儿在王府请假,王府诸事由魏广德负责处理,而张居正则去户部讨要最近两月王府月俸。

  是的,朝廷又没钱了,不止百官俸禄被拖延,裕王府的银子也被欠着。

  造成这一切的,自然是景王就藩仪式的后遗症。

  为了尽快送走景王,户部的银子流水般花出去,只要是不违制的全部都拨银。

  “善贷,你在这里啊?”

  其实王府本就事儿不多,大多还是内事,都是由李芳在打理,魏广德也就忙里偷闲看起书来。

  不过听到有人说话,魏广德抬头就看到裕王迈步走进屋子,他急忙起身行礼,“拜见殿下。”

  “叔大呢?”

  裕王进屋看了看,只有魏广德在屋里,没有看见张居正,于是问道。

  “叔大兄去户部了。”

  魏广德苦笑着答道。

  “哎,也是难为了高耀。”

  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儿,裕王自然是知晓的,也只能在心里给高耀记上一笔。

  不过王府的银子,还是要去讨要的,不然就得他私人讨积攒的家底了。

  现在的裕王,对自己的小金库看的极重,毕竟经过了一段艰难困苦的时光,已经知道银子的重要性。

  说着话,裕王找了张椅子坐下,又示意魏广德也坐下。

  “不知殿下有何事寻臣。”

  魏广德坐下后问道。

  小內侍送上茶水后,裕王才端起茶杯,用茶盖轻轻拨了拨水面飘荡的茶叶道:“前些日子听你讲课,我始终还是有些问题没懂,今儿无事就说过来问问。”

  “殿下但讲无妨。”

  魏广德急忙开口答道。

  “我大明开国之初武功昌盛,何以到现在,边军竟难敌鞑子,到底是何缘故?”

  之前魏广德给裕王讲的课,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数次北伐,当时是打的蒙古人满地找牙,只能远遁,可之后到现在,明军战力已经没有优势。

  裕王自然要考虑这些,将来他坐江山的时候,难道再来一次庚戌之变,他可不想丢那个人。

  现在嘛,正好是搞清楚原因的时候,将来也好进行一些调整,避免再被鞑子兵骚扰京畿,让他寝食难安。

  “此处只我俩,出你之口,入我之耳。”

  裕王看看屋门,说了句,随即对身后跟进来的李芳说道:“伱去外面守着,不准任何人靠近。”

  魏广德心里有点发苦,有些东西还真不好说,毕竟边军战力下降的原因,说穿了其实就是给钱不到位。

  开国那会儿,也有贪墨的,不过很少,哪像现在这般,当兵的能拿到三成就烧高香了。

  当兵卖命,拿的银子就是卖命钱,没钱谁卖命,战力自然低下。

  卫所制,按说当兵的不止是守卫边疆,其实也是在守卫自家,可是明初分的那些军屯,早就被权贵和军官瓜分了,说难听点就是当兵养不活家人,保卫家乡的口号也喊不响了。

  这样的明军,能有战力才怪了。

  不过裕王已经把事儿做到这一步,看着李芳已经出了门,在门外守着,魏广德心中虽然犹豫,可还不能不说点什么。

  今日裕王来此,显然不是心血来潮,昨日殷士谵请假,又安排张居正去户部催银,看来裕王也不糊涂。

  踌躇中,魏广德只能权衡利弊后开口说道:“战力下降是不争的事实,真实原因还是银子给的不到位。”

  魏广德这会儿已经有了说辞,打算说些情况,也为自己谋点福利。

  “大明从建国到现在,俸禄饷银一成不变,除了实物就是钱钞,而现在又大多折色,补给钱钞,但说发银子的话,官员士卒损失还不算大,可换成发宝钞.”

  “嗯嗯.”

  裕王听到这里微微点头,嘴里也轻声嗯了两声,表示自己理解。

  理解归理解,如果不是想有大作为,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毕竟被朱元璋定为祖制了,要改

  其实对当官的有利的话,估计没人会拿祖制说事儿,不过有利于官员就必然损害朝廷利益。

  说白了,折色就是因为朝廷没钱闹的。

  魏广德明白,裕王自然也懂,他的月俸里都还是有宝钞,那东西他多的是,可用不出去。

  至于魏广德,也不是没在宝钞上动过脑筋,可关键他对这些东西一知半解,要是这样上马搞纸币替代金银,他怕不小心把大明直接搞没了。

  开玩笑,用纸换士绅手里的金银,怕不是逼人家造反。

  不过魏广德说完话,裕王也明白了的意思,想要涨薪,这个他可不敢想,点头那就是银子。

  “上次那个谁就是那个调贵州的参将。”

  裕王忽然又说道。

  “俞大猷。”

  魏广德急忙答话道。

  “俞大猷,可他带人出去就能打胜仗,还是以弱胜强。”

  魏广德说当兵的钱发的少,所以打不赢仗,俞大猷的兵和其他边军没什么不同,可他就能打胜仗,这不是有点矛盾吗?

  “现阶段,大同兵怕是最能打的了。”

  魏广德不否认,不过也要解释下,不然裕王也容易误入歧途。

  “大同军那次出关作战,虽然往日军饷和其他边军一样,可是在板升的缴获,大多都分给出关士卒,这些人通过拼命,拿到相当于数年的军饷,全额。”

  说道这里,魏广德想想又说道:“之后对俺答部追兵的交战则更简单,输了前功尽弃,赢了名利双收,自然士卒愿意拼命。”

  那次在板升城的缴获甚丰,但是上缴有限,全因为李文进的关系。

  好吧,分好处,没有地方文官的认可,总兵、参将哪里敢像那次那样直接分发下去。

  李文进因此战有功已经进宣大总督,而大同军从上到下则分到银子,可谓皆大欢喜,只不过没人往京城报送而已。

  地方文武都有好处,谁会找不自在,那可是在边镇。

  京官自然也知道其中弯弯绕绕,可这个时候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是赢了,没必要去抢食,他们有的是来钱的路子。

  裕王陷入沉默,这个真不好搞。

  要当兵的卖命打仗就得给银子,可朝廷最缺的就是银子。

  魏广德只说银子,自然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希望将来裕王登基,看能不能涨涨薪水,他不在乎,可不代表其他人都这样,穷京官多了去了。

  以后若是达成此愿,消息传出去,自己就会落下好大一个人情。

  当然,他的目的还不止于此,不过却不能太过急切,还得看时机,最好话头由裕王挑起。

  “从古至今,天下强兵都如此吗?”

  裕王皱眉问道,他有些困惑了,这可不符合儒学思想啊,什么都是钱。

  皇帝是用儒学做幌子,让天下百姓信奉,可现在的情况是百姓不信礼义廉耻忠孝,这怎么搞?

  “臣不敢确定,但是想来大抵如此。”

  魏广德答道。

  “远的不说,就说前朝那支岳家军,金国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岳家军战力怎么来的,还不是用钱堆起来的,丰厚的军饷赏赐”

  “宋皇怎么那么有钱?”

首节 上一节 39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