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71节
官职没了,可好歹出身还在,依旧可以享受读书人的待遇,保留了最后的体面。
而在封赏方面,因平闽粤贼张琏功,升提督两广侍郎张臬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和福建军务,荫一子国子生,加总兵平江伯陈王谟太子太保,荫一子锦衣卫百户,而副总兵俞大猷也升一级,又赏赐不少银币。
这个时候,魏广德已经从张居正那里听到消息,兵部和内阁已经达成一致,准备升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负责福建抗倭事务。
既然徐阶、杨博有此意,魏广德自然不会拒绝,只是又悄悄写了封信,派人送往江西交给俞大猷,叮嘱他近日注意言行,可别让人抓住把柄又双叒叕被人给弹劾了。
别看此时貌似在内阁和兵部已经通过,可如果下面有人想要坏事儿,只要抓住他做错事的把柄抢先发起弹劾,俞大猷难免又会如早前般,升职后又降职,立功后再升职,然后又被抓住错处弹劾降职。
在嘉靖朝,武将和俞大猷有类似遭遇的其实还真多,倒是像戚继光那样一路升迁未遭遇挫折的才是少见。
只不过俞大猷是运气真的背,经常是立功后很快就被处罚,理由也是千奇百怪。
这天闲来无事,魏广德就溜溜达达到了都察院,想着有些日子没来看看,遂进入院中找人聊天,谈工作。
在进了都察院不久,还没和几个人说话的功夫,就被林润拉到自己的值房,把自己准备的一份奏疏递给他让他指正。
林润和魏广德同为御史,不过是挂的是山东道,但是两人熟悉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同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所以相对院里其他人,他们说话的时候也更随意。
林润也算是都察院中的猛人,当初邹应龙率先弹劾严嵩后,他就是最先相应的人之一,虽然弹劾奏疏被内阁稍微压了一日,可在那个时候敢上奏弹劾的还真是不多。
而且,林润也只比魏广德大几岁,年龄相仿也能把话说道一块去。
“这是什么?又打算弹劾谁?”
魏广德接过文书都没看,先开口问道。
御史写的东西,不是弹劾勋贵朝臣就是骂皇帝,魏广德这会儿也是心里好奇,林润这是打算骂谁。
说完话,低头就看起林润的奏疏,看了几行字不觉就抬头看了眼这位浓眉大眼的家伙,胆子真是肥。
“今天下之事极蔽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然莫有定不易之策者,惧拂宗室之心而重违祖训也,顾时有所必变,势有所必通,国初支庶不繁定制因略,今麟趾螽斯其丽不亿视昔时数百倍矣,臣观嘉靖初议者,言洪武中,河南开封惟一周府,今郡王已增三十九府,将军至五百余,中尉、仪宾不可胜计.”
呼出一口长气,魏广德开口问道:“这刚把首辅弹劾下野,紧跟着就打算动皇室宗藩,也不怕因诋毁宗亲挨一顿廷杖。”
“你往下看看,宗藩禄米之事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若是继续以往,后果难料。”
林润只是答道,也不多话。
魏广德点点头,低头继续看起下面的文字。
“举一府而天下可知也,今距嘉靖初又四十余年矣,所增之数又可推也,故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万石,而禄米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已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
魏广德以前也有想过皇室宗藩制度,不过那会儿刚入仕途,也就是空想而已。
到了现在,他早就没打算去碰这些,实在是兹事体大,稍不注意就把皇帝的叔叔、侄子得罪了。
虽然这帮人现在没什么权利,可要是大家都给皇帝写信告状.
算了,烦。
有了这些顾虑,魏广德根本就不打算短时间内提出宗室改革制度,想着等以后自己位高权重之时再仔细了解下,然后想点办法进行改革,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没想到,停留在他脑海里的东西,被林润先提出来,不仅如此,居然还给出一些解决办法。
奏疏中建言恢复国初之制,即洪武二十八年旧制,这是朱元璋在执政生涯晚期所做的一次重大政策调整,那就是大幅减少宗藩禄米。
以亲王为例,岁禄从五万石降到一万石,郡王禄米也从六千石减为两千石,而且还增加一条新政,那就是从郡王起,其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岁赐比始郡王减半支给,并且还允许自己的后世子孙去根据实际情况,更改这条规定。
也因此,朝廷在宗室禄米制度上才能不断调整,就源于此,而未因祖制原因一陈不变。
其实,本来这次禄米改革是件大好事儿,不管谁做皇帝,减少宗室禄米都是在为皇帝减轻负担,可是在朱元璋之后,明朝又分别在永乐靖难、仁宗继位以及英宗复辟后经历了三次给藩王增加岁禄,宗禄的数目重新得到提高。
这些大规模的加禄,都是在皇权基础不稳的背景下实现,是为稳固皇位而对藩王采取的特殊拉拢措施。
而之后数代,明朝宗室禄米变动不大,一直到弘治朝时期,才再次进行大规模削减禄米。
第498章革除弊政
弘治初年,因为岁入不足,弘治皇帝登基后很快就发布诏旨,宣布所有宗室禄粮“皆减半支给”。
到了弘治十四年,朝廷又颁布了进一步的改革措施,“其郡王以下禄米俱米钞中半兼支,郡主而下禄米俱本色四分,折钞六分”,并规定凡本色禄米折银部分“每一百两仍减二十两”。
在钞法大坏、宝钞严重贬值之际,朝廷通过“折钞”的办法,使弘治年间宗室禄米的实际支放数额较之洪武时大约减少了一半左右。
不过实际上,这些削减禄米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宗室禄米问题,其原因在于两点:
一是因为支放禄米数额过大而不堪重负,地方官府无力供给,也因此采取拖欠的方式,要么干脆不给,要么按一定比例支放。
而第二点则是,因为禄米支放不足,下层宗室根本无法领到赖以生存的禄米,而日益穷困。
造成这一因素的原因是因为禄米的支放制度,并非由宗室自己从地方官署领用,而是由亲王领用,再下发郡王,进而依次下发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和奉国将军,最后才到奉国中尉。
地方上禄米充足自然无事,一旦地方支放不足,少量禄米直接被亲王、郡王分走,下层宗室根本就得不到一点禄米。
林润的奏疏,正是解决下层宗室问题,提出亲王及郡王下月支米三石。
三石,也就是能保证他们不饿死,穷死。
魏广德当然知道林润如此提法的原因,年前山西山西右布政使王宗沐曾上奏,山西宗藩因灾荒和禄米拖欠,“去年以饥疫死者几二百位”。
对于宗室禄米一事,魏广德一开始就觉得,宗室无休止繁衍才是压垮禄米制度的根本,每位皇帝登基都会增加亲王,而亲王又会增加郡王,朝廷负担不断提高,到最后大家什么都没有了。
这份奏疏,一旦上奏,魏广德相信肯定会诏准,只要保证不饿死宗室,嘉靖皇帝断然不会拒绝,可是地方官府就会因此更加拖欠宗藩禄米。
当然,林润还没有蠢到一个人去得罪上层宗室,还提出“以为宜令大臣科道集议于朝.共陈善后之策,然后通集众论断自宸衷以垂万世不易之规”的说法。
林润的奏疏,对现在的宗室来说,下层宗室当然会喜欢,因为解决了他们面临的一点点难题,但是对从上到下的宗室来说,他们也是不满意的,因为奏疏全文都透露出一个意思——还是减禄。
对于像亲王、郡王这样上层宗室,其实他们是不靠禄米生活的,明初时候的禄米不管多少,他们都不断向皇帝上奏,请求赏赐禄米,也就是所谓的“宗室请乞”,和勋贵请乞盐引一样,都是以用度匮乏为理由。
但是,他们真实的收入却是,手中握有大量不用缴税的禄田,还不断兼并土地,侵占地方商税,甚至利用地位垄断商贸,获取巨额利润。
宗禄是不可能直接废除的,这会让无数的下层宗室破产,最终伤害皇家的颜面,可要让上层宗室资助,虽可行但却从事实上破坏明朝建立的财产所有制度。
即使身为皇帝,谓之富有四海,也不能随意剥夺他人财产。
手里拿着林润的奏疏,抬头看着他问道:“打算什么时候递上去?”
“就是请你指正一二,和其他人已经讨论过。”
说道这里,林润指了指四下,“他们有些人意动,更多人还是不愿意触碰宗室,担心惹火烧身。”
林润话里的意思,魏广德自然明白。
只要自己的老家有藩王存在,那么这些官员即便知道其中内幕,可也不愿意去触碰宗藩制度,担心得罪宗室,在地方上对自己的宗族不利,因为要解决宗藩禄米,本质就只能减,不断减少他们的禄米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压力。
其实这么些年,魏广德也有一些想法,只不过这个想法会对上层宗室极度不利,他担心引火烧身,所以只能继续思考他法。
现在遇到林润,魏广德此时考虑的就是要不要把他做为这把刀,狠狠砍向宗藩。
“你的奏疏,短期内会让下层宗室获得一点点禄米,能果腹,但根本上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时间长了他们也会闹。”
魏广德只是淡淡的评价道。
“可是现在朝廷的财政,已经难以支持宗藩禄米的供给,山西等藩王较多的省份,都选择拖欠的方式解决,把矛盾往朝廷里送。
实际上宗藩禄米难题已经达到不得不正视,寻找办法解决的地步了,难道还要嘉靖十六年河南宗室再次上演屡索无果而哗吗?”
林润只是说道。
魏广德陷入沉思,在来到大明朝以前,魏广德和网上大部分人观点一样,认为大明朝的财政是被宗藩近乎疯狂的繁衍拖垮的,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或者说并不准确。
明朝的宗藩确实很能繁衍,仅嘉靖朝,以河南周王府一系为例,嘉靖初年有人口千余人,而到前两年,人口就已经扩大五倍,近六千人规模,时间仅用了三十余年。
魏广德并没有去专注此数据,只是听人闲聊时提起。
宗室人口暴涨,确实会无限放大禄米需求,给朝廷制造巨大的财政负担,但实际上,明朝财政很早就出现了问题,当时的解决办法就是“折钞”和“折色”两个方式来解决,和官员俸禄类似的方式。
一部分禄米被折为废纸般的宝钞,实发部分又进行部分折银,每石的价格也远低于市场价,所以实际上明廷给宗藩发放的禄米大约只有应给禄米的三成。
不过就是这个三成的数字,说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特别是针对已经捉襟见肘的明廷财政来说。
只是,以魏广德对现在大明朝官场的了解,他觉得这其中怕不全是地方无力支付闹出来的拖欠。
嘉靖中期开始,中下层宗室的宗禄都被地方官府经常性的克扣、拖延,考虑到明朝的文官们连军饷都敢贪污漂没拖延,更何况是无权无势的普通宗室?
也就是亲王、郡王这样地位比较高的宗室,地方官府才不敢随意克扣,但是拖延却也时有出现。
至于林润口中所说河南宗室“屡索而哗”,实际上是河南宗禄拖欠二百四十余万石引发的,这个数字其实是本色总额,折钞后实际应支放一百余万石。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巨大的数字,当然不是一年应支放的禄米,而是很多年积欠下来的结果。
“我觉得可以先递上去,就这样吧。”
魏广德看着林润,想想又补充道:“正如你所说,必须要解决,不然早晚还是要出事儿。”
魏广德想好了,也不让林润去修改这份奏疏,毕竟这就是这时代人能够想到的,而且他也不打算紧接着就上奏自己的方案,他还想再看看,其他朝臣针对宗藩禄米会提出什么意见来。
试水,用林润的提案试水,看嘉靖皇帝是否打算在这几年对宗藩条例进行修改,给儿子登基铺好道路。
不过说道这里,魏广德不觉好奇问道:“若雨,你怎么想到此事的?”
魏广德印象中,这一年貌似没听说那个王府下面的宗室闹事儿,实在奇怪的紧。
“去年看了山西王宗沐王大人的奏疏,我就上了心。”
林润答道。
“果然如此。”
魏广德在心中念道,估计这一年多时间里他就在多方打听宗禄的消息,所以拖延到现在也没有上奏。
离开都察院,坐在马车上,魏广德就在心里叹气,其实要说大明朝宗藩禄米难道真的支放不起吗?
其实不尽然,至少就嘉靖朝的宗室来说,要支放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前提是赋役该收必收。
为什么赋役收不上来?
还不是免税的田地太多,大家都不缴税,该缴税的也想方设法投献到勋贵和有功名的读书人那里逃避赋役。
本质上,其实还是地方官府没有主观能动性,对赋役增收漠不关心。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暗笑明太祖朱元璋,尽搞出些断子绝孙的政策出来,给自己的子孙挖坑。
实际上纵观古今,像朱元璋这样的皇帝还真的不多。
大明朝自建立到现在近二百年,国家赋税居然没有一点增加,也是奇葩。
说道这里,就不得不说朱元璋在明初定下的赋税制度,老早就把天下各府县田赋应该交多少给规定好了,并且固定下来。
这么为老百姓考虑,说实话,朱元璋绝对是皇帝中最有良心的一位。
固定田赋以后,百姓自行开荒耕种土地,这么算下来,耕地会越来越多,人口也越来越多,而税收没有增加,那么均摊到每个老百姓头上的赋役自然就会减少。
当然,坏处就是各地方的流官们没有增收赋税的任务,只需要每年完成他老人家定下来的数字收税就好了,这也是明朝中后期大量出现隐田的原因,官府对此一点不上心,都懒得清查田亩实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