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539节

  “等等,你的意思,只要给马芳人马,钱粮供应,他就可以练出一支可以横扫北方草原的骑兵出来?”

  说道这里,裕王双眼发亮的盯着魏广德。

  魏广德被裕王盯得有点不舒服,这话他可不敢说。

  俺答汗有点怕马芳,这也是从这次宣府异常的军事行动中他推测出来的,本身就需要时间验证。

  不过,裕王的问题,还是要解答的。

  魏广德思索片刻才答道:“其实,我大明骑兵和蒙古虏骑相比,逊于骑射,精于器械,双方交战应该是战力相当才是。

  之前处处被动,原因颇多,但绝对不是战力差距过大造成的。”

  “是什么原因?”

  裕王依旧好奇,继续追问道。

  “马芳所练正兵营,粮饷都给的很足,虽然不是足色,可也相差不远。

  有粮饷供应,士气可以保持很高,这是其一。

  马芳练兵是严格按照明军操典训练,若是像京营那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战力也绝对无法得到保证,这是其二。

  至于其三,明军北方划分为九镇,平日作战皆是各自为战,而虏骑则可零散出击,亦可召集大军来袭。

  我军虽众,却分散九边,故时常遭遇敌众我寡的境地,败多胜少也就平常了。

  士气不足,训练不足,兵力亦不足,这战就很难打。”

  魏广德边说,裕王、殷士谵等人也都频频点头。

  其中一些东西他们知道,可有些却是没有想到过的。

  比如裕王,根本就不知道九边士卒一个月到底能拿多少粮饷,够不够吃饭。

  在他看来,就算各级官员贪墨一些,那也至少有大半的兵饷才是。

  至于实际情况,魏广德知道,殷士谵和张居正大致能猜到,却都不敢明说。

  分银子的衙门和官员太多了,说出来就是得罪一大片,甚至是整个北方官员集团。

  真要说起来,魏广德读书,考科举的银子都不干净,魏家也参与了对兵饷的贪墨分润,只不过他们是最后的一级。

  “其实在我看来,根本原因还不在于此。”

  就在裕王等人被魏广德的言论说的泄气的时候,魏广德继续说道,“我大明官军对上蒙古鞑子,最大的麻烦其实是他们居无定所。

  想太祖、成祖时期,我大明兵锋何其之盛,数次声势浩大的北伐,最后的结果如何。

  鞑子可没有一城一地可守,他们就是流窜作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甚至被官军追至漠北。

  我大明官军,空有精良装备却始终找不到致胜良机,只能空耗国库钱财,长此以往最终自然无力继续追剿。

  抓不住机会举行大会战,才是最大的麻烦。”

  “善贷所言有理,对付鞑子还是只能静待机会,发动雷霆一击。”

  张居正点头附和道。

  魏广德看了眼其他人,似是回忆道:“记得第一次见马芳的时候,还是在怀来县城,当时他就各位提出明军较之蒙古军,有三“不可比”。

  一为蒙古军“天生骑射,弓马娴熟”,二为“来去迅即,顾此失彼”,三为“居无定所,进退自由”。

  而他为解决这三“不可比”所提出的建议,并非像当时其他边将那样只知道以守为主,一味靠修筑边墙来阻遏敌人进攻,而是认为应该“以骑制骑”,创造强大的骑兵部队和鞑子决战草原的作战想法。”

  “组建骑兵,这需要多少银子,光是战马一项,怕都无力暴涨。”

  张居正的考虑依旧全面,先不说大明收购战马的困难,就算能找到周边番邦供应马匹来源,所要消耗的银子和财物也是天文数字。

  “其实,主要是找不到充足的战马,筹集所需财物倒是容易一些。”

  魏广德却不以为然的说道。

  “善贷,你难道不知道一匹战马的价钱,组建马芳口中可以和鞑子对战的骑兵,战马至少也要十万匹。”

  殷士谵动容说道,“这可是需要上百万两银子,而且所需马匹如此之大,马价兴许更高。”

  “还有之后粮秣供应也是很大的数字。”

  张居正补充道。

  “如果能彻底解决北方威胁,百万两银子,甚至更多的投入,都是值得的。”

  就在这个时候,裕王却发话道,“只是组建起这只骑兵部队,可要是抓不住鞑子主力,那才是最大的损失。”

  中原可不像草原,有巨大的牧场可以饲养马匹。

  而且,明军使用的战马也和蒙古使用的战马存在马种上的差异,需要给这些战马准备豆饼一类的精饲料保证战马的马力。

  这些变化,其实也是明军骑兵抗衡蒙古骑兵的手段之一。

  只是这样的差异,导致大明饲养战马的成本激增。

  若是迟迟不能和蒙古骑兵决战,这消耗可不是大明所能承担的起的。

  “常盈库的银子,应该足够支撑战马的采购。”

  早年间,太仆寺常盈库的信息还不被外界所知,不过随着前些年朝廷入不敷出,经常需从常盈库中拆借银子周转,常盈库之名也开始在朝中传开。

  不过因为常盈库太过特殊,倒是没人敢对这里打主意。

  “善贷,我一直很好奇,马芳所带骑兵,如何与虏骑正面交战不落下风。”

  这个时候,张居正忽然发问道。

  张居正的问题,让裕王也是眼前一亮。

  张居正问的可不是战略上的事儿,而是针对具体交战上。

  马芳都说了,虏骑善骑射,明军就算保持很高的士气,可骑射一项比不过,他是怎么做到正面交战不落下风的。

  魏广德笑道:“叔大兄可听闻过叠阵法?”

  “叠阵法?可是南宋吴璘所创叠阵法?”

  张居正奇道,不过随即摇头,“那叠阵法乃是步卒对付骑兵所用,马芳对阵时都是以骑兵对冲,如何使用叠阵法对敌?”

  他们口中的“叠阵法”,是南宋吴璘与金将胡盏、习不祝交战时创立的战阵之法,其实就是一个多兵种的混合阵型。

  “叠阵”的“阵”,在这个时代,主要指在战斗中对军队各部分队列的安排与变化,而“叠”就是对这种安排与变化特点的描述。

  至于后人所谓的“阵法”,则是对这种安排与变化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简而言之,“叠阵”就是以兵器攻击距离的远近,来决定各兵种在队列中的先后位置,将拒马、长枪、弓弩成梯次排布,依靠防御工事,以求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发挥不同军械和兵种的威力,最大功效的地杀伤敌人的一种阵法。

  “叠阵法,其实精华就在于‘叠’字之上,马芳部骑兵不仅有弓弩,还大量装备火铳的骑兵”

  魏广德开口解释道。

第554章骄兵悍将

  叠阵法,是南宋川陕名将吴璘在长期的抗金斗争中,创制的一种新式战法。

  关于“叠阵”的直接记载,最早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其中记述了检阅吴璘兵马的景象。

  璘阅兵河池,以新战阵之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弓,跪膝以俟;次神臂弓。

  约敌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

  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替之。

  遇更替则以鼓为之节。

  骑出两翼以蔽于前,阵成而骑兵退,谓之“叠阵”。

  诸将窃议曰:”军其歼于此乎?”

  璘曰:“古之束伍令也,军法有之,诸君不识尔。得车战余意,无过于此,战士心定则能持满,敌虽锐,不能当也。

  房琯知车战之利,可用于平原旷野之间,而不得车战之法,其败固宜。

  敌骑长于奔冲,不尔,无有能抗之者!”

  这两句话,尤其是后一句,却颇为关键,因为它直接点明了吴璘创立“叠阵”的动机与目的——在平原旷野间,克制长于奔冲的金军骑兵。

  以吴璘为代表的西线宋军发明“叠阵”的目的,是为了在平原旷野克制金军骑兵,而这个战术层面的目标,又是为反攻秦陇这个战略目标服务的。

  充足的马匹供应,是建立强大骑兵的基础,相形之下,宋军的骑兵却十分可怜。

  北宋就已严重缺马,而南宋丢失陕西后,“使川陕马纲不通”,“马极难得”,导致南宋将领不得不想法设法补全这一缺陷,叠阵法也就应运而生。

  事实上,由枪、弓、弩组合而成的步兵阵形,古已有之。

  只是这条总原则虽然一直无太大变化,但其具体实施的过程,在各历史时期却有很大不同。

  如唐代的步列队次序,是先弩手、次弓手、次枪刀手,弓弩攻击结束后,队列前排的弓弩手要拿起随身携带的短兵器,参与肉搏。

  但到了宋代,由于募兵制的发展,士兵的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兵种间的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强化,这种情况慢慢发生了改变,就出现了枪刀肉搏兵器在前,弓弩等远距离抛射兵器靠后的队列编排次序。

  北宋兵书《武经总要》的“步兵习四变图”中记载:

  一鼓,直枪刀。二鼓,枪刀皆坐,弓弩者立,侯击木,弓弩各箭三发。鼓声作,少进。又三发箭讫,侯鼓声前行,曳枪刀而趋,弓弩从之,至界旗止。闻鼓,直枪刀;又鼓,皆坐,弓弩者立,箭三发。讫,闻鼓复立,垂枪首,闻金而退至旧处止。一鼓直枪刀,二鼓坐解族,三鼓复直枪刀,四鼓旗枪如旧,鼓声止。

  这其实就是在模拟实战中的情况。敌人尚远时,枪刀手坐地,为弓弩手让出视界,由弓弩手输出攻击;敌人接近时,枪刀手起立迎战,与敌白刃肉搏,保护身后的抛射兵种。

  这种安排与“叠阵”已经很类似了。

  但不同之处在于,北宋时期的步兵队列布置,讲究的是“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人间容人。出入来往,不斗驰逐,以长参短,以短参长”,枪手与弩手编排繁冗,队列变化也较复杂。

  而南宋军队则根据实战要求,做出了大规模的简化,多采用五六十人为一队的大编制“纯队”,一队枪则纯枪,弩则纯弩,然后把相同兵种的几队集合在一起结成纯枪或纯弩的小阵,诸小阵之间,再按照肉搏兵种在前,抛射兵种在后的顺序排布。

  关于吴璘布阵人数的记录,步兵主阵有“甲军枪手五百有二、神臂弓二百有二、平射弓二百有二”,左右两翅翼各有“平射弓二百一十有七、神臂弓六十四”。

  从兵器编制的人员数量来看,应该也是若干纯队集合起来后,再依长枪在前,弓弩在后的次序组织的阵型。

  其实,这样的列阵在大明也有参考,明军步卒的阵列就仿照此法,只不过一部分弓弩手已经变成了火铳手。

  这也是蒙古骑兵在面对准备充足的明军步卒方阵也会束手无策的地方,他们往往只能利用战马的速度奔袭行军中的明军,而难以在正面战场和明军抗衡。

  毕竟,人都是惜命的。

  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明军,还没照面就被大量杀伤,蒙古人也会崩溃。

  但是,就现在的明军条件,这样的步卒方阵其实也已经不多见,或许也仅有各镇总兵、副总兵旗下正兵营能勉强办到。

  其他的卫所,缺乏粮饷,疏于训练,早就废了。

首节 上一节 53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