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540节
而马芳、戚继光等将领之所以能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他们的战术未必是最精妙的,毕竟大多脱胎于前人经验总结,这些在《大明会典》中也是有所记录,而根本原因则是他们补足了这些短板。
俞大猷统领的其他卫所士卒,虽然不能彻底解决粮饷、训练问题,可也是最大限度在战事予以补上,以此提升士卒作战士气。
实际上,明朝卫所兵基本素质还是有的,否则俞大猷也不可能带领地方卫所士卒参与一场场战事还取得胜利。
“马芳军中大规模装备“三眼铳”、“五眼铳”等连发火器,而在作战思路上,马芳更将“以快制快”发挥到极致。
发挥官军在火器技术上的优势,作战中火铳骑兵,骑射兵,刀兵相互配合,反复冲杀,以此“可补骑射之短也”。
此外,每当冬春之季,马芳必派遣精锐骑兵组成小分队对蒙古草原进行反突击,以劫掠马匹和焚烧草场为作战目标,最大限度摧毁蒙古人的作战资源。
而当蒙古军南下侵扰时,切忌闭关消极防守,而是要以长途奔袭,断绝蒙古军后路,聚歼蒙古军有生力量为目的。”
“啊,原来如此,扬长避短排兵布阵。”
在魏广德介绍完知道的马芳骑兵冲锋阵型后,裕王就拍掌赞叹道。
“以前,我也只以为骑兵就是正面冲锋就是了,看谁的手下悍勇,就能击败敌人,没想到还是要排好队形。
也是,虽然冲锋起来,阵型会有所松动,可毕竟大体上前后的位置不会变。
以火铳手在外围,弓弩手居中,在骑兵和鞑子交手前就放倒一批,打击敌寇士气,也难怪马芳部能连战连捷。”
魏广德先前讲的稍微细一些,很多其实都是张居正没去思考过的。
张居正没事儿也看过兵书,但对其中许多都是一知半解,裕王也是类似。
毕竟,这时期的大明面临的可不是和平环境,北面蒙古的威胁与日俱增,给大明朝廷上下的压迫力也是不断提升的。
这样的环境下,也迫使朝臣们不由自主的多看两本兵书。
土木堡之后,也就是这两次,蒙古骑兵距离京城不过百里,谁知道哪一天人家的兵马就真的打到京城城墙下了。
“这么看来,马芳部还真的就是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俺答汗是避开马芳部偷袭宣府。”
殷士谵的话,终于把众人议论的焦点又拉了回来。
大军在外,其实虽然一开始魏广德就不觉得马芳部会遭遇多大的麻烦,可没有消息心里也是忐忑。
魏广德的话,让裕王、张居正等人似乎看懂了明军和虏骑真实的力量对比,感觉似乎大明官军也不是真的一无是处。
只要领兵将领好,明军就有能力正面击败蒙古鞑子。
边堡经常出现的情形就是,虏骑侵扰围城,周边明军出战救援,虏骑往往是偷袭伏击行进中明军,然后再趁势攻城。
训练有素之兵,自然可以在斥候示警后很快调整队形,完成战斗准备,鞑子看到明军队列完备,毫无胜算,立即拨马离开。
而更多的,则是在鞑子冲锋到眼前时队列依旧散乱,被人直接冲散奔溃。
长此以往,明军士卒中对虏骑的恐惧就会无限放大,以为步卒真的无法抗衡骑兵。
翻遍明史,又会有多少文字记录虏骑迫于明军阵势主动撤退的场面。
这种战报上去,也只会被文官集团嗤之以鼻,认为是谎报战功。
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就是这个道理,兵练的太好,遇不到不怕死的对手,可不就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宣府之难,会持续多久?”
张居正开口问道。
“若我所料不错,马芳部奔袭北沙滩,行军应是十余日,发现不对急速回军应该需要三五日。
马芳部出关已经小半月,这时候应该已经到北沙滩附近,算上回程,其实给虏骑肆虐的时间也就是这两三日,想来最迟明日,鞑子就会退出宣府。
我们急调山西镇大军这一步棋,貌似算错了。”
魏广德答道。
“这次,总归是棋差一着,如果回程马芳部不能遭遇鞑子,这次还得想法设法为他减少惩罚才是。”
张居正苦笑道。
“遭遇几乎不可能。”
魏广德也是苦笑道。
而此时北沙滩附近一个山谷里,马芳也正从哨骑口中知道此时外面的情况。
“俺答汗在三日前西移,为什么不及时通报。”
马芳这时候气急败坏的道。
俺答汗跑了,这次算是白忙活一场。
两万人出来一趟可不容易,现在北沙滩只有一个小部族游牧,就算全杀了也不够多少战功。
“大帅,鞑子几天前主力就西进了,之后俺答汗才离开,这其中”
马芳帐下参将刘汉急忙提醒道。
刘汉,自然就是原大同总兵官,因为出击失败遭到惩罚,被剥夺大同总兵官职衔。
只不过兵部杨博终归惜才,想法设法保护这种敢于主动出击的将领,才让他没有被赋闲回家,而是调到宣府担任参将,这两年就一直跟在马芳身边。
“你觉得,他们会去打哪里?”
这几年,宣府有马芳驻防,鞑子侵扰目标不得不西移到延绥、宁夏等镇。
这次,马芳依旧没有想到俺答汗会胆敢偷袭宣府,而是依旧想着是去攻打西边的军镇去了。
不过,就算知道目标,马芳在没有军令前也是不好直接带兵往西跑,追击俺答汗大军去的。
“葛缙,你带人去把北沙滩的敌寇灭了,大军准备返程。”
安排手下千户去清剿北沙滩之后,马芳就让士卒休息,准备返回宣府。
连续的胜仗,是真的让这时候的马芳有些飘飘然,骄傲之心也是不经意间生长着。
实际上,早些年这样的迹象就已经出现,只不过魏广德并没有注意到,毕竟两人之间多是书信往来,自是不易觉察。
而在两年前,宣大巡按御史夏阳就曾弹劾他“骄兵悍将,邀功贪战。”
不过,这样的弹劾奏疏,都被当时裕王府托徐阶给压下来,并未让他遭到惩罚。
之后,魏广德更是和宣大、山西的巡按御史交好,为的就是避免这样的事儿再度发生。
马芳想不到,不过吃过大亏的刘汉却不这么想。
按照马芳的命令,一边安排营中士卒准备返程,一边也在思考此事。
终于,在他想到很快就会回到宣府的时候才骤然发现,他们此战最大的软肋。
宣府边墙营堡时常遭遇鞑子偷袭,不过都是小规模,持续时间也短,多在明军还未来得及支援前鞑子就跑了。
他们在宣府抢掠的目标也是堡外财物,根本没时间攻打镇堡。
不过也因此,对宣府边墙极为熟悉,什么地方适合快速突入那是轻车熟路。
想到这里,刘汉不由思考起来,若是俺答汗真的在他们出关的时候就发现端倪,那个时候派出大军突袭宣府,只管往南冲杀。
宣府各堡根本无力对抗,只能紧守镇堡不失,可堡外百姓和财物,可就没有了依靠,只能任其抢掠。
最糟糕的是,宣府明军没有机动力量,无法限制鞑子抢掠范围。
若是鞑子袭扰到隆庆、永宁等城,怕是京畿又会来一次戒严。
隆庆,背后可就是居庸关,过去就是昌平,距离京城也就不远了。
若是鞑子胆子再大点,完全可以直击隆庆,偷袭居庸关,由蓟镇防区杀出关外。
刘汉想到这里,汗水已经布满额头,虽然此时气温已经颇低,就差一点滴水成冰。
像这样杀穿明军数个军镇的事儿,俺答汗还真没少做过。
念及此,刘汉也不敢片刻耽搁,急忙起身向马芳大帐跑去。
第555章激战一片石
就在大明朝臣都把目光关注到宣府的时候,蓟东抚宁境内长城关隘一片石关守将正气喘吁吁跑上城墙。
上了城墙来不及休息,就趴着垛口向外张望,果然看到远处有阵阵烟尘升起。
“白将军,快燃放烽火示警吧,鞑子是来真的了。”
值守百户早就被外面虏骑的气势所迫,看着滚滚前尘奔袭而来,急忙对上司说道。
“可有回报,关外有多少鞑子?是哪一部的。”
一片石关镇守参将白文智盯了一段时间,确定敌寇确实是冲自己这里来的,急忙问道。
“半柱香前有探马回城,说来的应该是东虏土蛮黑石炭部,约有万余人规模。”
那百户急忙说道。
“燃放烽火示警,召集士卒上城墙防守,不得有误。”
一边观察关外敌情,白文智一边下达命令道:“派人马上飞马向山海关城求救,请镇守速发援兵。”
距离他们最近的,有明军重兵把守的关城就是山海关,不向他们求援又能往哪里?
单靠自己手上两千余人,无论如何也挡不住东虏的攻击,对方可是有上万人马。
在关城外,就是燕山山脉东段末尾,关城外面就是险峰深壑,关城后就是一马平川。
一片石关素来也是山海关重要的侧翼屏障,所以明初就在此修筑坚固城墙,被誉为“京东首关”。
远处烽火台上燃起滚滚浓烟,向远方示警,而关城内大队士卒在掌队官带领下登上城墙,辎兵则忙着从武器库中搬运各式守城利器上城墙,城上城下顿时一片繁忙景象。
就在他们忙着准备的时候,东虏先锋部队也靠近城墙,一队鞑子军卒已经下马,提着箭觳快速靠近,在距离城墙一段距离的地方停了下来。
白文智当然知道他们所选择的城墙段,应该就是这次他们要主攻的区域,立即下令调数个战兵百户领兵增援。
在鞑子在城墙外忙着搭建攻城器械的时候,双方之间已经爆发激烈的远程交战。
鞑子一簇簇箭雨抛射向城墙,而城上明军也展开反击。
“火器不要使用,等鞑子攻城的时候再上。”
白文智已经到了这里,直接下达命令道。
他明白,自己手里的火器虽多,可这些武器持续作战的能力也就是只能比弓手稍强一些,一旦持续开火,很快就会出现发热问题,这个时候继续装填火药很容易炸膛。
现在鞑子的距离,虽然在火器射程内,可是却处于火器射程的边缘,威力不大还没什么准头。
不过既然今日鞑子不打算擅了,他也命人把关城上配备的大型佛郎机炮搬运过来,等到鞑子攻城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