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617节

  宫门的情况,早有內侍进去通报,毕竟朝中几位重臣汇聚,一直被堵在宫门外也不像话。

  裕王的谕令传出:准各人入内阁议事。

  由此,宫门这才打开,汇聚到此的官员随着徐阶、李春芳直接前往文渊阁。

  到这里来的,最次也是六部侍郎,三品大员,魏广德这个四品只能排在众人之后。

  进入文渊阁后,争论依旧,即便陈以勤似乎也有所动摇,认为即位仪式似乎该缓缓。

  天人感应的思想在大明朝根深蒂固,在裕王即将即位前发生地震,多多少少对裕王是有影响的。

  不过对于大部分到场的侍郎来说,兵部、户部等衙门的人大多都是老神在在的看戏,而没有出声,因为他们的老大都没发言。

  倒是吏部官员因为尚书杨博的主张,而纷纷站在他的一边。

  由此,礼部尚书一派渐渐就显示出势单力孤起来,没看到陈以勤在说了两句话后都沉默了。

  “既然大部分人意见都是推迟.”

  徐阶见此,知道支持推迟即位仪式的意见已经占了大多数,至于更多的没有表态的人,他们是墙头草,没有自己的主张,也就不考虑了。

  其实,这也显示出了杨博在朝中确实影响力很大,远超过礼部尚书高仪。

  “不可。”

  就在徐阶也选择占到势力最大的一边,也就是支持杨博的时候,高拱忽然抢先开口说道。

  “即位礼宜从吉日吉时,既已定下断不能改。”

  高拱忽然的发言让许多官员都有些惊讶,要知道他们的态度很多也是看到陈以勤都有些退让才定下的,没想到对裕王影响更大的高拱居然反对。

  魏广德心里倒是清楚,高拱此举未必针对陈以勤,怕更多是针对的徐阶。

  在高拱发言表态后,郭朴也紧跟着表态支持高拱,只有李春芳一言不发坐在那里。

  “善贷,你怎么看?”

  这时候,高拱忽然问起坐在最后面的魏广德的意见。

  “吉日吉时不可改,当按仪注进行即位礼。”

  虽然魏广德从心里不喜欢高拱,但这个时候他必须站出来支持高拱,“可暂免百官朝临,移后一日进行。”

  魏广德有补充道,他话里的意思自然就是皇帝御座时按说应该是按照大朝会的规格进行,可既然刚刚发生了地震,那就简化,只让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参与,其他的就算了,各自在衙门里办差就好了。

  至于该有的大朝会,就推迟一天进行。

  魏广德说完后面的话,其实心里也在打鼓。

  他是有点多此一举,不过他还是说了,这可是之前没人提到的。

  现在说出来可不是为了彰显自己什么,而是想看看,在朝官员里有没有人和自己亲近。

  他入仕至今,上面一直都没人,一切都要自己来。

  能混到现在,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大腿抱的稳。

  这段时间虽然裕王没有给他升职加薪,但对他的信任那是有目共睹的,魏广德想知道这些朝堂大员里有没有人愿意和他亲近的,他也到了该组织自己实力的时候了。

  徐阶听到魏广德的提议,眼神里明显是愣了下,之后很快就猜出他打的主意。

  猜出魏广德意图的人,终归还是不多,大多数人都还是坚持自己先前的态度。

  只有高拱和郭朴出乎预料的表示了支持,不过他们的支持可不是魏广德想要的,魏广德也只好在心里叹气,看来官职低微终究还是入不了人家的眼。

  陈以勤、朱衡是仅有表达支持的侍郎一级官员,杨博略微犹豫后还是坚持自己先前的主张。

  大部分人态度都已出,这个时候也该徐阶出来拍板了。

  先前就被高拱抢了话,这次高拱已经表态,自然不会再插嘴抢话。

  “那就把两个建议都呈送上去,看殿下如何选择。”

  在徐阶那里,高仪之前坚持的一切照旧自然被放弃,而是选择推迟时间另择吉日和魏广德即位礼不变,推迟大朝会一日两个方案报上去,也算全了裕王府人的面子。

  最起码,魏广德的提议得到了在场裕王府人的支持,要是直接否掉似乎有点不给新帝面子。

  接下来,由次辅李春芳执笔,快速把先前的议论写了一份陈情派人送给裕王。

  时间紧急,可没时间拖延。

  两个意见,一个是朝中大部分大臣的意见,还有一个就是裕王府人的意见,裕王最终会选择哪条?

  对徐阶来说,这看似不重要,可实际上对他却极有参考价值,因为从中他能知道裕王的执政风格,是顾念大局,顺应朝廷共议还是任人唯亲,信任潜袛旧臣。

  不多时,司礼监大太监陈洪亲自到了文渊阁,他也带来了裕王的命令。

  “二十六日即位礼宜从吉,暂免百官朝临,移后一日。”

  从陈洪的口里,徐阶知道了裕王的选择,虽然这并不是他想看到的。

  裕王终究还是选择了裕王府人的意见,半日后即位礼如常举行。

  “殿下已经有了选择,各位大人还是各司其职吧。”

  陈洪走后,徐阶重新掌控了大局,开口就说道。

  今晚的事闹到现在,许多人也疲倦了,都想出宫先回各自衙门里歇息一会儿,晚点还要来参加即位礼。

  众人纷纷向几位阁老告辞,各自离开这里。

  魏广德出去的时候,不自觉眼角余光瞟到徐阶一眼,发觉他正在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盯着他,时不时又会看一眼旁边的高拱。

  徐阶这时候心里其实有点丧气,他当初让张居正进裕王府,想要的其实就是魏广德这样的地位。

  可惜,貌似张居正在裕王面前终归还是差了点,抱大腿比魏广德晚了些。

  裕王现在的心性,还真不好搞。

  分化王府中人是必须的,否则他这个首辅会沦为摆设。

  先前陈以勤和高拱意见相左他还心中窃喜,不过貌似魏广德才是裕王府人中高拱第二。

  魏广德当然猜不到徐阶的心思,他正在发愁自己该去哪儿?

第614章隆庆

  大明京师,紫禁城,巳时。

  通常在凌晨五点左右官员们开始进入皇宫,但在今日是个例外,全京城五品以上官员已经聚集在此开始入宫。

  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先在金水桥之南根据品级排列好次序,鸣鞭之后,依次过桥,直到皇极殿外丹墀。

  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在御道两策相向立侯,在此期间,只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旁游走监督。

  下面的广场,因为裕王特旨并未召集京城五品下官员,所以今日见证裕王登基仪式的只有在京勋贵及朝中重臣二百余人。

  场面虽然比以往的帝王稍显冷清了些,可明日就要举行大朝会,新帝将在皇极门举行“常朝御门仪”,算是皇帝第一次和在京官员见面。

  和周围人一样,魏广德穿着崭新的朝服混在人群中。

  他的官职不高不低,既不靠前也不殿后。

  这个时候很多年一直都很清闲的鸿胪寺官员开始忙碌起来,从中极殿传旨百官免贺,执事官唱谢恩礼。

  午时初,礼乐声中,执事官奏请皇帝升殿,此时已经在中极殿换上一身衮冕服的朱载坖由中门出,御皇极殿宝座。

  这就是皇帝的登基仪式,在裕王坐上宝座那一刻起,他成为了大明帝国第十二位皇帝。

  “啪啪.啪.”

  锦衣卫鸣鞭,鸿胪寺官员唱赞声中,百官向宝座上的皇帝行五拜三叩头礼。

  整个过程中,除了跟随鸿胪寺官员喊出行礼的话,所有人都保持沉默,尽显肃穆庄重的气氛。

  全程,魏广德都是站在黄极殿外丹犀,只能看到殿内宝座上的裕王。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那个在裕王府和他随意闲聊的王爷是再也回不去了。

  这里仪式结束,文官由首辅徐阶带领,勋贵和武将则是成国公朱希忠领头,出至承天门外。

  在这里,裕王给他争取了一点小福利,不用继续跟在官员后面去承天门下等候。

  随着候鸿胪寺卿入殿请皇帝颁诏,作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的魏广德已经从侧门捧诏站在黄极殿内。

  这还是魏广德做了这么多年官以来,第一次来到这里。

  裕王,现在应该是大明皇帝朱载坖看了眼身边的人,又看了眼下方候立官员,这才开口说道:“颁诏。”

  魏广德走出,将手中诏书交到礼部侍郎陈以勤手中,置于殿内正中案上云盘内。

  鸿胪寺官员、陈以勤和魏广德再次向宝座上的皇帝行礼后,由陈以勤捧诏置云舆内,一路迎至承天门上,魏广德等人则跟随在后。

  对于陈以勤手里的那道诏书,魏广德其实很熟悉,之前他就已经看过,毕竟是翰林院草拟。

  《大赦天下诏》。

  皇帝刚登基,代表着新的时代即将来临,新皇为了向天下宣告此事,往往会大赦天下,同时也是为了向百姓们宣扬自己的仁德,这也是所谓“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由来。

  根据史料记载,秦代以前并没有发生过皇帝大赦天下的事情。

  大赦这个风气是从汉朝开始的,到了唐朝和宋朝更不得了,天下大赦的频率相当之高,大概平均一年半左右,皇帝就要来一次大赦天下。

  所以,唐朝的徒刑,规定最高只有3年,也有道理的。

  平均十八个月就会有一次大赦,判罪犯坐三年牢,实际上没有意义的,所以唐宋囚犯坐牢很少有能坐满两年的。

  这在以宋代为历史背景的小说《水浒》中就有所体现。

  当时宋江怒杀了阎婆惜,犯了命案,结果他老爸宋太公对他说:“儿砸,老老实实去江州充军,千万不要去当强盗啊!等个一年半载,皇上大赦天下,又是一条好汉!”

  所以,当时的梁山好汉基本上犯了命案,都会去躲起来避避风头,然后坐等大赦天下的到来。

  随陈以勤站上承天门,看着下方跪伏在地的朝廷大佬,魏广德此时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小得意。

  他就静静站在陈以勤身旁,看到他捧起诏书,展开,宣读。

  “惟我祖宗,圣圣相承,至治鸿功,超越千古,暨我皇考大行皇帝以经文纬武之德建安内攘外之勋,增光先朝垂庇后世,方幸永赖遽尔上宾,特廑凭几之言属以神器之重,朕茕茕在疚,本不忍闻,而文武群臣下及耆老军民合词劝进,至于再三辞拒弗获,乃遵遗诏以是月二十六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

  以明年为隆庆元年,仰惟末命之昭.自正德十六年四月以后至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以前建言得罪诸臣,遵奉遗诏,存者召用,殁者恤录,吏礼兵部作速查”

  裕王登基成为隆庆皇帝,其实要做的早就已经和高拱等人商议妥当。

  第二日,隆庆皇帝接连下旨,释户部主事海瑞、命钦天监造隆庆元年大统历通行天下、铸给通政使司隆庆年号条记。

  命明年正旦节,遣玉田伯蒋荣,彭城伯张熊,成安伯郭应乾,清平伯吴家彦分祭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锦衣卫都指挥同知王极祭景皇帝陵寝,锦衣卫指挥同知文承武祭孝洁皇后、哀冲、庄敬二太子,中官祭恭让章皇后及废后吴氏、荣淑康妃李氏世子蓝田王各陵园。

首节 上一节 617/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