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649节
徐阶和郭乾都不认为京营还有什么战力,实际上嘉靖二十九年的时候,京营的空虚就已经完全暴露出来,守城都勉强,更别说拉出去打仗了。
历朝历代,京军都是一个王朝最强大的战力,任何地方作乱,京军就可以马上出发平叛。
即便是到了大明朝初期也是这样,可自土木堡之后就大变样,京营实力一直都无法恢复。
大明朝最强大的兵马此时是边军,他们才是朝廷维持统治的基石。
“蓟镇不能动,宣府那边能调动多少人马?”
任何时候,京师安危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徐阶就算用屁股想也知道蓟镇兵马不能外调,那就只能把主意打到宣府去,反正那里是马芳做总兵。
以前和裕王府关系还算好,自己没少帮衬他,现在似乎该他给自己出力了。
“宣府能调动的人马不会超过一万人。”
郭乾想了想,大致盘算出一个数字来。
“一万?宣府可是有近十万大军,自去年万全之役以后,虏骑已经很久没有敢骚扰宣府了吧,难道就不能派出两、三万人马?”
徐阶不可置信问道。
“宣府乃京师西北门户,宣府告急京师、蓟镇都会戒严,哪里敢大规模外调。”
郭乾说道,“何况上次马芳在马莲堡虽说大胜俺答部,可虏骑并未伤筋动骨,以鞑子的凶狠,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报复。
来之前我们也商议过,兵部上下都觉得不能从宣府调动大军,以防鞑子在山西攻掠不成,回兵偷袭宣府,那京师可就.”
蒙古人的机动力,始终是中原王朝难以解决的大麻烦,自汉朝起就一直在寻找办法克制,可结果,除了派出大军主动扫荡塞外,削弱对方实力外,似乎就没有任何应对办法。
远的有汉武帝时期大型会战,近的则是大明初期数次北伐草原,虽取得一些战果,但终究劳民伤财。
而那些战果,不过数十年蒙古人就补充回来了,又会形成新的威胁。
而现在的大明朝,已经无力支持明初那样的大军出塞。
更何况自土木堡之后,明军几乎已经丧失了和蒙古人野战的实力。
“来人,速速请李阁老他们过来议事。”
徐阶知道这个事儿不是自己可以做主的,之前想的是让兵部拿主意,内阁再商议,现在看来兵部办法不多,那就只能先内阁商议一下。
因为山西的事儿,当晚徐阶也向门下暗示,对郭朴那边的动作缓缓,大战将起之时,若是还挑动朝堂围攻阁臣不妥。
针对郭朴的弹劾奏疏虽然减少,可是言官们私下里还是不算搜罗所谓的罪证,时不时都有一封奏疏被送入宫中,不过总算让郭朴可以喘上一口气了。
不过魏广德可不管这些以水患的名义,先调工科右给事中吴时来出京巡视各地处理水患,在魏广德想来,等协助朱衡治水有了成绩,就直接把人丢到地方去做知府或者什么官。
这个事儿,从去年起就是由他在做,所以奏疏很容易就得到了内阁的支持,吴时来出了外差,不过在魏广德想把礼科给事中张卤外调地方的时候,似乎就引起了徐阶的警觉,直接在内阁票拟上反对他的奏疏。
徐阶给出的理由是张卤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执政地方经验不足,宜留任给事中一职,寻机转六部后再下放地方。
魏广德是打算让张卤以按察司佥事出任一省提学官,这样品级就可以定为正五品。
提学官当时称提调学校官,是分巡道的一种,属于差遣官性质。
各行政区设一名,南、北直隶委派监察御史一名兼职,地方各省由按察司的副使、佥事担任。
提学官全面负责一省的学政,包括科举考试和学校一切政务。
此外,还有监督地方官提调学校的职责,但不理钱粮刑名之政。
张卤是从七品给事中,一下子跨越到正五品清流官职上,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饼,只是可惜被徐阶识破。
魏广德得到陈以勤传递过来的消息时还在暗自懊恼,因为只要人外放出去,魏广德就有本事把张卤一辈子按在提学官这个职位上,最多到死升到按察司副使,以四品官身致仕。
科举上,要找出错漏来实在太好操作了。
魏广德就是科举之路上跌跌撞撞考下来的,他运气是好,可也听到不少同学对于考试的抱怨,特别是院试这一关口。
而院试也正是提学官全面负责的科举考试,其中猫腻多多。
就好比他的那两位同乡,曾元述和曾元睿两兄弟,在魏广德过会试后就过了院试,成为大明朝的秀才,不过之后数年冲击乡试则是屡屡落第。
曾元述是自己考上的秀才,就不多说了,可曾元睿聪慧比曾元述可强多了,院试两次不过,直到曾元述带着兄弟拜会了江西提学大人后,第二年院试就顺利上岸。
到现在,这两兄弟还在为乡试而拼搏。
不过曾元述给他来过信,等他拿下举人功名后就参加两次会试,若是不中就要魏广德给他安排个好地方,他要以举人身份做官去。
对此,魏广德自无不可,只要不是想用秀才身份做官就成,那难度有点高。
明初的时候,秀才做官很容易,可国朝到现在已经没有秀才做官的情况了,就算是举人,空间也是不大,只能先从一县教谕做起。
魏广德想把那帮人送去做提学官,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真要弄他们,只需要查院试成绩就行,魏广德可不信这帮人去了地方不偷腥。
可惜,第二次出手就被徐阶发觉了。
魏广德总结了一下教训,觉得应该是自己才心急了。
这样的事儿,最好是地方上有空缺出来,需要朝廷急补的时候才提出来。
自己主动上奏,肯定会引起别人注意。
咂咂嘴,魏广德只能把拟好的名单收起来,等待时机再出手。
至于山西那边的危机,内阁和兵部连续进行了数次商议,最后也只是下文让延绥、宁夏二镇集结人马,随时支援山西镇,同时宣府和大同也做同样的事儿。
毕竟,京师的安全始终都要放在第一位。
俺答汗虽然有意攻打山西,可谁知道会是什么时候发动。
别你在山西周围秣兵历马,人家转头又去辽阳打草谷。
攻守之间,攻方始终都占据主动位置,而防守一方则是处于被动。
陈以勤找过魏广德出主意,不过魏广德也没什么好办法。
马芳、俞大猷出塞,都是偷袭战,他们也不敢带着宣府的那点骑兵去和俺答汗的大军野战,那是取死之道。
这种情况下,别说魏广德本身就不是什么军事天才,就算是,其实也不可能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不过就是在这个时候,户部尚书葛守礼上疏,乞养母归。
月前,葛守礼上奏请停“一条鞭法”后,隆庆皇帝考虑两日,又召集内阁阁臣和葛守礼御前奏对,虽然张居正强烈反对停罢一事,可南北差别巨大,正如葛守礼所说,“一条鞭法”似更适合在南方各地实行,而北方则因为土地被皇室、勋贵大量兼并,实施起来阻力甚大。
隆庆皇帝在知道阻力来源后,也一时沉默了。
朝廷缺银子,用“一条鞭法”可以增加朝廷的收入,可户部尚书都反对此法,他还能怎么做?
隆庆皇帝不由得想起当初严嵩倒台时,取代鄢懋卿的那位巡盐御史干出的荒唐事,以拨乱反正的名义革除了鄢懋卿设计的,可为朝廷增加盐税收入之法,让朝廷一年因此少收入巨额税银。
当初魏广德在说起此事时的态度,隆庆皇帝还记忆犹新。
虽然很不想同意,可话已经说到这里,反对者可都是皇权的坚定拥护者。
隆庆皇帝在短暂考虑后,终于还是点头,同意了葛守礼的奏事,停罢一条鞭法征收赋役。
不过在内心里,隆庆皇帝也给葛守礼打上了不称职的标签。
按照魏广德给他灌输的逻辑,如果是礼部尚书反对此法是合适的,因为“有违祖制”,可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法子,作为户部尚书是不应该反对的,不仅不能反对,反而要积极支持才是。
显然,葛守礼不是这样的人。
朝廷停罢“一条鞭法”消息传出后,户部内部官员意见很大,特别是江南清吏司的郎中,主事们意见犹大。
上次高拱一事本就让徐阶不满,这次终于找到机会,在徐阶暗中扶持下,一场下克上的风波在户部上演。
第641章浑然无知
魏广德认为葛守礼担任朝廷户部尚书不称职,在朝廷停罢“一条鞭法”消息传出后,户部内部官员意见很大,特别是江南几省清吏司的郎中、主事们意见犹大。
本来上次奏疏那事儿,是徐养正、刘自强没事先和葛守礼商议,而是欺骗了下属们,可在事发后自然不会承认是他们的过错。
在他们口中,是葛尚书反复无常,欺骗了他们,自己成为受害者,让户部官员们在朝中丢了大脸。
“一条鞭法”在中央层面是得到广泛支持的,只不过地方上阻力很大,许多地方官员也因此不愿实施,以往他们都要受到来自上面和下面的双重压力,被挤压在中间很是难办。
现在好了,朝廷停罢“一条鞭法”,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来自京城的压力了。
而这项政策的实施,让官府税收变少,特别是税银这块,许多又变成了难以变现的实物和役力。
银子少了,户部官员能够上下齐手的地方也少了,自然是怨声载道。
上次高拱一事本就让徐阶不满,这次终于找到机会,在徐阶暗中扶持下,一场下克上的风波在户部上演。
“吉甫,此话当真?”
刘自强看着徐养正问道。
“徐阁老虽然没有名言,可话里话外的意思我还是能听懂的,只要我们动手,就算尚书大人去内阁控诉,他也会想办法把事儿压下。”
徐养正满脸得意的说:“还有这次葛尚书请罢税法,本就和徐阁老的学生张阁老起了争执,你也是知道吧,嘿嘿.”
“嗯嗯,我明白了。”
刘自强点头笑道,很明显是徐阶和张居正看不惯葛守礼,所以希望他们能把他挤走。
毕竟葛守礼是尚书,他们身为内阁阁臣可以在皇帝身边说上话,却没法代替皇帝对朝廷做人事调整。
皇帝只要无心办了葛守礼,徐阶自然也对他没办法。
可只要联络户部上下一致孤立、排挤他,让他完全失去对户部的掌控,葛守礼要上懂事就该知道早去,否则下面人要是故意整出什么事儿,还得要他来背锅。
“那我们要怎么做?”
刘自强想明白了,可却不知道徐养正打的什么主意,该如何孤立葛守礼,让他失去对衙门的掌控。
“从今儿起,衙门里的文书,重要的就压下来,不交给他,等咱们轮流掌印的时候再用章下发,就挑些鸡毛蒜皮的文书应付一下就成。
时间长了,葛守礼那老小子也就该看明白了。”
徐养正低声说道。
“那你我手下那个清吏司.”
“咱们各自把手下约束好,有些事儿要守口如瓶才是。”
“就这么办。”
两个人多年一起共事培养出来的默契,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然后就是各自在值房召见下属。
而葛守礼这边,却丝毫没有觉察到衙门里正酝酿的,针对他的风波。
不管怎么说,葛守礼对户部官员来说,都是初来乍到,对这里很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