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4节

  “你问这个是什么意思?”

  张宏福听到魏广德问起参将来,很是好奇。

  “我听我爹说的,浙江那边新上任了一个参将,叫俞大猷,才四十多岁。”

  魏广德答道。

  “那有什么稀奇的,很正常啊。”

  张宏福随口就笑道。

  “可人家是二十多岁从百户爬上去的,说是很厉害了。”

  魏广德解释道。

  “那这人背景不凡啊,百户,二十年升到指挥使一级,六品到正三品,北边调来的?”

  有人诧异问道。

  “不知道。”

  魏广德摇摇头,俞大猷的来历他还真不清楚,只知道这么个人,魏老爹也没细说清楚。

  “二十年升了六级,三年多升一级,后面肯定有人。”

  张宏福边想边说道,“南边没什么战事,有也是在广西贵州那边,听说那边时不时有叛乱。”

  武职,说实话,没有战事的话,想要升迁很难。

  可是有战事,那也意味着有丢命的风险。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大明军队里,除了边军是没办法,内地卫所官员升迁很少,大多都是子承父业,一代代世袭下去。

  官职升任可以,但是调任,好多武官都会想法设法的阻止。

  升任,那是在本卫所升迁,自然是最好的。

  但是一旦是外调到其他地方去任职,那怕级别升的再高,很可能会让自家再也无法染指那个世袭职位了。

  “算了,还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就好,我才不想家里老爷子升官。”

  有人这时候叹口气说道。

  “就是,这样挺好的,希望以后别再调咱们九江卫出去打仗了,这次可死了不少人。”

  “他们继续做他们的官,我们就好好享受生活,哈哈.”

  “对了,现在做什么生意比较赚钱?”

  他们开始闲扯以后,魏广德忽然想起自己的事儿,就开口问道。

  “做什么生意?现在做生意,小生意不赚钱,大生意需要的资本可多了。”

  旁边有人接话道。

  “你还有闲钱想要做生意?”

  张宏福看了眼魏广德,奇怪的问道。

  在他看来,这个时候的魏广德不是该利用这两年的时间好好用功读书,为三年后的乡试做准备吗?

  其实魏广德问这话,也是因为早上老爹说要给他一万两银子,他是不可能做一个守财奴的,把银子窖藏在家里。

  后世理财广告太多了,就算没有那些理财广告,他自己就有房子出租。

  因为后世的影响,现在的魏广德自然也希望找个渠道,让手里的银子能够给他生财。

  只不过,他一直没想好做什么生意赚钱。

  今天正好人多,魏广德就随便问问,虽然没有指望他们给他什么启示,但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万一有什么生意可做呢。

  不过张宏福的话,让魏广德一时不好回答,只好敷衍道:“有几百两银子,想着做点小生意生财。”

  “几百两,开个布庄粮行倒是勉强可以,不过赚不赚钱就不好说了,都没什么老客户,就算是接手别人的老店,估计生意也不怎么样。”

  “做什么生意,几百两银子买几十亩地得了,每年收租岂不爽哉,反正你也是秀才了。”

  “买地轻松点,每年都有进项,要是做生意,最好还要找个家人操作,你是读书人,不应该沾染铜臭。”

  众人七嘴八舌下,对于魏广德想拿银子投资,众人的意见都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买地收租。

  对于买地的事儿,魏广德之前早就不抱希望了。

  实际上之前俩月,老爹知道他中秀才后写回来的信里,就已经吩咐魏母帮着魏广德置办田地了。

  可是这年月的土地,别看江西今年闹了旱灾,可是地价依旧有上涨的苗头,有点有价无市的意思在里面。

  有地的人,要不是手里急用钱,谁会卖地。

  何况,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土地是家产,只有败家子才会做卖家产的事儿,只有真败家了才会有土地流出。

  这年月里,土地可比房产值钱多了。

  也是因此,魏家想要给魏广德置办田产的事儿,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卖家,都不合适。

  所以,魏广德才想着买不到田地,那就做生意得了。

  在九江府这段时间里,他可是看出了街面上商业的繁华。

  不管什么时代,最富有的,始终还是商人。

  好吃好喝一顿后,众人就散了,各自回家。

  魏广德和张宏福倒是顺路,两人走在路上,张宏福没来由的问道:“广德,你要真是有那几百两银子又想生点小财,不妨拿出去放子母钱。”

  “子母钱?高利贷?”

  魏广德吃惊道。

  “那当然,我们有闲钱的话,也是交给人帮忙放出去,那东西来钱快还稳当。”

  张宏福笑着说道:“小钱就交给赌场,那边赌徒不需要多少钱,都是几两几十两银子的借,用房子抵债,有田地的现在少了。

  大钱,那就找家当铺,你如果真需要,这事儿我帮你找人,绝不让你出面。”

  “你对这行很熟悉?”

  魏广德惊讶问道。

  “我二叔最早就是干这个的,嘿嘿”

  张宏福不以为意的说道,“后来认识的人多了,就有商人找他帮忙办其他事儿。”

第131章回家

  《大明律》:“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赃,重者坐赃论罪,杖一百。”

  按照明朝这条法律,官府是允许民间借贷,只是规定了利息,也就是每月取利不得超过三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官府允许的借款利率是月息3%,年化利息就是36%。

  另外还有一条补充规定,那就是借贷发生,无论多长时间,都不能超过一本一利,也就是利息不能超过本金。

  这条补充条款,其实也是对借款人借钱后一时还不起钱进行的一个保护。

  不过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对于专门做放钱生意的人家来说,借据时间自然不会超过三年,大多都是以月为单位签订借据,到期就要重新签借据,哪可能真的按照一本一利的规矩来办事儿。

  魏广德看书的时候自然是知道的,实际上他看到这段的时候还在惊叹,后世不少民间借贷,大抵都是一角,两角的月息,拉到大明朝那就是四十鞭子。

  只是利滚利这个,后世大多都是到期转贷,还不起的利息也就被滚进本金当中,民间放水钱那些到是有这个说法,好,那就是一百个板子。

  四十鞭子就已经皮开肉绽,还有个一百板子,那基本上人就没了。

  这些都是书面上的,或者说官面上这么执行,不过魏广德还是清楚,民间借贷月息五分都算公道了,因为没人会按照三分息借钱。

  对于张宏福提到的不做什么生意,直接放钱出去,魏广德这个时候有了一点兴趣。

  “有抵押吗?”

  魏广德心动了,自然要问清楚。

  “当然有,没抵押谁敢借,房子铺子,最好的还是田地,还不起就拿东西抵债。”

  张宏福嘿嘿笑着说道,“你有兴趣,我回去问问二叔,看他怎么说,毕竟不是时时刻刻有人需要银子周转。”

  魏广德微微点头。

  魏广德回到家里的时候,心中也大抵定下来了。

  从老爹手里拿到银子,就放五千两出去,一年的利息也有三千两。

  其实,这个时候,魏广德最担心的还是银子借不出去。

  回家路上,张宏福也和他讲了讲现在民间借贷的情况,大抵还是农户借贷较多。

  每年夏税到秋收这段时间里,农户往往手里没钱没粮,这个时候就只能去借贷,期望缓过这段时间的拮据。

  商人借钱就没个准头了,那都是遇到大机遇大生意,手里资本又不够。

  一句话,让魏广德别着急放钱出去,这也是得等待合适的时机。

  回家的时候,老爹已经回来了。

  今晚魏老爹可没像昨天那样喝个酩酊大醉,这会儿清醒着,坐在堂屋里喝茶。

  魏广德进门,就看见老爹乐呵呵的,不禁开口问道:“爹啊,任命文书拿到了?”

  “拿到了,你哥也要接管百户所,不容易啊,我还以为要一辈子呆在那里。”

  魏老爹情绪不错,昨天晚上还看到的皱纹这个时候也舒展开来。

  好吧,人逢喜事精神爽,或许就是说的现在老爹的情形。

  “那你和舅舅就要搬到九江城,大哥和表哥继续呆在彭泽?”

  魏广德走到下首位置,一屁股坐下后说道。

  “广德,你注定不是走武官路子的,所以你体会不到那个位置的重要。”

  魏老爹没有直接回答魏广德的话,而是看似随意的说道,“明年,把你表哥和你哥的喜事办了,本来你哥今年就该办的,结果耽搁了。

  这两天你去街上买点礼物带上,等两天我们就回去。”

  “今年回去过?”

  魏广德问道。

首节 上一节 74/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