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75节
“当然。”
魏老爹回答的很干脆,“我年后才上任,现在呆在九江城干什么。”
几天后,三条大船停靠在九江城码头上,右军千户所的两个百户队伍正在有序登船。
之所以在九江城呆上几天时间,其实也是因为等着封赏银子下来,伤亡的还有烧埋银子。
这次崩山百户所出去百多人,死了三个,都是在后期进攻定海县的时候阵亡的,伤了十多个,也已经是彻底残废了,只能让家里重新出人顶上。
还好,因为魏老爹对待手下这帮人还算过得去,家家都还有成丁的男子可以补上缺额。
在这个时候,朝廷还因为倭患没有爆发,并没有给出较高的赏格,所以虽然他们斩杀的倭寇不少,可是得到的犒赏银子却是按照规矩拨的,并不多,只是魏广德并不知道这些。
“不错了,总共死来十来人,伤了二十多个。”
知道这次领到的银子,魏广德撇嘴有点嫌少,舅舅吴占魁在一边笑着对他说道。
“死了的给三两烧埋银子,这也是惯例了,这个钱上面给的痛快,我们也会如数发下去。”
因为九江卫这次给南京城的大人们稍微长了脸,所以赏银拨付还算快,虽然照例要克扣。
“去了的,每人十两银子,不足的我们补上。”
吴占魁摇摇头,朝廷发的那点银子,经过两次克扣后已经没多少了。
想到都是跟着出去出生入死的,银子给少了,以后还怎么带人。
“行,活着的每人十两银子,死了的加三两烧埋银。”
魏老爹也点头应承下来。
士卒们都上船后,大船扬帆起航,因为是顺流而下,半日就可以到达彭泽县码头。
船队到达彭泽县的时候,码头上已经有不少人等候在此了。
前几天船队返航时,所有卫所家眷都已经知道,出去的人都回来了,那些伤残和阵亡士卒的名字到这个时候才被公开出来。
家人活着的,自然欢天喜地,而家里人没了的,则是哭天抢地,还有不少看热闹的百姓,把个码头堵了个水泄不通。
魏广德跟着舅舅、老爹下船的时候,一眼就看见大哥,他此时跟在表哥后面,只是打头迎接的还是唐县尊和刘成副千户,吴栋也只能跟在他们后面,虽然在千户所里,吴栋才是话事人。
寒暄过后,众人就要往千户所去,但是军卒和衙役强行分开的道路两旁,那十来家有亲人战死的家属抱着一个黑色坛子在路边嚎啕,魏广德在大哥身边,亲眼看到了崩山堡里那三人的家属。
虽然离开崩山堡差不多一年时间,可是魏广德还是认得那些人,其中一个年轻女子,怀着还抱着一岁多的孩子在那哭泣。
魏广德认识她,他是蔡大前年才娶的媳妇,去年底生下一个女娃。
看到她们可怜的样子,魏广德不仅想到看过的一份诏书。
第132章未来
魏广德想到的诏书,是在府学藏书楼里看到的,洪武十九年六月,太祖朱元璋曾下诏定下的制度:“士卒战汤,除其籍,赐复三年。”
什么意思,就是军户男丁战死而无后,亲属即免除军籍复为民户,同时享受三年之内不缴纳税租。
只是,现在可不是明初,那年月的军户,好多都是孤家寡人,而现在则是不同,家家都有余丁,至少在崩山堡是这样。
回头得问问,看能不能让蔡大家的那孤儿寡母转到民籍去。
对于普通人来说,军籍和民籍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就那小孩以后长大了嫁人,挑选的余地也宽很多。
魏广德心里盘算,脚下却没有停留,不紧不慢跟着大哥身后。
在彭泽县城呆了两天,因为回了家,所以那两队士卒也没有再拘在军营里。
两队士卒,一队来自崩山百户所,这个时候士卒手里都有银子,当初开拔的时候就发了二两,现在又拿到了十两赏银,手边阔绰,加上不少家人都跑到县城来迎接他们,自然就要趁此机会在县城里逛逛,购置年货。
男人,在外面拼杀一年,好不容易回家来,自然要给家人备上一份礼物。
另一队士卒的来源就稍微宽点,主力是本地卫所,但也有三十多个是从其他百户所抽调的,能拼能打的好手。
带兵的人都明白,不能让手下军卒不满,吴占魁直接就把人放出军营,让他们和家人团聚,采办货物,开年正月十六就要回到军营来。
在外近一年,也算给他们放一个月的假了。
这两天的彭泽县城大街上,不时就能看到这些穿着崭新战袄的明军士兵,拖家带口在街上闲逛,手里和背上还大包小包。
他们实在是太好辨认了,普通的明军士卒,有几个身上还有新战袄的,都是不知道哪年发下来的。
商家看到这些士兵进点,那是立马就热情似火的招待,嘴上喊的是“杀倭英雄”,“买东西肯定便宜”之类的话。
好吧,当初他们离开的时候,没人知道他们是去做什么的。
但是,到了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了,彭泽县这边卫所出兵去了浙江打倭寇,还立有战功。
几乎所有人,都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准备迎接新的一年,悲伤的,或许只有那十几户战殁军卒的家人,虽然手里从卫所领到十五两银子,但是依旧掩饰不住的哀伤。
大明朝对于战殁军卒,自洪武时起,都是按律拨给三两烧埋银子。
这点钱看似少,其实对于有“铁饭碗”的人家来说,银子倒是其次,主要还是这职业。
当然,前提是军饷能按时发放发够,而不是现在这样被克扣,甚至不能兑现。
这,或许也是后世人大多认为,明朝军户不如民户的主要原因了。
大哥魏文才和表哥吴栋也都拿到了九江卫指挥衙门签发的任命文书,表哥吴栋为千户,掌右军千户所,大哥魏文才直接就是崩山百户所百户。
千户的任命文书,是前军都督府签发的,九江卫只是转交,百户的任命文书则是九江卫指挥使司直接签发。
加上之前在九江的时候,老爹和舅舅拿到的任命文书,他们所有的期望算是都达成了,也没什么遗憾。
距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吴家却没有因为新年而清闲下来,反而更加忙碌,那就是为表哥吴栋的婚事了。
本来今年就该办了的,只是吴占魁不在,自然只能延期,现在吴栋已经接任千户所千户,自然不能耽搁。
魏家也和刘家商量了大哥魏文才和刘云慧的婚期,然后也是找人挑选好日子。
本来,魏广德打算年后就开始在江西游历,一是出门游玩看看江西的山山水水,二是寻友,顺便搜集八股范文。
但是到这个时候,表哥的亲事定在来年二月,大哥的亲事却是在五月,半年时间就这么耽误了。
魏广德只好修改了原本的计划,今年就在府学里看书,后年再说游历的事儿,反正距离下一次秋闱时间还早。
还有就是放银子的事儿,这一年正好,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把银子放出去给自己吃利息。
对于未来,实际上,魏广德到现在有点迷茫了。
乡试之前,魏广德对于自己的未来那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科举,入仕。
可是在这次乡试落第后,魏广德才有点明白,前几次自己认为的天命,怕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
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士子没什么区别,科举才能出人头地,但是得一步一步慢慢来。
以为有天眷,就可以放心大胆随便考,随便过试,那是不可能的了,自己穿越过来也就是一场不知名的意外而已。
但是,无论如何,乡试,魏广德是一定还要考的,不仅是自己想要出人头地,还有家人的殷殷期盼。
为自己,也为家人,还能说什么,拼了。
这段时间,家里人都忙忙碌碌的为新年做准备,魏广德反而是最闲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看书,科举。
这就是现在家里人对他唯一的要求。
魏广德也用这段时间重新理清了思路,找到了未来的道路。
这个时候的魏广德已经不去想当官的事儿了,他现在只想拿下举人功名,至于靠不靠举人功名入仕,魏广德没想过,因为他知道,这个不是他能选择的。
这或许是魏广德在崩山堡过的最后一个年了,以后他就要跟着老爹搬到九江府城去。
在家的这段时间里,魏广德又把小时候的玩伴叫出来玩了一天,他们当中大多数都要跟着大哥,未来成为百户所的军卒,只有两个是家里小的,可能会进城找个活干。
在这里,度过一个平平常常的新年后,魏广德要跟着老爹老妈回九江。
这天,已经是正月十六,百户所的军卒重新来到了堡门前的小教场集合,开始新一年的操练。
和大哥话别后,魏广德没有上马车,而是独自骑马跟着马车后面,离开崩山堡,远远的回头望了一眼自己来到这里呆的最久的地方。
一切好似和他刚穿来的时候一个样,“渔船”每天都出去打渔,田地里依旧有忙碌的身影,唯一变化的或许还是人。
今年,看到堡里的那些军户,或许是过了一个肥年的缘故,人人看上去都面色红润了许多。
或许,只有打仗,打胜仗,才能让军户的日子好过起来。
第133章优免
嘉靖三十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既有俺答重启边衅,从大同到辽东,战火在整个北疆蔓延,让只想修仙的嘉靖皇帝也不得不中断他的修炼,再次罢了互市。
也有倭寇之祸的彻底爆发,且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倭寇已经敢于正面和官军交战,甚至杀官夺城。
这一年,整个大明帝国疆域里,又是数省遭遇严重的旱灾,江西、湖广的旱灾尤甚。
这一年,被后世称为“俞龙戚虎”的俞龙俞大猷正式出场,他的名字进入了大明掌权者的眼中,他希望他能够凭借以往的战绩,快速平定倭寇之患。
还是这一年,一个内里藏着一个现代人灵魂的小孩,正式参加了科举考试,成为了大明帝国的一名秀才。
他叫魏广德,他的名字不再是只记录在户帖上,而是出现在官方文档中,虽然暂时只是出现在地方文档中。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这天,就是魏广德表哥吴栋迎娶表嫂的日子,位于彭泽的九江卫右军千户所门里门外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两日前,魏老爹刚刚上任九江卫镇抚之职后就请了假,回到彭泽咱家吴栋的婚礼。
指挥佥事家的婚事,整个九江卫指挥使司里自然是人人皆知,各家也都派人前来道贺。
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天吴栋一身大红新衣,在魏广德、张宏福还有曾元述等同窗陪同下前去迎娶媳妇,大队人马前头都已经接近彭泽县城,后队才刚走出千户所大门。
为了排场,魏广德出主意,把两队百户所精兵都调来充当仪仗。
“不错,回头我办喜事的时候,也这么搞。”
大哥魏文才骑在马上,看着前前后后众星捧月似的,很是心动。
他还有三个月也就到日子了,表哥吴栋这牌面,羡煞他了。
心动的可不止魏文才,张宏福也是心动不已。
这两队军卒可是精心操练过的,步调整齐,进退有度,新补充进来的新兵蛋子只能在一边和泥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