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6节

  在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开进彭泽县城去的时候,在遥远的北方,那座雄伟宏大紫禁城内廷东侧广场上,无数的文武百官跪伏余地,台阶上驸马都尉邬景和双手展开圣旨,大声的宣读。

  “朕嗣缵,祖宗洪业,抚御兆民,三十有二载,于兹矣命太傅兼太子太师成国公朱希忠持莭,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捧册,封锦衣卫副千户李铭女李氏为裕王妃,是日纳徵”

  待宣读完毕后,邬景和小心的收起圣旨,在一旁太监的引领下,恭敬的捧着圣旨奉于奉天殿中。

  册封裕王妃告奉先殿的仪式结束后,以礼部尚书及左右侍郎亲迎受醮戒于文华殿行礼,內监各局全力配合开始操办裕王大婚典礼。

  不全力配合不行,因为三天后,册封景王妃告奉先殿的仪式又要进行,紧接着就是景王大婚,二王的婚礼几乎是同时进行,礼部和內监这是要忙很长一段时间了。

  参加完表哥的婚礼后,魏广德回崩山堡呆了几天,然后就重新回到九江府学开始学习。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魏广德因为看的书籍和文献多了,结果是越看越糊涂了。

  在后世,魏广德没事也看过不少中国古代的一些文章,给魏广德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在大明朝,有功名的人是免赋役的,这也是魏广德对科举考试执着的原因之一。

  在他想来,只要通过科举考试,拿到功名,做什么都可以免赋役,太幸福了。

  可是现在他翻遍了从洪武到嘉靖的全部邸报,都没有看到一篇关于士绅免赋役的法令条文。

  这点,其实在之前魏广德翻阅洪武朝颁发的《大明律》和弘治朝编撰并经过正德、嘉靖朝修订的《明会典》就产生了疑惑,因为通篇都没有士绅免赋役这个说法。

  但是,不管是自家老爹,还是身边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这么说的。

  魏广德只找到了优免杂役的条文,可是对于赋税和正役确实应该有的才对。

  劳役这个东西,或许是因为一些政策变化,到了魏广德所在的后世,早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知道的人多,但是具体详情并不清楚,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古代主要就是要交给官府赋税。

  而魏广德来到这个时代,通过看书已经搞清楚是怎么会事儿了。

  赋役中的赋就是赋税,役则是劳役。

  赋税不仅要征收田地产出,民户在这个时代还要缴纳丁税,也就说后世所说的人头税。

  劳役也一样,根据持有的田地的多寡和家里丁口数量安排劳役,这其中有三项内容:里甲正役、均徭、杂役。

  所以,梁方仲先生所说的“赋中有役,役中有赋”,才是明代赋役制度的实质。

  大明会典里的记录应该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记载典章制度的资料,可是里面却只有优免条例,却根本就没有记载免赋役的条文。

  魏广德找到最近的关于免赋役的说法是嘉靖二十四年朝廷颁布的《优免条例》,其中非常明确的标注“京官一品优免役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以下递减,至九品优免役粮六石、人丁六丁;外官减半;举、监、生员优免粮二石、丁二人;致仕优免本品十分之七。”

  什么意思呢?

  以魏广德现在生员的地位,可以享受的就是免粮二石、丁二人这么个优待。

  再具体点,那就是可以免除家里两个人的除正役以外的劳役,同时还有二石田地产出所分摊的杂役。

  具体执行人是里正,所以在实际分派劳役的时候难免不会向着有功名的人,至少不能分派过多,否则有失公允的话,人家可以直接上县衙告状。

  翻了很多书,魏广德才若有所悟。

  实际上有明一朝,根本就没有给读书人这样那样这么多的优待。

  优免有,但是其实并不多。

  只不过,貌似在从上到下的执行过程中,朝廷的政策被读歪了。

第134章混在九江

  魏广德一开始越看越糊涂,到后来灵光一闪才想到,才想通到底是怎么会事儿。

  不得不说,经验主义害死人。

  大明朝从上到下执行的人,都是士绅家族,都是有功名之人,自然会向着自己这边说话。

  他们把朝廷的优免条例,对外宣称是朝廷免除有功名之人的赋役,把本来该自己承担的赋役转嫁到普通人身上。

  魏广德把手里的《大明会典》丢到桌上,身体靠在椅背上闭目沉思。

  不得不佩服想到这个法子之人,真的是高明。

  利诱之下,整个读书人群体都倒向了他这一边,从上到下全部按照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向操作。

  有了功名,不用缴税,不服劳役,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儿?

  不止如此,他们还对下面人大肆宣传蛊惑人心,让老百姓都信以为真。

  貌似,后世大部分人也都是这么以为的。

  欺上瞒下,这一手着实玩的溜。

  魏广德只能在心里佩服那位不知名前辈。

  不过,这和他有关系吗?

  有功名之人免赋役,这已经成为天下人共识,魏广德自然不会做自掘坟墓的事,何况这符合他的利益不是。

  魏广德选择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默认,把优免当做免除。

  整个嘉靖三十二年,魏广德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九江府学习,除了两次回到彭泽参加表哥和大哥的婚礼。

  到这个时候,魏广德不觉想起自己所在的后世。

  貌似在那个时候,也是小城市和农村的人结婚时间偏早,大都市的结婚年龄却是普遍偏晚,现在这个时代居然也是如此。

  张宏福岁数可是和大哥差不多,到现在还没有听到说亲事。

  在魏广德印象里,依稀似乎听说张宏福是有个未过门的媳妇,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久了也没有说成婚的事儿。

  没有诱因,魏广德自然是不会开口询问的。

  而被魏广德寄予厚望的放贷生意,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合适的。

  没办法,这年月做大生意的,无非就是那么几类。

  盐、茶、布帛和瓷器等,而这些消费品在大明的市场利益早就已经被瓜分干净。

  前些年民间借贷生意有个一个黄金时间,实际上那时大部分借钱的老板都是把银子投入到苏州府、松江府的纺织场去了,产品大多经由海商走私贩运到海外进行交易,牟取暴利。

  经过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在浙江的一闹,现在整个大明朝的沿海州府都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非常惧怕引来倭寇。

  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可是对于那些当官的,自然消息灵通,被倭寇肆虐后的浙江那是怎么一副光景。

  卫所兵俱不堪战,倭寇又是穷凶极恶。

  商人,作为和那些官员接触最多的一类人,自然也知道了情况。

  之前,他们当中不少人还和这些海商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现在一个都不敢认了。

  这年头,要是被人知道你认识这些在海上讨生活的人,那不是要命吗?

  过去,这些海商还是和商人们做正经生意,虽然违反朝廷法度,可是只要不被抓住就没事儿。

  但是现在,他们发现了一条更叫来钱的路子,那就是带着倭寇直接上岸抢劫,做那无本生意。

  魏广德在九江城里,几乎每次上酒楼茶肆,都能听到商人们抱怨生意难做,沿海倭寇越闹越凶,朝廷官军围剿不利的消息。

  这年月里,官府和军方拥有消息传递最快捷的渠道,遍布全国的驿站和在驿道上来回奔驰的驿卒,他们争分夺秒的把全国各地发生的消息传递到需要它们的地方。

  大明帝国各地正在发生的战事,各种各样的战报第一时间汇总到了南北两京,然后再由那里向外传递着。

  张宏福、魏广德这些卫所子弟在家里也是耳闻目染知道了不少情报。

  可以说,整个嘉靖三十二年从正月开始似乎就没有消停过。

  从正月开始,沿海州府就警讯不断,从南直隶到福建各府,都有小股倭寇登陆,仅有温州参将汤克宽率部击退了进犯温州府的倭寇,其他各路皆战绩不大。

  更有松江府上海县被进犯倭寇一把火给烧了,损失财物无算。

  而在江南因为倭寇之患闹得人心惶惶的时候,北边的俺答汗率套虏数万骑打破延绥防线,由米脂川南下侵犯鄜州、甘泉等处。

  南北战报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九江府,被送进九江卫指挥使司,让刚刚经历一场大战九江卫各指挥也是心惊胆战。

  承平百年的大明朝,仿佛一夜间变得风雨飘摇起来。

  “广德啊,你说的那个很厉害的将军,我昨儿看到的消息说,几个月前就因为御倭不利被停职论罪了。”

  这天,魏广德跟着老爹到了张府,老爹和舅舅是去了张同知的书房议事,他则是和张宏福找了个厢房喝茶烤火。

  此时已经是嘉靖三十二年的十二月初,几乎一整年江浙沿海打成一锅粥,而之前魏广德还信誓旦旦表示看好的台州参将俞大猷已经因为战事不利被停职待堪,所以张宏福才有此一说。

  这条消息,魏广德老早就已经知道了,说实话,看到这条信息的时候,他也是异常惊讶的,谁能想到俞大猷也有吃败仗的时候,还输的比较惨,其下辖的台州各沿海村堡大多被倭寇攻陷。

  而与他那糟糕战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温州参将汤克宽,虽然也有多次战败经历,却大抵上功能抵过,反而受到朝廷嘉奖。

  魏广德不仅看书,还喜欢兵事,这是张宏福老早就发现了的,所以也喜欢和魏广德坐一起讨论一下当下的形势,要是谈之乎者也,那就没法愉快的聊天了。

  “我也没想到。”

  魏广德摊手说道,“我以为他之前在琼州和广西剿贼战绩不错,所以就想当然的觉得打倭寇也是手到擒来。”

  魏广德心里其实也纳闷着,着汤克宽是什么人,怎么这么能打?

  就目前的情况看,似乎比俞大猷还能打仗的样子,可是貌似自己压根就没听过有这么一号人物,真是奇了怪。

  “你说这南倭北虏,到底哪个更厉害?”

  张宏福又开口问道。

第135章卫所不稳

  听到张宏福问起“南倭北虏”那个更厉害,魏广德一时有点语塞。

  这个问题,他还真没想过。

  以前,魏广德就觉得不管是北方的鞑子还是南方的倭寇,都挺凶残的,至少在这个时期,不遇到真正的明军,那就是无敌的存在。

  所谓真正的明军,自然不是指现在的那些卫所兵,那是农民军,根本不能算士兵。

  自家练的那个百户所的人马,才能算明军。

  想到这里,魏广德就笑着对张宏福说道:“其实南倭北虏都不怎么样,也就是遇到那些没怎么训练的卫所兵还能逞一逞威风,主要还是我们卫所士卒都没怎么训练,至少倭寇是这样,蒙古鞑子没印象,全靠那些战报也看不出什么来。”

  “你那意思,要是下面的军卒经过半年训练,就能拉到浙江、南直隶那边去打倭寇?”

  张宏福这会儿眼珠子滴溜溜一阵乱转,似乎在考虑什么。

  魏广德当然注意到他的变化,马上开口继续说道:“你别不是想要带人去剿倭吧,这个玩意收益是大,特别是这个时候,可是风险也是不小。

  前年那次,你别光看着右军千户所二百多人打跑了倭寇百多号人,可还有几百人追着两千多人跑的时候。”

  “我马术不错。”

  张宏福想都没想就说道。

首节 上一节 7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