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751节
“想到什么就说嘛,都是闲聊而已。”
陈以勤笑道。
魏广德看了眼陈以勤,又看看殷士谵,这才说道:“适才正甫兄可是因为听到兴修水利而想到海瑞了?”
“嗯,逸甫不是说了吗?这海瑞在知县任上就知道兴修水利,所以我一下子就想到应天府报上来的公文了。”
殷士谵答道,“不过现在海瑞是通政司左通政,要是外放,至少也要做应天巡抚才行。”
“海瑞清廉正直?”
魏广德又看向陈以勤说道。
“王子正是这么给我说的,至于其他人有说什么沽名钓誉,咱们论行不论心。”
陈以勤答道,他口中的王子正也就是左都御史王廷。
不过说道这里,陈以勤貌似有些理解魏广德的想法,迟疑着继续说道:“你的意思,不会是想把海瑞调南京去做应天巡抚,治理江南水患?
这个倒是可行,回头可以叫人召他入内阁,问问他对河道治理有些什么想法。
若是可行,倒是可以考虑。”
殷士谵却是狐疑着说道:“可这和清廉正直有关系吗?”
说完话,殷士谵就看向魏广德。
“我记得隆庆元年的时候,徐阁老的弟弟,时任南京刑部右侍郎的徐陟曾经上奏弹劾过他兄长,其中就有投献等方式兼并土地,我印象里,据说徐阁老家的田地达万顷之数。”
魏广德淡淡开口说道。
“是有此事,当初御史齐康吧,高肃卿的门生还因此弹劾过徐阁老。”
殷士谵点点头,这事儿当初闹得沸沸扬扬,特别是在倒拱事件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丈土地,投献”
陈以勤已经有些理解魏广德话里的意思,不过一下又想到魏广德先前的摇头,于是不解问道:“那为何先前你又摇头,若不是问起,怕是也不会说此事。”
“海瑞为人如何我不确定,只听说清正廉洁,民间有‘海青天’之名。”
魏广德说道。
殷士谵也是点头,插了句话说:“据说还不畏权贵,有‘海笔架’的诨号。”
此时,后世最为人称道的字号“海刚峰”还没有出现。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这字号现在海瑞还没有取,所以自然没有“海刚峰”之名。
想来,海瑞自号“刚峰”,也是因为受到多方压力仍选择坚持本心所取,就是无时无刻不再提醒自己。
古人取号的方式比较自由,一般根据自己的兴趣、理想、志向或生活环境等因素自取。
取号可以是自己的别号、斋号、室号等,也可以是别人赠予的雅号或尊号。
例如,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苏轼在东坡种地就叫自己“东坡居士”。
当然,古人的号也可以是别人赠予的,这通常是一些尊号或雅号。
诸葛亮被人尊称为“卧龙”,庞统则被人赠予“凤雏”的雅号,“诗仙”“诗圣”“诗鬼”“诗魔”“诗佛”这些肯定也不是自己取的,都是别人给予他们的。
魏广德只是看了殷士谵一眼,就继续说道:“当初海瑞被关押的时候,外面都盛传要被砍头,不过还是被大家护住了,海瑞欠徐阁老的人情。”
在魏广德印象里,好像是有说海瑞和徐阶恶斗,不过来到大明,就目前魏广德所知两人的关系,按理来数不应该发生这样的恶龊才是。
当初海瑞向嘉靖皇帝上奏疏被关押起来,徐阶可是一直力保,虽然算不得是救命之恩,可这情海瑞得记住才是。
只要有了人情,魏广德不认为海瑞还会刻意和徐阶针对,就是因为徐阶的那些家财。
不过不得不说,徐阶田地有万顷之数,确实有些过了。
要知道,记在他名下的田地,可是不用纳税的,松江府每年仅此一项就不知道有多少税赋要被摊派到升斗小民身上。
以海瑞之名,换个人,或许就会法办,可对方是徐阶,他就感觉有些不好说了。
而陈以勤也彻底明白魏广德的考虑,也清楚他为什么觉得此事未必能如愿。
“弄海瑞去应天,我们可以打着让他去治理水患的由头,至于他要不要对徐阶出手”
陈以勤只是说道这里就闭嘴,他彻底想明白魏广德的思量了。
在朝堂上不好让张居正和高拱斗起来,那就把战火引到江南去,烧徐阶一把火。
只要海瑞还是坚持本心,他必然会对南直隶那些士绅出手,而徐阁老当是第一目标。
斗起来,张居正必然是要站他老师的台,而以高拱的性格,也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下野的徐阶出手报复。
以当初徐陟所说,徐家子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祸害一方的劣迹,海瑞必然会痛下杀手。
“这样,会不会有些对不住徐阁老?”
殷士谵这会儿也想通了魏广德的意思,虽然他也觉得海瑞斗徐阶的可能比较小,比较两人之间恩情还在,可确实有这种可能。
但是,徐阶在朝的时候,可和他们一直比较客气,并没有什么纷争。
这个时候设计人家,殷士谵感觉有些不好意思。
“就当一步闲棋,海瑞不刻意针对徐阁老,自然就不算对不住他。
可若海瑞也觉得徐阁老家有些过了,则可直接让张叔大和高肃卿在内阁斗起来。”
陈以勤开口,一锤定音。
第725章应天巡抚海瑞
“就当一步闲棋,海瑞不刻意针对徐阁老,自然就不算对不住他。
可若海瑞也觉得徐阁老家有些过了,则可直接让张叔大和高肃卿在内阁斗起来。”
陈以勤开口,一锤定音。
在陈以勤府上,陈、殷、魏三个人总算想出一个不算办法的办法,用来分裂高拱和张居正这两个可能存在潜在联合的对手。
虽然办法并不算周密,但终究是对海瑞的一种考验。
到底是沽名钓誉,还是清正廉明,把人弄到应天府去一试便知。
魏广德在回府的路上,隐隐感觉此事怕就因此成了。
为什么?
后世海瑞名气太大,若是这次海瑞绕过徐阶,那就是污点,他洗刷不掉。
有了污点,他就不会有后世的名气。
又想到依稀的那点记忆,好像就有海瑞斗徐阶的历史。
好吧,其实魏广德都在怀疑,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到了后世,后人会怎么评说自己?
奸臣?忠臣?庸臣?或者其他什么.
不过有一点魏广德还是很清楚,那就是最后真闹起来的话,可就得想办法模糊海瑞去应天府的时间,因为他好像看过写海瑞和徐阶的文章,里面说的就是海瑞是高拱派到江南去膈应徐阶的。
虽然现在皇帝要召回高拱的旨意并没有发出,可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高拱,还真是个绝好的甩锅对象。
以后事儿真办成了,就想办法把责任推到高拱身上,就说高拱要报复徐阶,所以派清廉正直的海青天去江南,借刀杀人。
魏广德不想自己的名字在后世被人骂作奸邪小人,所以一些不好听的事儿最好推到别人身上,自己只能背负光明正大、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儿。
第二天一早,殷士谵就找出那份江南奏疏,似模似样的拿出来找阁臣们商议,要在朝中选出一位治水大家前往江南。
李春芳值房里,魏广德也是假模假样的说道:“我记得当初跟着工部朱尚书一起治水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潘季驯是这方面的行家,以佥都御史挂应天巡抚处置江南水患,倒是合适。”
“潘御史现在不在朝里。”
陈以勤开口说道。
“啊?”
魏广德装作纳闷,“去年不是已经病好回朝了吗?我记得黄河新河工成,从右佥都御史升了右副都御使,难道还没好?”
“丁忧,其母病故,现在潘御史回乡丁忧。”
李春芳也开口说道。
明朝的官员缺实干家,对水利熟悉的官员则更缺,即便是工部也是如此。
潘季驯似乎也是因为对水利很喜欢,所以才主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只不过他当初一路走的就是刑部的官职,之后也是从大理寺转迁都察院。
不过在嘉靖末年黄河水患愈演愈烈之时,他还是挺身而出和工部朱衡一起承担起治理水患的责任。
虽然两人政见不合,可朝中由此也知道,两人其实都是懂水利的。
“奏疏里所提吴淞江、白茆河等河道,堤岸有坍塌,已经到了不得不重建的时候了,否则大河两岸万亩田地可就危险了。
这次去应天府的人,不仅要会治水的能臣,还得懂水利,顺便把周围的灌溉渠也一并修整一遍。
兴修水利兴修水利,你们看谁合适?
若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不妨让吏部查查,由他们举荐。”
李春芳又开口说道。
“让吏部查查也好,看看朝中这方面的人才。
治水乃是大事,总不能让朱尚书亲自去主持吧。”
张居正也是开口说道。
“那我就写条子,让吏部查查看。”
殷士谵开口说道。
“一事不烦二主,就由正甫来做这个事儿,吏部拿出名单,我们在合计合计就上报吧。”
李春芳说到这里,看了看陈以勤,见他点头,又看了张居正、魏广德,两人都没有要说话的意思,于是就这么定下来。
又是一天过去,吏部那边才回了话,文书上只列了一个名字,通政司左通政使海瑞,文中详细列举了海瑞在淳安县和兴国县都有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的做法,而且到现在十余年,这些工程都还一直在使用,并没有出岔子,算是造福一方百姓。
吏部,虽然现在尚书还是杨博,不过这里可是魏广德和殷士谵都呆过的地方,手下还是有人的。
而且现在的杨尚书年岁大了,身体也愈发不好起来。
说起来,他也是从边镇待了好些年,身上暗疾不少,所以近日已经少有理事,这才让魏广德和殷士谵有了能够操控吏部名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