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752节

  否则,杨博那一关,未必那么好过,至少不会只列出海瑞这一个名字,让内阁议无可议。

  殷士谵拿着吏部文书就去了李春芳值房,把文书交给他看。

  “海瑞。”

  海瑞现在名气是真的大,一是当初给嘉靖皇帝上《治安疏》,差点丢掉性命,他在家里备上棺椁一事早就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还扩散到大明其他地方。

  二就是他的出身,以举人身份已经位列朝堂四品大员,这在以前也是很难想象的。

  明初这样的官员还有机会冒头,可是大明建立早已过百年,举人已经很难有出头之日,所以大多能做到七品就算到头,混得好的也就是六品顶天。

  不过大家也知道,海瑞升迁的主要原因还是第一条,之后的升迁也是因为有清流的造势。

  好吧,四品官员已经不在吏部可以左右的范围内,当初报上来时,内阁也不好说什么,只能认了,也算是对他上《治安疏》的褒奖。

  “来人,请几位大人来我这里议事。”

  李春芳并没有打算自己就把人给定下来,还是打算召集内阁阁臣商议下,说是通个气也行。

  明代应天巡抚权势尤重,官职全称“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应天等府”,是明朝时期在南直隶的南部地区设置的巡抚,管理当时全国粮储税赋最重之地。

  应天巡抚宣德五年始置,负责督理江南地区粮储,初以侍郎等官任之,景泰后定以都御史出任,嘉靖时加提督军务衔,统领军民抵御倭患。

  辖区屡有增减,最大时下辖应天、承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平、池州、徽州、宁国、安庆十一府以及广德一州。

  应天巡抚早期驻南京,借居会同馆,成化时另建公署,迁出会同馆。

  嘉靖后,每遇风汛则驻苏州,称行台。

  而到了万历年间,应天巡抚官署也曾回迁南京句容,后又搬回苏州,来来回回变动数次。

  历史上也因为管辖范围和驻地的变化,所以史料上对此官职记载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应天巡抚外,还有苏州巡抚、苏松巡抚、南畿巡抚、江南巡抚和吴抚。

  称吴抚,是因以苏、松为中心的这一地区为古代的吴国和吴郡之地,时人也习称苏州府为“吴郡”而得名。

  但不管怎么说,应天巡抚虽名为巡抚,可因有“提督军务”四个字,其实质已经和总督齐平,可看做封疆大吏。

  “吏部报上来的是海瑞,通政司左通政,大家议一议,可否?”

  李春芳等人来齐后,把吏部文书交给陈以勤,然后传递下去,等众人都看完后,他才开口说道。

  陈以勤、殷士谵和魏广德自然都表示没有异议,这事儿本来就是他们在暗中操纵,到这个时候要是出言反对才是脑袋进水。

  搞这么多,还要通过吏部文书来举荐,目的还不就是为了不引起张居正的注意吗?

  所以,在他们表达了意见后,三人都齐齐看向张居正那里。

  而张居正也在思考此事。

  说起来,应天巡抚官职虽然重要,算是京官,可是毕竟是外放出去的,对朝局影响有限。

  张居正很想从自己派系中找人出任,可说道疏浚河道、兴修水利,貌似也缺乏这样的行家。

  他倒是没往松江府去想,没发现此事其实剑指徐阶,因为魏广德等人做的太隐蔽,根本就不容易发觉。

  而且,就现在海瑞和徐阶的关系,张居正也没有意识到海瑞过去会对他老师徐阶不利。

  毕竟当初保海瑞性命时,作为内阁首辅的徐阶可是冲锋在前。

  事实上,就在当下,除了因为有魏广德这个异类,多多少少有点印象,记得海瑞到了江南后就把矛头指向徐阶,任何京官,特别是那些官场老油条们,是决计想不到会发生这样“恩将仇报”的事儿来的。

  虽然魏广德提示了海瑞这个人有铁面无私的一面,可其实陈以勤也只是把这次动作当做一步闲棋,而并没有给予多大的希望。

  张居正看不到才是正常的,要是真意识到了才叫不正常。

  陈以勤、殷士谵和魏广德都不反对,张居正也只是想了想,觉得确实没有人可以举荐,于是也很干脆的点头。

  “海瑞去江南任应天巡抚,那都察院给他什么职位合适?”

  张居正考虑的是派出去的身份问题。

  海瑞现在是正四品官位,对应的是都察院佥都御史衔,不过应天巡抚只有四品,这个看上去就有些寒酸了。

  大明巡抚中,第一巡抚肯定是顺天府,以往都是高配,往往加衔会达到二品,和尚书一个等级。

  不过就大明的制度,应该巡抚属于临时官职,任务完成就要回京,所以并没有明确的品级。

  巡抚是几品,那得看他挂什么衔。

  比如挂佥都御史衔,那就是四品巡抚,挂副都御使或者侍郎衔,自然就是三品巡抚,挂尚书衔的则为二品。

  只不过明朝之后的清朝才给巡抚定了从二品的品级,所以对后世人来说觉得明朝的巡抚有时候品级很混乱,一会儿是个四品巡抚,一会儿又冒出个三品巡抚甚至更大的,无所适从。

  “左通政是四品,自然就是佥都御史为好。”

  殷士谵听到张居正的话,则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他并不喜欢推荐的这个人,毕竟海瑞是举人出身,但是现在他的官职却已经达到许多进士毕生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也不知道张居正为什么会问出这个问题,或许这也是他一生谨慎小心使然,只是做个试探,看看一向被人称为刚直不阿的海青天是否也投靠了他人。

  听到殷士谵没有给海瑞升品级的打算,张居正就点点头,表示自己也同意他的话。

  张居正和殷士谵都表态,魏广德也开口道:“海瑞虽然在通政司做的很好,可毕竟功劳没有达到要升迁的地步,佥都御史巡抚应天,也是可行的。

  待他将江南河道治理好,再升品级才能让其他人心服。”

  “首辅大人,你看呢?”

  三个阁臣都表态,陈以勤扭头问起首辅李春芳。

  “你也是这个意思?”

  李春芳看着陈以勤问道。

  陈以勤点头。

  “低配就低配吧,先让他以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至于品级,待河道和水利都治理好了,再奏请陛下升迁。”

  李春芳见大家意见统一,自然不会有其他想法,于是就把海瑞的品级定了下来。

  应该说,海瑞这次只是转迁,并没有升官。

  不过从无所事事的通政司调任应天巡抚,其实在官场人眼中还是升职了,大大的升职。

  应天巡抚可是实职,不是左通政这样没什么权利的职位。

  内阁达成一致,草拟的奏疏当天下午就送到了司礼监,等待隆庆皇帝批复。

  临近散衙时,陈以勤和殷士谵来到魏广德的值房。

  他们过来,自然是魏广德邀请而来,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事儿。

  “这是今天下午才送来的,江西对一条鞭法这半年来的总结。”

  魏广德把手里这份奏疏递到陈以勤手中,看完后又传阅到殷士谵手里。

  “善贷,伱这是何意?”

  陈以勤看到殷士谵看完后,于是开口问道。

  “年初浙江等地就有奏疏上来,也希望恢复一条鞭法,不知逸甫兄可还记得。”

  陈以勤点点头,“浙江常年都是用此法征税,不过陛下下旨停罢,那些地方也只好放弃此法。

  知道江西重新恢复,自然会上奏,希望朝廷能准许他们也恢复原法。”

  “是啊,今日我看到此奏疏,打算将其登上邸报。”

  魏广德开口说道。

  “登邸报?这有何难,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殷士谵还没反应过来,不过陈以勤已经指着魏广德笑道:“你啊你,真是,那就等海瑞接旨后登报,让他知道。

  其实他就在通政司,或许比你我还早一步就知道此事。”

第726章全军出击

  “古昔所重,在成周之世职列夏官,自汉唐以来事载国史迨我,宣英二圣相继举行,成宪昭然,遗烈未远兹,遇皇上焕启神谟光脩令典建熙朝之盛事,乖后世之法程,一切仪章俱当详慎,但稽之前代则制度互有不同,考之,先朝则礼文亦多未备。

  臣等谨略参古制,兼酌时宜议,拟上请:

  一前期一日上常服,以亲行大阅礼预告于内殿,用告词行四拜礼,如出郊常仪。

  是日,司礼监设御幄于将台上,总协、政戎大臣巡视,科道官督率将领军兵预肃教场内外。

  一至日,早遣官于教场内祭旗纛之神,三大营官军俱各披戴鲜明盔甲,盛陈旌旗、器械于本营摆列,仍选拨将官四员统领有马战兵二千名,于长安左门外伺候扈驾,文职各堂上官、六科、十三道掌印官并礼科、兵科、礼部仪制司、兵部四司官及纠仪监射御史、鸿胪寺供事官武职,除应该掺阅外其余都督以上,并锦衣卫堂上,及南镇抚司掌印佥书官,各具大红便服,关领扈从,牙牌悬带,俱诣教场伺候。

  一是日,免朝,衣卫备卤簿驾设辇于皇极门下,上常服乘辇由长安左门出,扈驾官军前后导从,钲鼓响器振作.”

  礼部侍郎吕调阳抑扬顿挫的声音读者礼部草拟的大阅之礼仪注,屋里所有人都静静倾听。

  这里是内阁魏广德值房,做为大阅的总负责人,在礼部完成仪注后,他就召集御马监掌印太监冯保,礼部、兵部、都察院等衙门和五军都督府相关官员来此,对大阅礼仪注做最后一次审阅。

  一旦定稿,自然会第一时间上奏隆庆皇帝御览,同时各部也要开始提前做准备。

  皇帝出巡参加大阅,这是内外廷都要参与的大事儿,自然不能马虎。

  宫里,前一天皇帝就要先至奉先殿祭告祖宗,按照出郊常仪进行。

  同日司礼监还要装饰大阅台,京营总协、政戎官巡营,科道官督率军兵预肃教场。

  大阅当天,宫里遣官至校场祭旗纛,京营派兵扈驾,同时也把有资格随同隆庆皇帝参加大阅之礼的官职一一列出,以免当天出现混乱。

  吕调阳念完仪注后,就坐下等待其他人的意见。

  不过这份草稿本就是礼部和兵部合作完成,其他衙门的官员自然是没多少意见,都是纷纷点头应是。

  见众人都没有意见,魏广德就开口问道:“冯公公,你看这份仪注可有需要修改的地方?”

  “呵呵,这仪注很完美,杂家没什么要说的,魏阁老,你继续下一步就是了。”

  冯保乐呵呵的答道。

  “呵呵,那好。”

  魏广德笑道,随后正身对着兵部官员坐的位置问道:“兵部赏格之议可曾完成?”

  “魏阁老,兵部大阅之礼赏格”

  随即,兵部一位侍郎站起,手里多出一份文书,自然就是对这次大阅官兵赏格的草稿。

  “职官马中三箭步中六箭者,赏十两银牌一面,折纻丝银五两,其素无过名曾经荐扬者仍籍记,超擢马中三箭步中四箭五箭者,赏五两银牌一面折色叚银三两.马步俱不中者,照例决罚,若系教师家丁,仍革支月粮一石。”

首节 上一节 75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