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31节
“大人,你说的这些道理,其实咱们虽然说不出来,可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你给我们说这些没用啊,你得给那些官老爷说说,让他们答应。
我当初还在家的时候就听我爹说过,鞑子想求和,咱这边不给机会,直接把人杀了。”
“对对,我叔也和我说过这事儿。”
看都众人又是七嘴八舌的议论开,鲍崇德心里就觉得有些烦躁。
这些,他会不知道吗?
而且现在说这个有什么用,他需要考虑的还是俺答汗考虑以后,到底会给他什么答案。
若是接受那些条件,自己貌似就立大功了。
可若是不接受,继续谈条件,劳资也可以顺利从蒙古大营脱身。
最起码,从今天见到俺答汗的情况看,貌似这位不是嗜杀的主儿,自己还有机会去回去给王总督报信。
“别说了,大家先安心在这里待两天,阿勒坦说要考虑王总督的条件,现在不是担心咱们安不安全的问题,而是要是阿勒坦答应了王总督的话,咱们回去就可以升官发财了。”
鲍崇德开口说道。
“可要是他不答应呢?”
又有人不合时宜的说道。
“不答应,那就讲他的条件呗,咱们是信使,把消息带回去就完了,你个笨蛋。”
旁边人一巴掌呼到那人后脑,然后一顿说教。
“对对,咱们是安全了,我们可是信使,不管他们接不接受,咱们应该都能回去。”
“呵呵,安全了,哈哈”
顿时,一边的几个人就高兴起来,哈哈大笑不止。
“都小声点,外面还有蒙古鞑子的卫兵。”
鲍崇德叫住几个情绪有些失控的手下,才继续说道:“这两天大家都老实点,别惹这些看守不快。
到时候谁要是在蒙古人地盘上犯事儿,生死可就和我们大伙儿没关系。
听明白没?”
“明白。”
“懂了,在这里其实也挺好,每天都有马奶酒和羊肉,可比在营里舒坦。”
“这草原上,牛羊那是真的多,但我就是吃不腻,呵呵”
几个手下马上就附和道。
要说这几天,他们除了因为担心俺答汗会对他们撒气,心里七上八下,但小日子过的还是不错的,天天都有酒肉,虽然不会管饱。
他们在关内哪里有这样的日子,军营里饭菜都吃不饱,就更别想给做肉了。
鲍崇德安心在蒙古营地里住下,等待俺答汗给出结果,然后他们就可以高高兴兴回去交差,而在京城,内阁却被朝臣此起彼伏的反弹烦恼的不行。
首先是勋贵,定国公徐文璧毕竟资历尚浅,在勋贵中影响力远远不如英国公张溶,许多在京勋贵,特别是在边境有势力的,都是齐声反对和蒙古人展开和谈。
号召力更强的成国公朱希忠因为受到皇帝的暗示,对大同之事完全置身事外,坚决不透露一点想法。
在这样的环境下,整个勋贵集团就分裂成了定国公和英国公两派人马相互攻讦,互相指责。
定国公一系指责英国公那边的人是损公肥私,为了一己私欲要维持战争态势,目的就是为了朝廷每年上百万两银子的军饷。
而英国公一系则指责定国公这边的勋贵数典忘祖,忘记和蒙古人的世仇。
不仅是指责那些勋贵,在他们口中,宣大总督王崇古已经是天底下最大的汉奸,读书人中的败类,甚至为此连累外甥张四维。
这些天,吏部侍郎张四维府外,不时就有勋贵家的公子老爷惹是生非,把张府搅得鸡犬不宁。
而朝廷里,反弹最为激烈的还是六科,都察院的葛守礼也是持他们类似的观点,所以对都察院的御史也是不加约束,让他们大肆串连。
虽然廷议的时候,御史可以在场,也可以发言,但毕竟没有投票权,品级不够,但是也却把反对的声势给制造出来了。
一些本来摇摆不定的官员,经过内阁几位阁臣的劝说原本想点头答应的,看到这个阵仗也不敢表态了。
之前的反对派,因为缺乏高官支持,所以大多还能保持缄默,只是暗中让科道言官出来搅局,可是随着郭乾从南京抵达北京,正式接手兵部,有郭乾带头,其他的官员也按耐不住,纷纷表达自己反对议和的心思。
有了郭乾带头反对和议,户部尚书张守直也紧跟其后表达了反对的态度,至于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已经不需要再表态了,看看他管理下的都察院就知道什么个意思。
不过最让魏广德头痛的还是他以为能够说服的工部尚书朱衡,这老小子在此事上如同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坚决不肯答应魏广德的游说。
虽然朱衡并不是完全反对王崇古的建议,他只接受用把汉那吉交换赵全等白莲教匪首和被掳掠的汉人,也可以接受俺答汗封贡,但是对互市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好吧,光是这一条,其实就足够判王崇古的建议死刑了。
俺答汗可没有伏低做小的心态,若是行得通,人家早跪在嘉靖皇帝面前了。
和议的利弊魏广德都有和他分说,可朱衡就和张守直一样,坚决不肯答应与蒙古人和谈。
这几天,内阁几人天天都钻到李春芳值房里商议事态发展,计算着手里的票数,哪怕被人知道内阁在拉帮结派都已经顾不得了。
“数典忘祖这一条,就能让许多人不敢选择支持我们了。”
高拱分析道,可是这会儿他也没什么办法。
大明从立国到现在,还真就没有和蒙古人议和过,即便当初迎回英宗皇帝,明朝其实都没有答应了瓦剌任何条件,完全是靠着时任礼部左侍郎杨善一张嘴,说服了也先。
好吧,那时候的景泰帝朱祁钰其实压根儿就不想哥哥朱祁镇归国。
在派出杨善去草原议和时,对迎回英宗是只字不提,这也是杨善在接回朱祁镇,进入长城时遭遇诘难的主要原因。
至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掌权后给蒙古人的一些优待,其实也算不得是大明和瓦剌的议和,而纯粹是皇帝朱祁镇和伯颜帖木儿之间的私人关系。
流落草原的那些年,伯颜帖木儿做为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兄弟,善待朱祁镇,所以两人关系处的非常好,据说在朱祁镇离开草原归国时两人还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对付科道,高拱这样的强人都觉得犯难。
已经弄走几个跳的欢的,结果其他人又冒出来。
总不能把科道都换掉吧,那吃相也太难看了。
倒不是他没办法对付这些人,主要还是因为时机。
报复他们只能徐徐图之,现在几个人钻到一块就考虑的是可以拉拢哪些人,用什么办法说服他们。
第794章廷议
“好啦,我们还是说说,谁去说服郭乾、谁又去找张守直,还有葛守礼,朱衡那边也要重点说说,唉.”
首辅李春芳开口说道。
九卿当中,已经有四个人明确表态,都是反对王崇古的提议,朱衡虽然是有条件同意,可是他那个条件,其实说出来和反对没什么区别。
“是啊,还是要解决问题才行。”
高拱附和了一句。
这件事儿,其实一开始就是因为他和魏广德、张居正力挺,才在内阁得到通过。
当时他们只考虑到此事对大明朝廷的好处,却低估了众臣的反对之声,现在想来也是失策。
“善贷,朱尚书那边,还是你去说吧。
你们是江西老乡,他总不能也不让你进门吧。”
高拱看着魏广德,开口就安排起来。
说完魏广德,高拱又看向张居正,略做思考才说道:“叔大,张守直那里,就由你去说服,重点还是要放在财政上,也多说说边民因为两方战事家破人亡的惨状。
张守直这个人性格很执拗,尽量怀柔。”
说到这里,高拱又自顾自说道:“剩下就是葛守礼这个老顽固,还有郭乾”
高拱猛的看向李春芳,“首辅大人,你看你去说服哪一个?剩下一个,我再去试试。”
“我去找葛守礼吧,郭乾那里,就肃卿去说。”
李春芳略做思考就说道,“上次我就去了郭乾那里,已经闹得很不愉快了。
剩下这几个,唉.”
这声叹息,其实已经透露出李春芳对说服这几人的极不自信。
毕竟,这些人他们这些阁臣都已经挨个谈话,但是结果差强人意,人家的立场根本就是纹丝不动。
“李首辅也不要太过担忧,我算了咱们这边的支持票数,现在陛下召开廷议的话,胜率还是有一半的。”
高拱开口说道。
魏广德和张居正、殷士谵都是点头。
这些日子和朝臣的接触,虽然对那几个尚书没有效果,但是下面的侍郎和寺卿这些大臣,效果还是显著的,一些人已经表态愿意支持内阁的决定。
把人数一累计,已经达到廷臣的一半了。
“廷议的制度,以后得想办法改改,我们内阁阁臣都是挂尚书衔的,也应该有廷议的投票权才是。”
高拱考虑的却不是这个,而是对朝廷原本的廷议制度有了意见,打算以后找机会把规矩改过来。
廷议可以说是集议里最容易进行,又最有权威的一项表决。
表决的结果不仅对皇帝的决策影响极大,就算是他们内阁的阁议都只能排在后面。
换句话说,内阁也要服从廷议的结果。
显然,现在高拱对此已经生出不满。
对他不利的制度,就想着找机会改过来,变成对自己有利的制度。
不过廷议毕竟影响极大,机会不合适,他也不好提,弄不好适得其反,把自己搭进去。
高拱的话音落下后,李春芳、张居正等阁臣都下意识看了高拱一眼,随即快速收回视线。
要知道,当初三杨掌控朝堂的时候,都从没有对廷议有过改革的打算,没想到高拱却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这样的心思。
廷议,其实就是朝臣监督内阁的一个手段,一个制约,如果真让高拱提出来,先不说皇帝那里的反应,就是下面的朝臣,怕许多原本支持内阁的官员都会改变态度。
不过以高拱在内阁里的强势,虽然他这么说了,却没有人站出来指正。
实在没必要和他在这件事儿上纠缠,毕竟看上去,好像高拱也只是临时起意,或许一会儿他就会发觉不妥,以后自己都不会再提了。
要真站出来指正错误,说不好执拗劲上来,又要强推他的想法,那才叫麻烦。
在明朝内阁为了大同之事焦头烂额的时候,大同这里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巡抚方逢时倒是没有这样的焦虑,但是心情也是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