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32节
当然,京城里波谲云诡的气氛,他们是完全不知道的,否则肯定也不会保持现在的好心情。
他们也有担忧,那就是派出去的鲍崇德等人迟迟没有消息反馈回来。
他们商议的计策得到了内阁的支持,而在大同他们就是一言九鼎的角色,即便还有巡按御史,他们也是不惧。
何况,很多事情他们也并没有在大同城里闹得人尽皆知的程度。
但是得不到俺答汗的认可,其实他们的第一步计划就算是破产了。
这样的情况如果反馈回朝廷那边,他们担心自己的前途会因此受到影响。
不清楚京城的局势,但内阁对他们未来仕途却有很重要的影响力,若是被内阁阁臣认为才能不足,那以后从大同离开,怕就只能去南京养老而到不了京城为官了。
“都这么多天了,鲍崇德他们为何迟迟不见归来,哪怕只是派个人送条消息也好。”
方逢时坐在右首对总督王崇古说道。
王崇古其实心里也是不踏实,不过他可不会在方逢时面前显露出自己内心的焦虑,而是气定神闲答道:‘少安毋躁,这么大的事儿,就算他把我们的意思带给俺答汗,他想来也会反复斟酌再三,才会做出决定。
何况草原广袤无边,要传递消息怕也不是那么方便。
我现在更担心的是,他们到底有没有把话带到。
要知道,这些年来我们两边交战,双方的仇怨已经结的很深,若是稍不留心,说不好在他们接触那些牧民的时候就’
王崇古确实很担心鲍崇德一行人的安危,但绝对不是对他们的生死挂怀,而是担心话没有传到俺答汗耳中,凭白耽搁了时间。
“总督大人,要不给边镇去消息,让他们在看到鞑子来袭扰的时候,问上一问。”
方逢时想的很好,鞑子来骚扰边堡的时候,让军士问问明使的消息。
王崇古只是看了他一眼,随即摇头苦笑道:“当初他们为什么绕道宣府那边出关,就是要避开当面的鞑子,直接去草原腹地,尽可能接近俺答汗的大营,通过草原上的牧民和俺答汗取得联系。
鲍崇德的想法是对的,所以我认可了他的意见,让他这么做了。
你去问当面那些鞑子,他们这会儿想的可不是谈什么,而是只想杀人掠货。
鲍崇德他们要是真从大同北上,那可能就真的凶多吉少了。”
“可这都多少天了,要不要再派出一拨人去看看?”
听到“凶多吉少”这四个字,方逢时不免就多想了一层,认为或许就是这样。
鲍崇德一行人生死未卜,但他们不能一直这样坐等时间白白溜走,感觉好像还是该做点什么才是。
“你有合适人选吗?”
王崇古只是略微皱眉就认可了方逢时的观点,他们耽搁不起时间,还是的尽快和俺答汗取得联系才行。
不管他答不答应讲和,至少知道对方的态度,他们也好今早回复京城。
方逢时对此却是摇摇头,他其实比起王崇古来,也不过先到大同半年时间,加之身边又多是行政方面的人才,若是计算赋税、清点田亩人口自是不在话下,即便是刑名也是颇为熟悉,可要让他们这些人跑到大草原去找俺答汗,怕是自己先吓死了。
至于自己的标营,本就规模偏小,不过数百人,平时装装样子还行,可要说胆大心细的人才,还真没发现一个。
所以,这个时候方逢时还是看向王崇古,希望他能够有得力人手,派出去执行这趟差事儿。
“容我好好想想。”
王崇古无奈,只好答道。
如此又是两天时间,这两天里,送往乾清宫的奏疏如雪片般飞来,内阁的态度经过这么多天的时间早已经不是秘密。
一些原本还持观望态度的官员,这个时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纷纷书写奏疏表达自己的态度。
有支持大同和议的,也有反对和议之人。
奏疏里虽然不敢对内阁阁臣进行攻讦,却都齐刷刷把矛头指向了此事件的始作俑者王崇古和方逢时,斥责其汉奸误国。
之前一直保持沉默的隆庆皇帝看到这么多奏疏,似乎也是有点慌神。
这次上奏的官员,可比之前任何事的都要多,不止是科道言官火力全开,朝廷各个衙门的官员这个时候都纷纷选择了站队表态。
除此以外,平时极少插手国事的勋贵们也是下场,纷纷上奏。
这些奏疏也是明显分成两派,分别以英国公张溶和定国公徐文璧为首,各自斥责对方误国。
隆庆皇帝本意其实也是被高拱、魏广德等人说服的,朝廷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钱财。
继续和蒙古人对峙,朝廷就每每需要投入大笔银钱投入边镇,而现实情况是朝廷已经有支撑不起这么大笔的军费支出。
如果能够以把汉那吉降明为契机,和俺答汗言归于好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儿,可以挽救每况愈下的大明财政。
不过隆庆皇帝的顾虑,在这些反对奏疏中也得到印证,和他持同样想法的官员也是不少。
一开始,隆庆皇帝心里其实还是有些沾沾自喜的,因为他感觉想到这些官员前面去了,所以当时并没有一口答应此事。
但是这样的奏疏看多了,人的态度难免受到奏疏影响,他也开始怀疑起来。
这次内阁的决议,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现在内阁里的所有阁臣,都是他信任的臣公,但就送来的奏疏,隆庆皇帝让人分门别类归置以后可以看出来,反对的比支持的多。
当然,他也注意到了,朝廷三品以上重臣里,支持者和反对者几乎持平。
通过分析奏疏来源,他也看出来了,中高级官员大致是五五分,而反对者大多集中在低品级官员当中。
这些人大多进入仕途时间不长,所以在心里还持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还没有形成官场中“利益至上”的思维。
何况,朝廷的财政实情,下面的官员大多也所知不多。
尽管大明财政困难大家都知道,但到底困难到什么程度,就不是这些人懂的了。
“朝议?”
一个念头出现在隆庆皇帝脑海里,随即他就摇摇头。
真要进行朝议,还不知道会闹出多大的风波,而且从当前情况看,反对声之大远超想想,肯定是通不过的。
而且,反对者中那些科道言官又是最会来事儿的。
真要在朝会上商议此事,怕是自己下朝都困难。
不能上朝会,那就让内阁召集廷臣廷议吧。
想是这么想,可隆庆皇帝看着那些奏疏,他心里就明白,就算这样,内阁怕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获得胜利。
这,就是他这些天来迟迟没有下旨的原因。
内阁阁臣四处活动,说服拉拢官员的事儿他是知道的,就如同那些反对者一样,他们为了联合更多人反对大同和议,一些人也是为此上蹿下跳的厉害。
东厂和锦衣卫为此都在他面前来问过,这到底算不算结党,要不要出手处置这些人。
不过此时机有些微妙,所以隆庆皇帝并未因此就让厂卫出手,压制此事。
读书人的事儿,有时候越是压制,反弹起来会更厉害。
说不的这边打压他们的联合,那边内阁阁臣会坐不住,跑过来给这些人求情。
求情未必真心,但他们终究还是要这么做的,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
“不能继续下去了,都察院、翰林院那些人天天串联,搞的朝野上下乌烟瘴气的。”
殷士谵开口说道。
他曾经执掌过翰林院,所以想用以前的官威让翰林院的那些人退缩,但是却忘了今时不同往日,反被诸大绶一阵挤兑。
说实话,大明官场上,低品级官员那是真的不怕高官,除了那些一心想要升官发财的人,对上官那是百般讨好,巴结。
魏广德去找同年诸大绶,同样没能让他信服,即便魏广德把大明财政窘况和他说明白了,诸大绶依旧不为所动,一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把他应付过去了。
由此,魏广德也看出来了,这位诸状元还是对自己飞速升迁感到不满了,今日事未尝没有这个原因在其中。
想想也是,当年他是皇帝钦点的状元,而魏广德是传胪。
而现在,魏广德已经贵为阁老,而他只是掌翰林院事的翰林院学士,可谓天差地别。
而魏广德对此也只是在心里想,拉谁入内阁也不能是诸大绶。
“请陛下下旨,开廷议吧,诸公以为如何?”
李春芳也看出当下朝堂风向不对,于是开口提议道。
第795章最后的努力
“请陛下下旨,开廷议吧,诸公以为如何?”
李春芳也看出当下朝堂风向不对,于是开口提议道。
知道继续拖下去,或许只会适得其反,因为反对的人太多,而这时间大部分人都是习惯了人云亦云。
魏广德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他只是在心里默默计算了自己这边能得到的支持票,确实已经达到廷臣里的一半。
还有如朱衡等一些人,虽然在他们过去游说的时候被拒绝,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前置条件,但魏广德毕竟还是在心里有那么一丝侥幸。
或许,在廷议的时候,朱衡会看在老乡的面上,选择支持他。
其实,并不是所有反对者都是无脑般全部反对,大部分反对者都只是针对“互市”一项,认为互市后会助涨蒙古人的实力,从而对大明构成更大的威胁。
你说他们的想法不对吗?
其实,若不是知道蒙古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后的蒙古会更加没落,魏广德或许都会站在他们那边。
实在是成吉思汗给天下人的印象太深了。
在没有他出现前,大草原上的蒙古人就是一盘散沙,被周围有组织的国家随意完虐。
不管是西夏还是辽国,以及后来出现的金国,都把草原看成自己的牧场,予取予求。
为了实现他们长久掌控草原的目的,还故意制造草原上各部族之间无休止的杀戮,以此削弱蒙古人的实力。
这一切直到成吉思汗的横空出世,他聚合了草原上的所有蒙古部族,建立起强大的、统一的政权,然后一个个点名,先灭西夏,再灭后金,南宋,席卷欧亚大陆。
虽然蒙古人打到西方的时候,成吉思汗早就死了,可他们毕竟都是因为沾了他的光。
也是因为广袤的草原在团结的蒙古人眼里已经不够大,不足以让他的子孙分封,于是蒙古人一路向西,建立一个个汗国。
面对这样强大的敌人,谨慎些,其实并没有错。
魏广德当然不知道隆庆和议,但是他知道蒙古人衰落是历史的必然,以后的世界历史已经没有他们的事儿了,所以自然对互市不以为然。
最起码,和蒙古人讲和以后,大明可以缓口气,进行一些内部的调整,魏广德其实把目光早就投向了东北方那白山黑水之间。
历史大走向很清楚,最后就是从那片土地上走出来的外族,最后成功问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