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38节
政客眼中,只有利益。
现在高拱和张居正只想尽快进行内部改革,不想再被北方威胁干扰他们的计划。
“大同和谈是当初内阁的一致决议,也经过了廷议,你反对有什么用。”
高拱看着暴怒的殷士谵,不屑冷笑道:“而且朝廷历来对于封贡都是如此,给予下属番邦赏赐,哪次不是这样?
对别的藩国可以,对于顺义王就不行了?这是何道理?”
“正甫,你想的是什么,我们其实都清楚,可朝廷当下的情况,消弭北方隐患是当务之急。
江西、南直隶现在都在试行一条鞭法,眼看着已经大成,接下来就要向全国推广,这个时候容不得外力打断。
一条鞭法,实施起来的阻力会有多大你应该明白,何况此法的精髓还在于丈量天下田亩,犁清赋税。
我们内阁在这个时候更应该精诚团结,断不能因为这些许小事就自乱阵脚。”
张居正接着高拱的话就说道。
虽然张居正和高拱也是各怀心思,可在这个问题上,他和高拱的看法一致,自然是站在一起对付殷士谵。
而首辅李春芳此时只是坐在首辅位上,默默的看着三人的争论。
关于此事,内阁已经争论数日,朝野上下也是议论纷纷。
但是因为上次的廷议,这次公开站出来反对的声音出人意料的小了不少。
当然,不是说当初反对的人都改变了立场,而是在这几个月里,那些态度最强硬的科道言官大多被外放出去。
这些自然是高拱的手笔,自然不服他,那就调出京城去。
剩下的那些人,看到这样的光景,自然心里就投鼠忌器。
除了郭乾、朱衡等六部尚书还敢在内阁大声反对外,其他人大多哑火。
即便是侍郎这样的重臣,也不想被调到南京去做尚书。
至于郭乾敢闹,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不满此事。
要知道,大同和议这可是兵部的事儿,内阁横插一手不说,居然还答应优厚的抚赏。
好吧,如果真议和了,这兵部尚书当起来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实在是前后变化太大。
虽然短期内,大明在边镇的大量驻军不会全撤,但是之后的重启的屯田,背后受损的那些世家大族可都是不好惹的主儿。
别便宜没占到,自己还惹一身骚,那就不值得了。
所以,郭乾是巴不得闹大,让朝廷把他免了,可以回家养老,免得树敌太多,养老都成问题。
不过他想离开,朝廷自然不会轻易放他走。
毕竟是兵部尚书,事关军国大事,而且他还是隆庆皇帝钦点的。
刚刚上任没多久就要离开,多少也有些说不过去。
所以,他现在只能以一种近乎执拗的性格激怒内阁阁臣,甚至隆庆皇帝。
至于朱衡,他一直就反对互市,这倒不是他看得更远,而是不希望资敌。
而此时的隆庆皇帝也是因为阁臣和六部尚书之间意见不一,感到左右为难。
他本就不是一个有担当,有决断的皇帝,虽然能听取臣子们的话,可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还是表现出一丝优柔寡断的缺点出来。
抚赏银,这让隆庆皇帝心里也有些不舒服,他很不想答应,可是他最信任的大臣、老师高拱在他面前一力支持,同时他也比较信服能力的张居正也是这样的态度。
本该给他提供重要咨询参考的内阁首辅李春芳在这个时候却表现的很是犹豫,让他的思想也逐渐偏向了高拱一方。
京城的风向变化,远在彭泽的魏广德当然不知道。
他已经书写完自己的奏疏,然后和那份奏疏抄本一起,重新放回到那个盒子里,挂上锁锁好。
等下,这个盒子就要交给那个驿卒,由他们带回京城。
到目前为止,魏广德唯一猜测到的就是这份和议,高拱是肯定投了支持票,否则这份抄本也不会被送到这里来。
至于其他人,魏广德就不是很确定了。
“张吉。”
魏广德做好这一切后,对着屋外大喊一声。
身为管家的张吉马上就从屋外进来,在魏广德面前垂手肃立等待吩咐。
“这个盒子交给那些驿卒,让他们送回去。”
说话间,魏广德把盒子递给张吉。
张吉双手接过来后正犹豫是否要退出去,魏广德又吩咐道:“让京城那边,以后每个月都把京城里发生的事儿传一份回来。”
原本,魏广德想着自己回乡丁忧,就没必要再关注朝堂。
可是这一刻他发现还是不行。
这次的奏疏上去,肯定和高新郑意见不一致,说不得自己又把他得罪了。
为了防备,魏广德觉得还是要多关注京城里的消息,即便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是,老爷。”
张吉急忙躬身答应下来,不过还没等他离开,魏广德忽又想起一事,顺口就问道:“庐陵等地进行的田地清查,你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消息?南昌是否有全省推开的意思?”
隆庆四年中,在巡抚刘光济调任南京户部侍郎前曾经上书,奏请在江西推行一条鞭法后再许进行田地清查,以确定每亩田地的税赋几何。
此疏被魏广德递到了隆庆皇帝面前,得到首肯。
同时不仅是江西,南直隶应天府也被要求确认一地为清查田地的试点。
不过命令好下,执行却是阻力重重,准备工作进行了几乎半年之久。
当然,如此拖拉的主要原因还是刘光济调任南京,江西没有了强有力的推手执行此命令。
魏广德的灵魂,多多少少还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后世灵魂,自然对偷逃税并不是那么感冒。
何况他一直也看不起大明的田地税赋,真正来钱的还是要发展工商业,这才是强国富民的正道。
“没有,听说进展缓慢,短期内是不会刮到我们这的。”
张吉误会了魏广德的意思,答道。
第800章宗室改革
“老爷,这是刚刚收到来自京城的消息。”
管家张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站到了魏广德身后,而此时我们的魏阁老披着蓑衣坐在江边磕着瓜子,不过双眼一直盯着江水里的浮漂。
他在钓鱼,虽然水平稀烂,经常半天也钓不起来一条。
回到崩山堡已经大半年了,开始还能静下心来看看书,现在也没了兴趣,于是钓鱼就成了他现在主要的活动。
“我看到快船了。”
魏广德没回头,只是淡淡说了句。
要不是身边人,谁能知道这个坐在江边的渔夫会是大明朝内阁大学士,朝廷重臣魏广德。
说完话,魏广德吐出嘴里的瓜子壳,搓搓手,这才回身从张吉手里接过书信。
等漫不经心拆开书信,随意看了眼,眼睛不由得瞪圆,拿着信纸的手也不由得捏紧,仿佛要把它捏碎似的。
“老爷,你没事儿吧。”
张吉可不会在魏广德之前偷看书信的内容,这是大忌。
不过看到自家老爷看到京城来的消息后如此反常的反应,自然也知道京城肯定是出事儿了,所以老爷才会有如此表现。
“无事,只是没想到离开京城还不到一年时间,那边已经大变样了。”
魏广德哀叹一声。
是的,现在京城的情形和他离开时已经大变样。
他的奏疏虽然送到了隆庆皇帝手里,但是内阁有高拱和张居正的支持,反对无效。
随着皇帝下定决心,大同和议顶着朝中巨大的压力被落实。
为此,兵部尚书郭乾因为触怒龙颜被致仕。
想要让朝廷再派员去大同,和俺答汗重新谈判,谋求修改和议条款的首辅李春芳在内阁也被高拱逼迫的下不来台。
是的,大同和议的条款,即便是不怎么发表意见的李春芳也不愿同意,实在是太丢人了。
檀渊之盟。
这就是现在京城文官里对王崇古谈出来的结果的评价。
做为现任首辅,当然不愿意承担污名,他已经选择了向隆庆皇帝递交乞归奏疏。
不过显然,高拱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上位,所以隆庆皇帝那里一直压着不批,全部留中。
毕竟,朝臣对朝堂政令的不满,全部都要发泄到首辅身上。
而做为首辅,李春芳确实又没有能力压制高拱。
虽然魏广德之后也反复思考过,檀渊之盟是虽然被不少人视为中原王朝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妥协,是用金钱换取和平的方式,尽管避免了一场注定没有希望获胜的战争,但终究是低头了。
后世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澶渊之盟其实是一种平等的体现,在当时的情况下,辽国和宋朝实力相当,谁也无法完全战胜对方。
是的,签订檀渊之盟时,宋辽两国在檀州都集结了大批兵马,但宋朝先手已失。
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朝也是不得已选择在此决战。
本来胜算就渺茫,能够用这种方式结束战争,自然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这些条款在当时已经是宋朝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因为毕竟技不如人,否则也不会失去北方边境。
因此,通过澶渊之盟,宋朝实际上算是采取了一种聪明的策略,通过支付岁币来换取和平,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虽然屈辱,却暂时可以保全,避免亡国的风险。
而这次大同和议的内容,除了措辞上没有使用“岁币”,而是用明朝惯用的“抚赏”,看上去似乎更有欺骗性,但实际上那些银子和当年宋朝输辽的岁币差别也不大了。
而檀渊之盟也成为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此后宋朝国力日渐衰弱,而北方辽国则因为战争赔偿的输入而越发强盛。
这次的大同和议,实际上是在双方势均力敌,甚至大明国力占优的情况下签订的,就合约条款来说,根本就没有体现出双方实力的差距。
魏广德当然知道,就合约里那点抚赏银,对比之前的军事支出来说肯定是少了许多,那些支持和议的官员们,或许在心里也是抱着少输当赢的心理看待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