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44节
那是写在奏本里,自然无所谓,可要是在这个地方说出口.
是的,他们这些言官攻击殷士谵走太监的门路,才成功跻身内阁,成为内阁大学士。
而走太监关系成为内阁大学士的人,其实是不配坐在这个位置上的。
要是他在这个地方把他的观点再说一遍,看似是科道风骨,可别忘了,他背后的高拱是怎么复出的。
换句话说,对付殷士谵的观点,是不能套用在这里,至少是不能有高拱在场的情况下说出来。
有些东西,大家只是嘴上不说,但不代表不明白。
在冷场的时候,高拱恶狠狠看了眼殷士谵,只得开口说道:“正甫,你看你说的什么话。
科道风闻奏事乃是太祖定下的规矩,目的是为了整肃朝廷纲纪。
他们弹劾你的那些条款,若是没有,你自然坦坦荡荡,不须理会就是了。
你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说起这些话,当着同僚的面,实在是不成体统。”
殷士谵其实心中就是不忿,他确实走了太监的关系,让他们在隆庆皇帝面前美言,可你高拱何尝不是如此得以复出。
你自己脸都不要了,敢用这样的理由弹劾他,现在还说自己不成体统,当即就是大怒。
殷士谵是山东大汉,性格本就很直,看到韩楫本就生出怨气,又有始作俑者高拱在场奚落,顿时就压制不住自己满腔的怒火。
“轰”。
猛然间,殷士谵从座位上站起来,速度之快把沉重的椅子都一阵晃动后移。
此时,殷士谵左手伸出指向高拱怒声道:“你个高拱,先是逐走陈公,复逐李公,今又为四维逐我,你又能常坐此座到几时?”
直呼名字,在古人看来是相当不客气的行为。
说实话,这时候的殷士谵是有些不成体统的。
就在堂下言官瞠目结舌,看着朝堂上两位内阁大学士要开始争吵的时候,人高马大的殷士谵已经疾步从韩楫身前走过,向着高拱走去。
一边一开始没说话的张居正发觉有些不对,急忙起身快步过来,想要拦下殷士谵,不过却终是完了一步,殷士谵已经冲到高拱面前。
殷士谵可比高拱年轻多了,还不到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左手伸出转向高拱。
高拱见势不妙急忙往边上躲,虽然人没被殷士谵抓住,可是帽檐却没躲过去,一把被殷士谵抓落在地。
这还没完,躲过了抓人的手,殷士谵的右手已经挥起拳头向着高拱面门砸来。
在六科众人的眼中,殷士谵开始对高拱动手,登时震惊了所有人。
高拱看到殷士谵挥拳,下意识抬手挡住,一拳头结结实实砸到他臂膀上,差点被砸倒当场。
而在他身后的张居正见势不妙急忙伸手拦腰抱住殷士谵,口里呼喊道:“快点过来帮忙拦人。”
张居正虽是军户,可没有殷士谵身体强健,担心自己拦不住,这才叫人帮忙。
众人这才围上来把高拱和殷士谵分开,这次的会揖自然也没法进行了。
第805章余波
内阁发生辅臣殴打首辅的大事,会揖自然是进行不下去了。
张居正死命抱住殷士谵,不让他往高拱那边冲,很是勉强。
而这会儿的高拱乌纱被抓掉,又挨了殷士谵一拳,整齐的官服这时候也松垮下来,看上去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拳怕少壮,这话是一点不假。
高拱平日里可以颐指气使耍官威,可真要遇到横的,就他六十岁的老迈身躯还真有些扛不住。
还好,在张居正的呼喊声中,六科的给事中们这会儿也醒悟过来,终于冲上来把两人隔开。
一些人护着高拱就出了大堂,往首辅值房去,而另一伙人则围着殷士谵请他消消气,现场一片忙乱。
此时,只有被殷士谵教训的给事中韩楫如丧考妣般,呆愣愣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件事儿实际上是殷士谵和高拱之间的恩怨,可事儿毕竟是从他这里起的,可以想象,事后不管皇帝怎么处置当事人,自己都会被皇帝记恨上,自己的仕途怕是完蛋了。
内阁发生的事儿,此时已经有小內侍急匆匆的往乾清宫报信去了。
多少年没有发生过了,在皇城里发生这么恶劣的事儿。
不管皇帝怎么处置,做为在内阁服侍的太监內侍,第一时间把消息传递上去肯定不会有错,传晚了才是可能犯错,挨板子的。
司礼监,孟冲坐在书案后面,正在给昨日皇爷批红的奏疏盖章用印,听到外面气喘吁吁跑进来的小內侍禀报内阁里,殷阁老殴打高首辅,心里先是一喜,待问明白没打成,被张居正和一帮科道拦下来后,兀自有些失望。
“嘿,怎么就被打死他。”
当然,这话只是在孟冲心里想想,可是万万不会宣之于口的。
“得嘞,你别走,跟着杂家去乾清宫禀报皇爷。”
宫里有宫里的规矩,小內侍虽然一开始急吼吼往乾清宫跑,可半路上就醒悟过来,自己得先去司礼监禀报大太监才行。
不然,消息报告皇帝,或许好处得不到,还把宫里真正的话事人给得罪了。
等隆庆皇帝在乾清宫得到消息,除了目瞪口呆外,就没法做其他事儿了。
这会儿内阁两位阁老,高首辅和殷阁老都已经气鼓鼓离开内阁,回家等候皇帝的处置。
内阁现在只剩下张居正一人处理内阁事务,这是要把皇帝架起来呀。
高拱自然是希望隆庆皇帝严惩殷士谵,最后直接把人罢官去职,撵出京城。
殷士谵则是冷静下来,知道自己事儿闹大了,所以干脆回家等候处罚。
不过,在走出内阁那一刻,他已经有告老还乡的打算。
他知道,今日发生在内阁里的事儿,他不占理。
别说其他的,虽然高拱驱逐了陈以勤、李春芳,可都是暗中使绊子,大家知道归知道,可根本就找不出证据。
倒是他,直接在文渊阁里挥拳头,被六科的人给看到了,这就先把理输掉了。
知道这事儿不好擅了,可殷士谵还是觉得心情舒畅了不少,至少把淤积胸里的郁气发泄出来,很爽。
而留在内阁里的次辅张居正其实才是这次斗殴事件最大的倒霉蛋,绝对不是受益人。
眼下,内阁里的政务都压到他一个人身上,事儿还是要处理的。
可之后呢?
高拱没几天就会回来,自己没法上位成首辅,依旧被高拱钳制。
而殷士谵呢?
因为今天的事儿,怕是以后就很难立足朝堂。
没了殷士谵这个分担火力的阁臣,以后可就是他直面高拱,这可不是好事儿。
而且,内阁只剩两人,隆庆皇帝那里早晚还会补人,张居正可不认为自己比高拱面子大,举荐的阁臣能够比高拱占优。
而且,虽然他对杨博说他会举荐他入阁,可实际上张居正并不情愿。
想想师傅徐阶,就一直对杨博很是忌惮,关系不管多好,始终都没有把他拉进内阁。
张居正可以画饼,但要说真的去做,他也有担心,可别引狼入室。
想的多了,张居正这会儿也没心思办公,一个人坐在值房里发起呆来。
随着六科给事中们散去,内阁里的事儿就像长了小翅膀,飞快传遍了京城的衙门。
礼部尚书潘晟听到这个消息,是瞠目结舌,实在没法想象,内阁竟会发生这样的事儿。
都察院和六科是有监察、弹劾及建议之权,可这次的事儿礼部也是有责任的,那就是整肃朝廷纲纪。
显然,殷士谵无礼,该罚。
可潘晟打心底就不想掺和此事,对高拱的跋扈,他也是看在眼里,敢怒不敢言。
刑部大堂,刘自强听到老乡高拱被打的消息,表情和潘晟也是差不多。
不过打人的是殷士谵,他当然知道这事儿也不归他刑部管,一切看皇帝的旨意。
虽然三法司以刑部为主,可这事儿大概率隆庆皇帝是要压下来的,应该不会把两位阁老送上大堂审问对峙。
丢不起那人。
而朱衡听到消息的时候,只是满脸苦笑,自己给江西写信算是白费了,没想到殷士谵的脾气这么大,在内阁里都敢挥拳头。
而朝中的官员,反对、看不惯高拱做派的都在暗自叫好,只可惜被人拦下,没有把高拱打个半身不遂,实在可惜。
但不管怎么说,经此一事,高拱的脸是丢尽了。
而支持高拱的官员则是义愤填膺,已经开始准备上书弹劾殷士谵目无法纪,公然在内阁行凶。
可不管这些人如何在衙门里叫嚣,可都没有都察院那边热闹。
是的,支持高拱和中立的御史们,这会儿都是一门心思准备炮制出一份奏疏,要弹劾殷士谵。
对此,都察院掌院葛守礼却是愁眉不展坐在自己屋里,也没有出去压制手下的御史们。
这件事,他实在没有出手的理由。
别的衙门的长官可以说等皇帝圣裁,可都察院不行,虽然他这段时间也对高拱的独断专行很有意见,每次都是打着内阁阁议的名义向六部递条子。
可他更清楚,很多其实内阁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就好比这次大同和议,内阁里只是高拱和张居正支持,殷士谵是坚决反对的,朝中也有许多人不满,他也是其中之一。
但是高拱说动了隆庆皇帝,强推此事,还牵强附会了上次的廷议结果,意思是朝廷都支持的事儿,就不要再纠结了。
“不掺和。”
此事葛守礼还是打定主意,手下要怎么办是他们的事儿,自己反正不出头就是了。
而此时乾清宫里的隆庆皇帝也正在为这件事儿为难,自己刚刚以为把两人安抚好,没想到转天就当着官员的面拳脚相加。
要说隆庆皇帝不恼殷士谵的行为是不可能的,而且他本身立场也更偏向老师高拱一边。
不过他也知道,不能轻易处置朝廷大员,特别是内阁阁臣。
高拱有些小动作他是知道的,所以能理解殷士谵的怨气,但这不是理由。
这件事儿,在朝廷里影响太坏了。
但是说到该怎么处理此事,隆庆皇帝其实也很为难。
虽然殷士谵不对,可他不想因此就处置他,因为内阁现在的三角关系正是他想要营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