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872节

  进屋和高仪寒暄后,高拱就开口询问起高仪的意见。

  “是孟冲举荐给皇上的那个妖道?”

  高仪听了高拱的话后,眉头就是一皱,不由得问道:“首辅是何意?”

  “其实.”

  高拱看着高仪,叹口气才继续说道:“当初朝会晕倒后,我就曾和陛下说过要处置他们,但是陛下只说和他们无关,若是他不服用那些药物,也不会如此。

  说到底,其实都是他自己太贪.哎。”

  说到这里,高拱又是一声长叹。

  “陛下宅心仁厚,可惜那首辅的意思是”

  高仪听了高拱的话,已经大致猜到他的想法。

  “陛下在世时就不曾要惩处,何以一去我们就要违背陛下心意。”

  高拱开口说道。

  高仪听了,也是微微点头。

  虽然他也不喜欢那些方士,知道他们都是装神弄鬼之辈,但是皇帝自己要信,徒呼奈何?

  何况,最后陛下也醒悟过来,但是都不曾要加罪,若是因此惩治,实在是有违陛下初心。

  此事其实倒未必有什么欺君,不过是隆庆皇帝有这方面需要,而这些方士有这样的药物。

  一个要,一个给,各取所需。

  只不过隆庆皇帝服药太过厉害,直接把身体亏空到补不回来的程度,也怨不得谁,都是命。

  高仪随即点点头,“首辅之意我明白,也赞同,陛下刚刚大行,我们也不能违了他的意思才是。”

  提到隆庆皇帝,高拱不由得悲伤起来,道:“皇上英年早逝,把社稷风雨,留给了你我两个顾命大臣。”

  说到此不知想到什么,又叹口气说:“天道六十年一个轮回,此言不虚也。”

  “首辅为何有此感慨?”

  高仪开口问道。

  “六十年前正是正德初年,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刘瑾,深得武宗皇帝的信任,而那时的内阁也是三位大臣,一个是河南人刘晦庵,一个是浙江人谢木齐,一个是楚人李西涯。”

  高拱开口说道。

  高仪听到高拱这么说,那里还不明白高拱话里的意思。

  当年事儿,确实很难说清楚。

  刘健、谢迁、李东阳是弘治朝三位阁臣,“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三人在那是配合甚好,但是到了正德朝,刘健、谢迁先后离朝,只剩下李东阳依旧留在内阁成为首辅,外间对此流言颇多。

  其中有一条就是说李东阳勾接刘瑾,挤走刘健和谢迁,自己独霸内阁。

  现在高拱在他面前说这话,高仪自然不会认为高拱只是随便说说,自然是意有所指。

  高仪虽然刚到京城,可毕竟做过尚书的人,门下怎会没有人。

  所以这些天,张居正和冯保走得近的消息也有所耳闻。

  很自然,他也就明白高拱说这话的原由了。

  都是人精,起个头就知道什么意思。

  “哎,山雨欲来风满楼,首辅大人要早作打算啊。”

  高仪开口说道。

  不管他站那边,最起码现在面前站的是高拱,他就得围着高拱说话。

  “首辅这个位置,内外掣肘,难免大权旁落,难济国家大事,做这种官实在没什么意思,我是真想上奏乞归。”

  高拱叹气道:“可惜先皇刚刚龙驭宾天,幼主尚未登基,此时致仕则有负于先皇之托,我.”

  “先皇让冯保辅佐太子,确实不妥,祖制也有宦官不得干政这条。”

  高仪附和道。

  “我欲陈疏,司礼监除民本外,其余一应章奏,俱发内阁看详。”

  高拱终于说出了他过来找高仪的目的,现在内阁就三个人,要推动自己奏疏以内阁名义递给宫中,就不再是他压着张居正签字,还得经过高仪的同意。

  否则若不能说服高仪,届时两人都反对,他也难以强行推动。

  明白高拱想抢先手,限制司礼监权限,高仪只是稍做思考就答应下来。

  说到底,此事对内阁有利。

第828章《陈五事疏》

  得到了高仪的支持,高拱也是心中大定。

  此时如果上阁议,他可以说稳操胜算,并不担心张居正出来搅局。

  同时,他对高仪的观感有提升了不少。

  以前觉得这个人还算正直可用,现在感觉他也是个识大体顾大局,还识时务的人。

  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是否支持他,是高拱看待一个官员好坏的依据。

  高仪选择在此时站在他一边,他就很满意。

  隆庆皇帝死了,太子朱翊钧要继承大宝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但是中间还需要一些程序,那就是劝进。

  不过臣下们上《劝进表》,高拱已经让张居正联络六部,全权负责此事。

  短期内,朝堂除非发生特别大的事儿,其他事儿都要为隆庆皇帝丧宜让道。

  回到自己值房,高拱又梳理了一遍自己和冯保的关系,发现貌似还真的没有什么缓和的余地。

  虽然以前他和孟冲不对付,可孟冲年纪比他还大,在皇帝身边伺候的活儿,可不是这样风烛残年的老太监能胜任的。

  不管是反应还是什么,其实未必能套小皇帝的喜欢。

  是的,朱翊钧虽然还未正式登基,但是他已经是大明朝未来的皇帝,这个地位没人能动的了。

  隆庆皇帝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当时在场的不止有他在,还有陈皇后、张居正和高仪,以及他最不待见的太监冯保。

  其实他和张居正的关系,说起来也是很复杂的,相互欣赏,大家政见也类似,但就是没办法走到一块,有各自身后的一帮人推着,大家都在争夺大明朝堂的话语权。

  若不是利用徐阶案拿捏住张居正,还不知道要如何应付他。

  再想到昨日见到的小皇帝那张稚气未脱的脸,高拱心里不觉又是一叹。

  他不敢有看不起皇帝的心理,即便是个小孩子,但是他更知道对这样皇帝的教育有多重要。

  适才在高仪那里说到的弘治朝事可不是他编造出来的,那时候的正德皇帝虽然年轻,可也已经年满十六岁。

  可就是这么大的一个大孩子,依旧让人不省心。

  皇帝,是可以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吗?

  或许是心里记挂着冯保,此时在高拱心里,已经把冯保和正德朝的刘瑾画上了等号。

  那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由于他深得正德皇帝信任,独擅“批朱”大权,甚至把章奏带回私宅,和妹婿孙聪、食客张文冕共同批答,一时间内阁竟成了摆设。

  由此,刘瑾成了事实上的皇帝。

  天下官员与他的关系是顺昌逆亡,卖身投靠者飞黄腾达,谁敢对他言一个“不”字儿,轻则贬斥到瘴疫之地,重则杖刑弃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高拱意识到冯保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刘瑾,与其听任发展,坐以待毙,不如趁他立足未稳,奋力反击。这样或可为社稷苍生除掉一大隐患。

  思来想去,高拱决定给宫里还未登基的小皇帝写一份奏疏,提出限制司礼监权利,亦如先前他对高仪所说。

  只能是内阁压过司礼监,而绝对不能重蹈正德朝旧事,他希望能重现天顺年间的样子,内阁三杨主政的局面。

  要知道,明初那会儿,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是没司礼监什么事儿的。

  站在书案前,高拱伸手提笔,在案上早已铺好的宣纸上开始书写起来。

  “大学士高拱等谨题:为特陈紧切事宜,以仰裨新政事。兹者恭遇皇上初登宝位,实总览万之初,所有紧切事宜,臣等谨开件上进,伏愿圣览,特赐施行。臣等不胜仰望之至,谨具题以闻:”

  这是要用内阁阁议的形式上报皇帝,所以高拱用上“等”字,奏疏最后还要有内阁三人署名。

  想到昨日在文华殿上发生的一幕,在群臣第一次劝进时,小皇帝居然不知如何应答,而选择侧身问身边的太监冯保的画面,一时间高拱心里就有了接下来要说的话。

  提笔继续写道:“一祖宗旧规,御门听政,凡各衙门奏事,俱是玉音亲答,以见政令出自主上。臣下不敢预也.”

  高拱此时文思泉涌,笔走龙蛇,一条条他认为要遵循的祖制出现在他脑海里,而这些祖制,无一不是明初限制宦官专权的制度。

  不过,很快高拱又想到皇帝那里还有的一项特权,那就是“留中”。

  其实这事,以前隆庆皇帝还在时,有时候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就会选择留中,不做回答。

  还有中旨,不经内阁和六科,若是不对幼帝发布中旨做一些限制,怕是会把中旨变成冯保的一言堂,他想发什么就发什么。

  于是又继续写道:“三事必议处停当,乃可以有济,而服天下之心。若不经议处,必有差错.”

  不知不觉一个时辰就过去了,高拱也终于收笔,看着自己写的近千字的奏疏,高拱还是颇为满意。

  又反复看了两遍,再思考半晌,确认没有遗漏,自己所想皆在言中。

  此奏疏,高拱主要提到五件事儿,所以到最后,他在奏疏淡黄的绢丝封面上,恭恭敬敬题上了《陈五事疏》五个字。

  奏疏虽已经写好,可今日为时已晚,高拱不打算今天就召张居正、高仪商议此事,而是打算留到明日上午再议。

  阁议之后,立即送入宫中批复。

  “老爷。”

  这时候,门外书吏进门,在门口恭谨道。

  “有事儿?”

  高拱看着他问道。

  那书吏犹豫片刻还是上前几步,在他耳边小声说道:“刚才陈公公送来条消息,宫里陈皇后和李贵妃在一起,说起宫中头面首饰,自前年制备一套后,这两年都没有再做新的。”

  能留在身边的书吏,自然是高拱信任之人,听到他的话就明白陈洪的意思了。

  宫里的头面首饰,其实是隆庆三年的时候皇帝就有意要给后宫嫔妃打造一批新的,但是遭到了时任户部尚书马森的拒绝。

首节 上一节 87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