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878节
“那些言官的弹劾,也就那么回事儿,其实不必心里担忧。
这话伱原封不动告诉你家主人,高拱的坑挖的越深,就越是容易把自己陷进去。
其实,我离京的时候,已经把招支给他了,让他自己好好想想。
高拱想一石二鸟,何尝又不是把自己陷入险地。”
张居正淡然开口说道,“现在,你家主人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讨好两位宫里贵人身上,不能让她们为了一点虚名而面和心不合。
要斗垮高拱,宫里的态度一定要一致,这样才能不给他丝毫翻盘的机会。”
说到这里,张居正就闭嘴,不再言语,还微微闭上眼睛。
徐爵本来还在用心记着张居正的话,没想到云山雾罩一番,他是听明白了,但好像又没明白,就想继续追问,把事儿搞清楚,回去也好复命。
可是抬头看着张居正,此时虽然正襟危坐,却双眼微眯似假寐般,他就知道张阁老这是不想继续深入谈下去了。
徐爵知道这是一个态度,张居正不想继续深聊,他不想在这里面陷得太深,毕竟自家主人虽然和他有联系,但是并没有结盟,还算不得盟友。
说这么多,支个招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回去还是原话告知冯保,或许他明白张居正话里的意思。
从张居正这里告辞出来,徐爵一刻也不敢耽搁,直接打马回城,通知冯保。
近些天的局势危急,徐爵也知道若是找不到应对的法子,自家主人倒霉,他也好不到哪里去。
他投靠冯保以后,在朱希孝的锦衣卫里,其实已经没他什么位置了。
一旦东厂厂公换人,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这个冯保的旧人怕是就会被清理出东厂,回锦衣卫怕也只能坐冷板凳。
徐爵可不是甘心如此的人,所以对冯保的事儿是格外上心。
进城的时间刚好,头天出城,第二天回来也是白天,连夜赶路的效果就是这样,很顺利就进了京城。
若是在昭陵耽搁一晚上再出发,怕是到京城的时候,四门都已经关闭了,再难进出。
即便他是锦衣卫的人,没有金牌也是很难进城的,何况开始他也没布置人手接应他入城。
实在是这次出来太过匆忙,根本就没有多做布置就出了城。
进了京城,那一切就好说了,当然是去求见冯保。
虽然肩上担子不轻,可这次冯保却没有在他求见后第一时间就召见他,听说这会儿冯保正陪着小皇帝,所以他只能等着。
这一等就是差不多一个时辰,天色已经渐暗,要是再见不到人,徐爵也只能先出宫去等着,继续留在宫里也不妥当。
就在徐爵渐渐感到不耐的时候,冯保终于从宫里出来了。
见到徐爵没有答话,而是带着他回到自己房里。
“说说吧,张叔大都说了什么。”
冯保这两天心情不好,可是见到宫里贵人却要改变自己的心情,装作很好的样子曲意逢迎,也是难受死了。
得到通报,知道徐爵回来了,虽然他很想第一时间出来见他,问清楚张居正有没有给他支招,但还是耐着性子先把小皇帝服侍好,这才抽空出来。
“公公,张阁老说”
亏得徐爵记忆力不错,虽然张居正的话很多他都不甚明白,但还是把他和张居正的对话原原本本都复述了一遍。
冯保这会儿也有了耐心,在知道张居正却是对徐爵说了许多后,就耐下性子认真倾听。
这可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了,四九城虽大,却找不到帮他他冯保参详的人,也是有些悲哀。
这件事儿了以后,还得收拢些读书人,平时舞文弄墨,遇事也能帮他出出主意,想想对策才好。
“李贵妃最想要的.高拱在给我挖坑,也是在给他自己挖坑.已经给自己支了招”
仔细听完徐爵的话,冯保嘴里喃喃低语。
这都是冯保从张居正话里提炼的关键词,说到给自己支招,冯保率先想到前两天收到的那张条子,上面写的什么来着。
对了,“十岁孩童,如何治天下”。
好像是高拱在内阁说的,可这话除了治他个大不敬之罪还能如何,这还是往大了说,正常就是斥责两句,人道个歉,认个错就完了。
高拱给我挖坑,也给自己挖坑,那就是说弹劾的奏疏里,也有高拱致命把柄。
不过张居正提醒他,想办法为李贵妃谋求她最想要的东西,这个冯保倒是明白,不就是太后尊号嘛。
两宫太后
皇太后,是皇帝为母亲上的尊号,太后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皇太后”,或称“太后”,一般是指皇帝的母亲,但不一定是生母。
按制,皇帝以庶子继位的,则以生母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则并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但是生母身份过于低微的,不能称太后,最多只能被尊为皇太妃,但以后却可以扶正为皇太后。
而皇帝以旁支入继的,以继母为皇太后,且须认继母为嫡母,而生母依然维持原来的地位,并不会因此而封为太后。
这其实就是嘉靖朝的大礼议之争的发端,不过最后嘉靖皇帝赢了,但实际上确实不和这个时代的礼法。
因为嘉靖皇帝不承认他登上皇位是入继,而是承嗣。
继位皇帝与先帝同辈、甚至是先帝的长辈的,则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亲依然不会封为太后。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两宫太后并存的局面,要追溯到汉哀帝时期。
汉成帝驾崩,他没有儿子,只能过继了他的侄子刘欣为皇帝,也就是汉哀帝。
汉哀帝作为皇帝其实是不合格的,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是过继给伯父汉成帝刘骜的,所以汉成帝还在世的皇后赵飞燕就是名义上汉哀帝的母亲,也就是他的嫡母,可是这个时候,汉哀帝的生母定陶王正妃丁氏依然在世。
在与群臣长时间扯皮后,汉哀帝成了这场名分之争的胜利者,群臣尊奉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王昭君的妹妹)为太皇太后,皇后赵飞燕为太后;汉哀帝的亲祖母傅氏为帝太太后,生母丁氏为帝太后。
之后就是到唐宣宗前后几位的时期,那时候的太后才叫凌乱,甚至出现三位太后的事儿,因为皇帝更迭太快,皇帝传承多是在兄弟之间传袭,前任给自己生母上太后尊号,后任自然没法取消,于是太后一下子就多起来。
而最近的,自然是明景帝时期,土木之变让继位的明景帝尊英宗的生母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自己的母亲吴氏的皇太后。
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历史上的两宫太后往往都是因为皇帝驾崩或者让位造成的,而这次小皇帝朱翊钧登基,出现的问题可是略有不同。
后世人知道清朝慈禧,也知道所谓的东西二宫,其实追根溯源,源头就来自当下。
要知道,按制,陈皇后是当然的万历朝皇太后,没人能动的了,可是朱翊钧生母李贵妃则应该是李太妃而不能上太后尊号。
冯保却是知道,虽然陈皇后和李贵妃没有公开商议过这事儿人,但李贵妃也是想做太后的人。
毕竟自己儿子上位成了皇帝,她想做太后是理所当然的。
只要陈皇后病死,她就可以做太后。
可是现在陈皇后好好的,而且两人关系又好,李贵妃确实有些手足无措。
给陈皇后和李贵妃请太后尊号?
冯保明白,这是张居正给他支招,讨好李贵妃的法子,肯定比高拱给人送二十万两银子要好使许多。
不过要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冯保在心里也暗中做了决定,那就是这事儿不管最后成不成,这奏疏他得上,建议得由他来提。
张居正的提议,其实非常大胆,很不合常理,这也是高拱根本没有往这方面去想的缘故。
历史上可没有参考的事例。
第833章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等徐爵离开以后,冯保就一个人坐在书案后面冥思苦想,打算写一份奏疏出来。
太监的奏疏,自然不用过通政使司,只需要在文书房登记一下即可拿到小皇帝面前。
到了小皇帝那里,也就相当于到了两位贵人面前。
张居正说的对,陈皇后虽然为人正直,有主意,但性子偏软,和隆庆皇帝其实是一类人,只是比他多了意思倔强。
给李贵妃请太后之名,上尊号,对陈皇后虽然有影响,但影响有限,她皇帝嫡母的身份,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陈皇后对朱翊钧的溺爱甚至超过了李贵妃。
做为生母,李贵妃有时候还要教训小皇帝一顿,可是陈皇后却从来不会,只是关心和照顾他。
但生母和嫡母,总归还是有区别的。
如果陈皇后反对这份奏疏,那必然会在小皇帝心里扎下一根刺,想来她也不会因小失大才是。
冯保自己亲自磨墨,思考半天还是提笔,开始书写奏疏。
他已经没有退路,那就只能赌一把。
而此时的李贵妃,需要处理且迫在眉睫的事情有两件,也是让她颇为烦心,这一是争取自己的皇太后位,二就是保住儿子朱翊钧的皇帝位。
这两点,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
争取自己皇太后位的基础,是保住朱翊钧的皇位。
朱翊钧是朱载坖的第三子,在他前面的长子、次子都早夭,朱翊钧按序当立,与礼法上没有任何问题。
但毕竟朱翊钧只有十岁,还是个孩子,所谓主少国疑,只要稍微有一点疏忽,母子俩很有可能就会被权臣架空,好一点的下场是沦为傀儡,无法掌握朝政,坏一点就可能会被废掉,甚至惹来杀身之祸。
所以看到高拱对冯保出招时,李贵妃感觉到了暗藏的丝丝恶意。
冯保给她的印象还不错,对朱翊钧的照顾非常上心,所以当初从陈皇后那里知道隆庆皇帝临终前让冯保成为顾命大臣,她就没多想。
他理解隆庆皇帝的苦心。
只是,隆庆皇帝临终前没有考虑她的位置,让她对先帝多少还是有点埋怨。
基于这些考虑,李贵妃也迫不及待想要寻找盟友,内廷和外朝的政治盟友。
在内廷,她和冯保关系还算不错,冯保见到她都显得很谦卑恭顺,是个理想的目标,且还是隆庆皇帝任命的顾命大臣。
而在外朝内阁里,李贵妃能做出的选择就不多了。
高拱虽然向她示好,可审时度势之下,她却是不敢接招。
排除高拱以后,剩下张居正和高仪,高仪自然是被排除在外的,显然这老头已经和高拱之间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余下的,也就是张居正,还有个没到京城的魏广德。
两个人,貌似都是可以拉拢的目标。
李彩凤把目标放在三个人身上,而丝毫没有考虑隆庆皇帝定下来拥有总裁之权的陈皇后。
这也是因为陈皇后这个人太正直,也淡泊名利,对权力没什么欲望。
她不会主动插手朝政,只会恪守本分,在外朝有不决事找到她的时候才会出面总裁,而绝对不会抢着插手。
但是李贵妃不行,她要帮儿子牢牢控制住权力,不容大权旁落。
李贵妃真的是一个果断的人,按照历史轨迹,她为儿子朱翊钧赶走高拱,其后又默认儿子对张居正抄家,其实都只是希望儿子彻底掌握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