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926节

  既能得钱,又能结下不少人缘,还能为以后升官打点攒下厚实家底。

  这样的肥差落到胡自皋手里,自然很快就暴富起来,之后更是升迁到盐运司判官,这又是一个肥得流油的差事。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胡自皋官运亨通大扯顺风旗时,却没想到母亲病逝,被迫卸职回老家丁忧三年。

  好不容易挨过三年,当他准备回京复职时,家乡的县太爷给他奏了一本上来,说他守制时违反律令,不守孝道。

  原来在家期间,他自恃京官出身,根本不把县太爷放在眼里,还当着族人的面,数落县太爷的不是,这次被对方抓住机会,参了一本。

  在这个以孝治天下的明朝,胡自皋得到了相应的惩罚。

  虽然他最后通过大价钱找人解决了这件事,但是官位却变成了南京的工部主事,从一个肥差变成了老鼠来了都要留下东西的清水衙门,这让他一下坐不住了,更何况还是在南京城做官。

  来这里当官的,大多都是没什么前途混日子的,可胡自皋不是这样的人,他还想东山再起,因为他有钱。

  知道冯保跟前的红人徐爵来江南采办礼物的消息,胡自皋自然就上了心,这是个值得投资砸钱的机会。

  冯保是什么人,当今天子的大伴,两宫太后面前的红人,又和当朝首辅、次辅是老相识,都出自裕袛旧人。

  这大腿粗吗?

  绝对粗。

  知道胡自皋做过户部府仓大使,又干过两年盐运司判官,徐爵当即大喜。

  “让他进来吧。”

  徐爵盘算了一阵,打算见见这人,这可是在盐运衙门里干的过,他对其中的利益也是眼馋的很,貌似,值得让冯公公出手一次。

第872章佛珠

  南京,一处装饰奢华的豪宅里,徐爵手里捏着一份礼单,脸上满是欢喜的表情。

  这时,一个番子进来,躬身在徐爵面前,等待命令。

  “你安排下,晚上鹤鸣楼,姓胡的既然这么热情,倒是值得交流交流。”

  徐爵吩咐一声,安排下自己晚上的行程。

  “是,大人,下午孙公公那里.”

  那番子答应后,又小心的提醒徐爵道。

  他口中的孙公公,自然就是现在南京城里的守备太监孙大勇,以前是御用监掌印,老了就求到南京城养老。

  永乐十八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明代统治者视南京为祖宗根本之地,留下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机构,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南京守备官员。

  这其中包括由内臣担任内守备,勋臣担任的外守备,文臣担任的参赞机务,共同负责南京的安全。

  不过这个内守备和后来出现的南京守备太监,或者说镇守太监职权上却是不同的。

  此时内守备职责还是护卫留都,“为天子三千里外亲臣”,同时管辖南京皇城及二十四衙门和明孝陵,同时还承担向北京天子进贡南京特产。

  南京守备太监真正出现,应该是在明仁宗时期。

  明仁宗曾想迁都回南京,所以临时任命太监王贵通率军南下镇守南京,准备回銮之事。

  明仁宗给王贵通的权限极大,到南京后,对宫内之事,南京太监需和王贵通商议;对宫外之事,南京官僚也需要和王贵通商议,任何决议只有在王贵通点头才能实行。

  到了宣宗时期,宣宗又将内守备的名号赐给郑和,让郑和与守备南京的武将同掌兵权,这是南京内守备掌兵权的开始。

  南京守备太监、南京守备内官,起初有正、副太监各一员,后来人数稍增,员数不定,特别是到了正德、嘉靖年间,守备太监已经多至四员,相互之间权责也进行划分,也算是相互制衡的一个手段。

  毕竟,如果守备太监仅有正、副二人,很容易成为南京城里的土皇帝,特别是正职,倾轧之下,副职太监很可能被架空,让整个南京城沦为守备太监的一言堂。

  要知道,这个是的守备太监权势之大,甚至凌驾于南京城守备。

  而南北两京相距数千里,北京城未必能及时知道南京城的情况,就有失控的风险。

  正德皇帝也是看出这点,直接安排几个镇守太监,也不论正副,反正相互牵制就是了。

  再说,宫里年老需要养老的太监也多,打发到南京也算是对他们的体恤。

  “无事,下午见了孙公公,和他一起去赴宴就是了。”

  徐爵不以为然的说道。

  这次南下,筹备贺礼自然是第一要务,有孙大勇这个老人帮忙,应该能采购到李太后心仪的礼物。

  这样,也能巩固冯公公在太后那里的地位。

  至于孙大勇,当初争取到南京守备太监这个差事儿,还是冯公公帮忙,所以也乐意延续善缘。

  毕竟,他已经身在南京城,要想安稳,还得京城皇帝身边有人材行。

  冯保,无疑是现今皇城里最粗的大腿。

  “查到这胡自皋家底了没有?”

  徐爵放下手里的礼单,上面的东西很丰厚,估算大约值五六百两银子。

  如此丰厚的礼物,可是不多见的。

  别看后世电视、电影里动不动就是几千上万两的送人,实际上在大明朝,几百两银子已经是一笔巨款,都够买下几十亩地成为一个小地主了。

  “大人,具体的还在查,不过估计七八万两银子应该是有的。”

  那番子这时候笑嘻嘻凑到徐爵跟前说道:“这胡自皋做了一任仓大使,还干了两年盐运司判官,可都是一等一的肥缺。

  不过当初他犯事被弹劾,应该花了不少银子打点才脱身,否则这身官服还未必穿得上。”

  “这么说,这胡自皋手里,至少能拿出三、五万两银子?”

  徐爵一下子坐直身子,猜测道。

  “五万两未必,三万两肯定是有的。”

  那番子马上答话道。

  “嘿,这帮文官,还真够贪的。”

  徐爵不屑的撇撇嘴,嘀咕一句。

  “大人,要不要兄弟们查查他,直接抄了?”

  那番子又建议道。

  徐爵摆摆手,这人出手大方,不愁从他手里弄不到银子。

  不过,徐爵真正关注的,还是他曾经在盐运衙门的任职经历。

  盐运衙门,这可是肥得流油的衙门。

  这胡自皋给自己送这么厚的礼物,肯定有所图。

  值得砸银子,肯定是想回去,继续在盐运衙门公干。

  如果回去求冯公公给他这个机会,他回到盐运那边,以后不是每年都有大笔银钱进账。

  竭泽而渔的道理,徐爵非常清楚,还是细水长流的好。

  挥挥手,让那番子下去,徐爵起身走到一个架子前,上面已经整体放置着一堆盒子。

  伸手拿出一个盒子,徐爵回到书案前放下,小心打开盒子。

  随着盒盖揭开,一串佛珠出现在盒子里,静静的躺在做底的黄色丝绸上。

  徐爵伸手拿出那串佛珠,仔细端详一阵子,渐渐的,徐爵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来。

  这次南下,徐爵着实收到一批好东西,其中就数手里这串佛珠最是耀眼。

  现在两宫太后,没事儿就是在宫里吃斋念佛,所以佛器是两宫太后都喜欢的宝贝。

  说起来也有意思,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做过小沙弥的缘故,所以在洪武年间就笃信佛教,但是他儿子成祖朱棣却是偏信道家。

  至于后来修仙的嘉靖皇帝,也是修的道家的经。

  看上去,似乎明朝更加宠幸道家,但实际上明朝的宗室并不忌讳这个,爱信道家就是道家,爱信佛教也没人管你。

  当然,到了皇帝这个级别的宗室,宠道家的还是偏多。

  佛器,是法实践佛道的器物。

  其除了在佛教工具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之外,还是修行者内在的精神的体现。

  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佛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念珠,宝瓶,金刚杵等等。

  手串,源于古代的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佛教认为,佛珠是“引接普遍根基,牵课修业之具也”。

  佛珠携持在手,庄严威仪,获福无量。

  经书所载的挂珠、持珠及念珠的颗数大致分为108颗,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为108种烦恼。

  这次徐爵南下收集的宝物中,佛珠和玉瓶就占了不小的数量。

  当然,这些东西最后未必都会被送入宫中,大多还是会落到冯保和他的手里。

  徐爵手里的佛珠是由十六颗通体晶莹的玉珠组成,其上雕刻十六善神也是栩栩如生,倒是和李太后时常念诵的守护般若经相配。

  十六颗佛珠代表着十六种才智,也称为十六心,这些才智分别与人的六根六情相对应。

  徐爵不念经,这会儿拿出佛珠,自然有他的打算。

  毕竟这里是南京,他人生地不熟的,正好有了孙大勇这个守备太监帮忙,相信这串佛珠拿出来转一圈,就能变成白花花的银子。

  好吧,徐爵实际上已经找到了足够的宝贝,已经可以拿回京城向冯公公交差了。

  不过他继续盘桓在南京城,目的不言而喻。

  到了下午,见到孙大勇,徐爵向他行礼后,就坐下喝茶攀谈起来。

  “你想找一家商铺?”

  听到徐爵的询问,孙大勇只是微微一愣,随即就笑道:“好说好说,杂家在内城就开了一家玉器店,名叫灵玉坊,不知你是想”

  “呵呵,我是这么打算的.”

  徐爵嘿嘿笑着附在孙大勇耳边,一阵嘀咕,孙大勇脸上很快就浮现出一副老狐狸般的笑容。

  其实像他们这样的人家开店,为的真不是买卖商品赚的那点钱,不过就是为了洗白一些钱财。

  听到徐爵的话,当即就笑道:“没问题,我马上叫灵玉坊的掌柜过来,你把东西交给他,晚上咱们就去会会这个胡自皋。”

  在徐爵的盘算中,这次任务已经完成,自然还是要多赚些黄白之物,毕竟这才是冯公公最喜欢的东西。

首节 上一节 92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