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未来搞点黑科技很正常吧? 第387节
元光,你有一点没说错,那就是这种会你确实没有参加的必要,包括他们的课题想要邀请你参加,你完全可以拒绝。
看似不需要你付出任何东西,但你的名字加进去,这个署名就是他们需要的,就是最大的资本了。”
陈元光听懂了,“我明白了。”
他转念一想,又自嘲道:“按你的逻辑,我应该算是国内最大的学阀吧,掌握着大几十亿的自然基金,想给谁课题就给谁课题。
普通自然基金的分配好歹需要好几个专家评审,这部分特殊自然基金完全是我一个人说了算。”
林甲点头:“当然是,你要是愿意,你能够在国内学术界培养起所谓的元光系势力,大家都唯你马首是瞻,而且我相信这些人也很愿意这么做。
可问题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阀这么做,为的是自己的利益,华国高校每年科研经费也就两千多亿,光是光甲航天每年投到研发上的费用都能有这个经费的五分之一。
再大的学阀有你掌握的资金多吗?
所以你可以做,但是对你来说,这么做没有半点好处。
很多时候现实世界就是悖论,有能力的人看不上这块蛋糕,想要分到这块蛋糕的人又没有这个实力。”
林甲能够看出陈元光有当学阀的潜质,外界自然也看得出来,对于这种一人掌握大把资金,掌握青年学者命脉的行为,学术界自然有很多人看不惯。
过去青年学者的好坏评判是唯论文论,西方学术期刊则完全把持着华国学术评判体系的上游,现在尽管大环境依旧如此,但陈元光的自然基金给整个大环境增加了一条新的小路。
小路固然不是大道,但未必小路不能替代原本的大道。
而且以燕京对陈元光的支持来看,小路替代大道只要陈元光想,就有很大概率成为现实。
一旦这成为现实,整个自然基金都由陈元光一个人说了算,那得罪了多少人,得罪了多少蛋糕的分配?
因此陈元光的自然基金做的越成功,学术界明里暗里反对这样做的声音就越大。
想要找冠冕堂皇的反对理由还不容易。
前不久光甲航天召开的核弹变轨项目的说明会,陈元光跟大佬讲解了一下,整个小行星建模拆分成了若干课题,通过自然基金分配给了一些青年学者。
后来在大佬的嘱咐下,涉及到这个项目的青年学者都重新签了保密协议,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其本人和近亲都不允许出国。
至于这段时间是多久,阿美利肯什么时候研发出来,这段时间就到什么时候终止。
而这件事被曝光后,还没确定真假,就被一些人文社科领域的所谓教授们在公共舆论上口诛笔伐。
他们攻击的理由都集中在,陈元光的行为相当于用自然基金的钱去为企业的研究经费买单。
像核弹变轨的子课题,应该由光甲航天当成横向课题分配给学者们,这个钱应该是企业付,现在变成了自然基金在给,这不纯纯假公济私吗?
虽说这件事没有在整个公共空间形成舆论风暴,毕竟还是太小众了,但在学术圈却被当成了陈元光金身已破,终于有破绽的证明,很多人都开始站出来发声,觉得这样做不妥。
他们自然不会把话说死去得罪陈元光,但是能够装作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暗戳戳表达出一种陈元光这是在用自然基金的钱为自己的企业服务,这样的行为再继续让他管理自然基金已经不再合适了。
因为现实原因导致他们不得不急。
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只知道念经,大多数只知道抱着西方来的经书不放,西方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理工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要好一些,毕竟理工科需要更加尊重事实。
如果现实世界和经书不符,人文社科类的学者们会认为现实世界有问题,现实世界会自动变得和经书相符,而理工科的学者们可不会这么天真。
西方的经书再能蛊惑人心,终归还是要经过现实世界验证。
因此理工科的专家学者们也要更理性,正是因为这种理性让他们更加清楚陈元光可能对他们现有体系造成的威胁。
过去是因为没有办法,通过论文来判断学术能力,虽说会存在种种问题,但这已经相对公平了。
现在既然陈元光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作为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阿美利肯,都每年拿一千亿美元的经费去给马斯克烧,华国通过自然基金这样的手段,给陈元光类似的待遇,又有什么奇怪?
华国本身一直追求的就不是公平,而是效率,一直效率优先的法则,让燕京方面把所有科研经费交给陈元光奇怪吗?只要能够在所有领域赶上阿美利肯,实现反超,这对燕京方面来说甚至连代价都算不上。
能给你的权力自然能够收回。
只是对他们来说,在陈元光的火眼金睛下,不管你有什么头衔,只要是骗经费的科研项目,就都有被砍掉的风险。
也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下,这帮人才会先让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直接出来炮轰陈元光,然后再自己出来装作好像站在理中客的角度,把观点的火药味去除,但要表达的意思仍然没变:
陈元光作为企业家再去干涉学术界的事情不合适!
“今天出差去参加光甲航天的试车会,准确来讲叫Space。
我们今天要从燕京飞申海,我还是很期待,林总直接下场造车,光神大家都知道,很有可能给这车赋予全新的功能,希望这趟能够开开眼。
到了肯定得签保密协议,估计呢就不能多说,所以干脆在机场这给你们把我的想法给你们录全。
我呢很少录这种长一点的视频,尤其是出差视频,今天是因为很激动,整个人都兴奋,自己马上要看到,从光甲航天宣布造车开始,就一直期待的一款车。
他们从成立之后一直以来宣传的也是要做豪华品牌,要瞄准一百万以上的市场。
你们得清楚,第一款车就瞄准这个价位,这是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认为我们造的就是市场上没有的,绝对的牛逼plus,绝对没人造过的车,而且它一开始还不打算用光甲为名,而是用Space这样一个全新的概念。
你们现在会觉得Space怎么了,Space也是光甲系啊,你们可得知道他们打算造车是两年前,两年前光甲航天还没有现在这江湖地位。
那时候你们可能会觉得好像有多牛逼,实际上那时候在c端市场,它实质的品牌认可度可能还不如华为呢,你们会觉得它做的事情很牛逼,在科研原创程度上要远超华为,但实际上对于它百万定价的目标客户来说,可未必会这么认为。
所以他们当时对外宣传,我们内部讨论的时候,都认为Space有着绝对的自信。
所以我在还没看到车之前,先给大家猜猜看,他们的概念车会有哪些功能。
首先肯定是太空材料,这也是光神一直以来宣传的点,考虑到他们用核弹变轨,太空材料有核辐射风险,所以肯定是用在车身,大概率就是车标了,类似劳斯莱斯的立式车标,也符合它的价格定位。
其次是新能源车本身,无论是智能化、座舱还是操控底盘等等这些,我认为这些光甲航天都绝对没问题,作为工程师文化盛行,在科研能力上甚至要远超华为的组织,他们的组织结构就决定了在这一块上不可能差。
最后就是我最关注的原创功能,我猜测大概率会和人类大脑有关。
一直以来光甲系企业被外界所熟知的是光甲航天,光甲科技上新闻的次数很少,动辄也是因为垄断地位被欧盟处于巨额罚单。
实际上光甲科技也是绝对的头部医疗巨头,横跨医疗器械和原创药领域的巨头,其中在人体冬眠设备上更是绝对垄断的存在。
正是因为这样的垄断地位,所以我认为光甲航天其实收集了大量大脑数据,说不定脑机连接技术已经成熟了,会被应用在汽车上。
直接人脑操控的汽车有些过于激进,但大脑来操控显示屏总有可能吧,操控左右转向灯这种不关乎到安全的功能总有可能吧。
按照我的猜测,他们第一辆车的主打应该就是这个,人类和汽车的深层次结合,走类似之前极越没成功的路子,把汽车当机器人。
本身光甲航天开源HBM技术,已经和这样的概念沾点边了。”
尽管林甲已经有了大致的思路,但给这帮车评人的邀请函已经发出去了,她也确实想听一下他们的意见。
造车对整个光甲航天来说,关乎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太空矿石的去向,所以显得格外重要,在林甲看来,事前的准备做的再多也不为过。
而刚刚在拍视频的就是国内一线车评人,被网友调侃出差视频集集不落,说车视频一期不看的震哥。
第432章 做到我们想不到的事情
这几年,华国新能源市场风起云涌,各路造车新势力逐一倒下,比当年的智能手机大战还要更加惨烈。
无论你背靠哪路巨头,过去有什么样的辉煌历史,都在这一轮竞争中需要从零开始。
其中华国的新能源车企大获全胜,背后第一大赢家自然是华国方面,华国获得了技术创新、税收、就业等各方面的红利。
更重要的是,过去要给国外总部的利润,现在都变成国内的利润,每年光是汽车行业的自给自足,都能省下一大笔外汇。
第二大赢家则是华尔街资本,华尔街资本在2025年和2026年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成为了两家一线华国新能源车企业的控股方,并在低点大手笔买入新能源车企的股份。
这是因为新能源车最大的成本就在锂电池,锂电池背后的锂矿是可以像其他大宗商业一样被操作的。
华尔街先是打压锂矿价格,各路资本纷纷出来放话,大致意思是尽管今年锂矿已经是相对低点了,但明年价格仍然不会暴涨,最多涨个20%。
然后对于华国企业在全球锂矿中的布局,要么通过政府层面施加压力,逼迫你将其出售给西方企业,要么就是在锂矿暴涨的时候让其无法开工,无法正常开采,用类似价格进一步推高锂矿价格。
在锂矿价格处于低位时候大肆扩产,把价格打到没有利润,涨价就要面临车卖不出去,不涨价面对锂矿价格一天比一天高的局面,卖一辆亏一辆。
这些新势力们倒下的速度比预期更快,除了少数头部的还能撑住外,其他所谓一线倒下的姿势都要远比外界想象的更难看。
对华尔街来说,无非是当年华国大豆攻略的又一次重演,以抄底价格轻轻松松就完成了对华国新能源车企的收割。
也正是因为有这轮收割,所以后续象党开放华国新能源车进入阿美利肯市场才会如此顺利,放开是放所有华国新能源车企进来没错,但真正能够大量铺开销售的,那可都是实际控制人已经换成华尔街的华国新能源车企。
就业、税收和技术留在了华国没错,但华尔街也从中吃到了很大一块蛋糕。
过去霓虹车企在阿美利肯卖的飞起,霓虹车企来帮阿美利肯的华尔街资本们赚钱,现在华国车企在阿美利肯卖新能源车,背后赚的盆满钵满的仍然是华尔街资本。
阿美利肯的打算属于顶级阳谋,把华国算的死死的,因为对华国来说,头部他们会保,但中间的那些所谓新势力,是没有保的理由也保不过来。
所以在这一轮的新能源浪潮中,华国和阿美利肯都是赢家,输家是谁?最大输家自然是霓虹,其次是德意志。
华国能靠制造业赚钱,阿美利肯能靠金融业赚钱,霓虹和德意志这两边都不沾,不就只能当蛋糕了么。
当然华尔街也不是万能的,他们能够吃到的也是华国愿意让他们吃的蛋糕,像真正的优质资产,哪怕华尔街能拿到,华国也会逼他们吐出来。
比如像光甲航天当年融资是有华尔街资本像高盛这种入场的,后来也被燕京方面逼着你吐出来。
要是换霓虹或者欧洲,这类资产就不是你逼华尔街吐出来,而是华尔街逼你全部卖给我了。
这就是国际商业法则中赤裸原则的体现,也是为什么阿美利肯看不惯老中,因为他们没办法肆无忌惮地从老中这切蛋糕走,想切还得获得老中的默认。
回到Space,来的车评人有好几十号人,其中不乏冤家。
同行是冤家真没说错,毕竟大家都吃这碗饭,消息平时整个圈子里都共享,大家隐隐之间有点竞争关系。
可能之前你红,他捧着你,后来他比你红然后不搭理你,你自然就嫉恨上。
像震哥和韩璐就属于原本韩璐是他上级,估计当年就看韩璐不爽,后来震哥出来自己干,双方隔三差五开掐,互相阴阳怪气两句。
哪怕是有矛盾的双方,在知道对方会来的情况下,也都来到了现场。
由林甲出马来和他们交流:
“刚刚各位应该都看了保密协议的条款,因为我们的车还是测试车,它和最终上路的形态还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不得不有保密要求。”
下面大家响起的回复都是“能理解”,“这行行规就这样”,“之前没少签保密协议”等等。
总之哪怕有人因此不满,也没谁会把不满摆在明面上。
“大家应该知道,我们想改名,但是内部提出了一种观点,就是如果我们的车不够好,它没有办法满足大家对光甲这个品牌的期待的话,那还不如不改名。”林甲说。
“所以这次请各位一线的车评人来,是希望各位能够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来给我们一些建议。
就是如果这台车是光甲汽车,光甲汽车S1的话,你们觉得是否符合你们对光甲这个品牌的期待。
就当成是上市第一次看到,你会觉得是哇塞太厉害了,不愧是光甲造的车,还是说觉得就这?还以为多厉害呢,结果就这。
各位不用担心自己说的话会得罪谁,我们私下交流,就是为的听真话。”
各位车评人从会议室直接到外面的试车场地,一共三辆黑色的Space S1已经在等着他们了。
然后分别有工作人员坐在副驾驶给去试车的人挨个讲解。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帮车评人看到的和雷君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款车型。
“震哥,您叫我小李就行。”胸前挂着李涛字样的工牌,整个人帅气又阳光,他坐进驾驶位之后第一感想是果然有钱的企业招的这种负责商务接待的员工都有长相要求。
上一篇:全球暴雨:我的船上全是女神
下一篇:末日:每天十连抽,我必定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