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1131节

韩缜有点偷换概念了。不过态度是明确了,他是不赞成君王亲征的,或者说,这是在变相的劝阻官家,不要有亲征之意。

怎么说呢,以现在的战况,大宋是优势方,官家宜静不宜动。只有官家稳坐汴梁,便是大宋将士的心安。

“北辽首战失利,军心不稳,确实需要君王亲征来稳定军心,以便能重整旗鼓,整军再战。这无可厚非。”

薛向是很单纯的讲北辽君王亲征的原因,但是,似乎认为也就那么回事。

“君王亲征,并不是战争胜负的关键,甚至还会因为君王亲征而出现意外,导致大好的局面逆转。所以,君王亲征与否,倒是不必介怀。”

连一直能猜透官家意图的吕惠卿,也是这般论调。

吕惠卿是真的猜错了。赵曦之所以没有开声,并不是不想出征,而是他不想在战事出现君臣相左的情景。

对于臣工而言,官家为太子时,率军出征,几次都为大胜。可官家自从继承大统,再没有萌生过亲征的念头,也不曾出征过。

帝位是一个原因,为避免争论也是一个原因。这一次······

没人继续再说这个话题了。官家不太喜欢争论,有些事说到点到就行,该怎样做,官家自有决断,内阁的争论并不能改变官家的主意。

“子容,朕曾安排的事,工坊城这边进展如何?”

“回官家,已经完成,随时启用。”

见官家已经跟苏颂转移了话题,大家也就暂且把亲征的事丢一边了。

北辽君王亲征······待看看后面的战况再定吧。

士气对于将士们的作用,就是不知兵事的臣工,也一样晓得其重要性。官家不提,又有何用?现在不是真宗朝,大宋也不是处于劣势,不是生死攸关,不至于真学寇老相公,逼迫着官家亲征。

十几年的深宫帝位,终归是将官家的胆略磨平了······

“那就启用吧,着人带到殿前,也有个直接的观感······中正,你去趟讲武堂,请狄青等老帅来······”

内阁的诸位,不知道官家这是何意,也就没有掺和,在等着官家揭晓······

是十几辆马车,类似于战车,外观上跟战车并没有什么区别,让内阁们很疑惑。不明白官家在商讨重事之时,为何要专门着令工坊城送来这十几辆战车。

“官家,启用吗?”

“启用!”

随着苏颂的指挥,看到一个个工匠,像操作战车那般,将这十几辆马车的车厢拆解、连接,慢慢的在勤政殿前形成了一个近似封闭的战车阵。

“子容,敞开了看看吧。”

这是······这不是战车,也不是那规制制定的马车,这纯粹就是一个缩小了的勤政殿······当苏颂指挥着工匠打开后,所有人第一印象便是这个。

确实是一个缩小的勤政殿样式,或者说比勤政殿多了许多功能。这是赵曦依照后世房车的设计基础,与苏颂多次商谈后,才确定的方案。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行动的勤政殿,还是功能齐全,堪称移动的行宫。

“官家······”

“收复燕云,朕与臣工、万民同感,也不想错过这必将荣耀万世的时刻。仅仅是朕亲征,很容易。朕虽中年,锻炼未曾间断,即便是纵马疾驰,对于朕而言,都不是难事。”

“或许在诸位看来,很多年以前,国朝就有了征伐北辽的实力,或者说诸位以为北辽已经不再是早年强横的北辽了。但是,朕心里清楚,即便是衰败了,并未衰落到被大宋随意揉捏的程度。”

“主要是,朕还是不想以大宋军卒的性命来收复燕云,朕还是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做大的胜利。所以,才一直推到现在发起北伐之战。”

“还是年少时,朕曾对狄帅承诺,必将让他亲眼看到燕云收复······一而再再而三的延后,甚至到了狄帅已经是耄耋老人,才发起了北上伐辽的大战。”

“还是在朝廷酝酿北伐之时,朕便令子容设计了这样的战车,不为什么,就为不再能上马征战,不能耐受路途劳顿的老臣,也能亲眼看看大宋收复燕云的荣耀时刻!”

“狄帅,朕兑现曾经的诺言了!”

“官家,老臣···老臣······”

狄青已经说不出话了。曾经的情景他还记得,他跟官家说:希望收复燕云时,能让狄青参与,哪怕是做个军卒也可!

几十年了,官家还记得······

狄青跪下了,老泪纵横。作为一个大宋的武将,谁不想亲眼看看大宋收复燕云?

“其实,不管北辽皇帝是否亲征,这一战,朕都是要亲征的。如今,自然也不能让辽皇一人专美于前。”

第936章 推进

将士们的士气,在绝对实力面前,那就是个渣,士气越旺盛,送死越容易。

可惜,大宋的还真做不到面对北辽时有绝对实力。虽然这些年工坊城一直不曾有过懈怠,但科技的基础进展缓慢,也就导致火器的发展到了瓶颈。

比如,火枪的射速和射程,仍然无法与弓箭相当。大宋之所以有优势,更多的是排枪法,以及各式弩搭配着,同时各式火药弹发射器配合着。说白了,就是一种协同作战。

有差距,却不算是绝对的差距,这也让北辽自觉有了一战之力。特别是,双方的第一次战事,是北辽深入了大宋的防线以内,以五比二的战损比结束。这让北辽觉得,大宋的火器也就那样。

这也是北辽皇帝御驾亲征的基础。

大宋的朝廷也配合了,仿佛真的在意御驾亲征对将士们士气的作用。

几十辆马车,就如往常运送军备一样,从汴梁向北,沿着轨道北上······这就是大宋御驾亲征的队伍。

太子留守,留下苏颂主军备,薛向主后勤,韩缜主民政,王韶主朝廷兵事,其余内阁尽数随同官家北上。

甚至连狄青、种颚等老帅,文彦博这样的老臣,也都随同北上了。

在大宋,御驾亲征确实不是简单的事,甚至不跟北辽相同。这几乎就是朝廷北移了······

“报······官家,种帅在河清二十里处恭候御驾······”

首节 上一节 1131/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