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909节

能参与到这样一个大谋局的制定中来,对于张方平也是未曾有过的感觉。真有点老夫狂的意味。

“官家,老臣经略过西北,对种家这三种……哦,那时候种谊还是个娃娃。”

“种世衡让种家由文转武,第二代中,种诂、种鄂、种诊,连带种谊都是一时大才。”

“老臣对种诊的熟悉,生性敦厚,不似种鄂好斗,中规中矩。这样的将领执行骑兵袭扰最合适不过了。他不贪功,知进退,爱惜军卒!”

虽然韩琦经略西北并没有拿的出手的功绩,此时评价一下种家人,在整个内阁大臣中还算是有发言权的。

“官家,按官家的理论,此事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种家、折家都是西北将门,如今都完全归属朝廷统属,没有了听调不听宣。”

“此次大战,官家不熟悉的折继闵独领一军,偏偏留下他种诊看守粮道……”

“而如今,他同样可以独领一军,说准种诊该有感谢朝廷慧眼识英雄呢!”

纯属于调笑了,也说明了,富弼乃至整个朝廷对这次大战的信心。

确实如此,目前的战局,完全在按照推演在进行……

守护通往横山战场粮道的五千军卒,对于高遵裕部一支队伍,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配置。

西夏人这一次大军袭粮道,并且对高遵裕部形成绝对的包围圈,肯定是可以大概估算出守护粮道军卒数量的。

当西夏人攻击粮道时,守护粮道的骑兵溃散…~如果这部分骑兵销声匿迹,在对照这条粮道配备的军卒数量,难免会引起西夏人的怀疑。

如何把这大围剿的最后一环关上,就必须让这些守护粮道的军卒,不断投入到战斗中,才能让西夏人相信……这条粮道很重要,也就意味着高遵裕部很重要,也就能诱导西夏人下决心歼灭高遵裕部……

当然,西夏人不可能不知道高遵裕是皇后娘娘的叔父,也不可能不知道官家嫔妃数量以及对皇后娘娘的宠爱。

当年官家成婚,那可是传说皇后嫁女的,西夏也是派人参加当时太子殿下成婚大礼的。

有时候都不敢去想,一想就对官家的思谋仰望,或者说仰望都难以企及。

就说这个大谋局,直到现在,大多数才能看出其中端倪来。

整个谋局,不仅仅是将领的性格,将帅的能力,就连将帅之间的关系、出身,以及西夏人会怎样考虑,如何应对等等因素,全数考虑进去了。

也正因为是这样,才可以让这么大的谋局成功。

狄青的老谋深算,种鄂的好勇斗狠,郭逵的老成持重,高遵裕的急功近利,王韶的奇谋巧思,李宪的中规中矩,熊本的不温不火,折继闵的守成有余,种诊的忍让不甘……

就连配备副将,都充分考虑到了他们的互补。

也许这才是谋略吧!

第722章 大谋局的形成

如其说高遵裕部在转战,不如说他们是在寻找一处可以过冬的合适地方。

又两个月过去了,高遵裕他们就在静塞军、嘉宁军以及祥庆军三者之间到处转悠。

把战场不断的转移……没办法,被火药弹轰烂轰碎的人畜尸体太恶心了,天还没凉下来,根本就不敢在一地久留,只能不断的转移。

他们真不是故意的,可造成的结果却大不一样。

西夏的祥庆军还无所谓,他们本来就需要针对高遵裕部,可静塞军和嘉宁军不同。他们主要作战的对象是狄青和种鄂。

狄青和种鄂在西夏人眼里才是大敌!

每当高遵裕部偏向任何一边,准备要突围时,西夏人就加派兵员……

再转战,西夏人就配合着调集队伍……还好是骑兵。

可这确实有点折腾人!

“本帅终于明白官家所说的绞肉机是怎么回事了!”

高遵裕是真的兴奋,从来没有一场战能像现在这样惬意!

两个月,他们几乎是在西夏境内肆虐!

“寿翁,折损多少了?”

“回大帅,三百七十二名!”

还好,连一成都不到。

高遵裕部很严格的执行官家的指导原则:以运动战对抗骑兵。

乍听这说法是错的,因为骑兵在运动战中最拿手。可有了战车就变了。

战车结阵,那就是城池,骑兵擅长运动战,可根本不擅长攻城。

一个运动的城池,骑兵根本就占不到任何便宜。

所以,西夏人能做的就是围追堵截,不停的增兵。

……

格纳河在初秋就开始结冰了。还没有入冬,格纳河沿岸又下了一场暴雪,让王韶部不得不借用雪橇行军。

也还好,在今年当金山通行时,把当初在丝绸之路南线的雪橇全部运到了……谁也看的出,这一战很难在今年结束。

肃州跟折继闵会师后,王韶他们本来还想休整,可因为高遵裕部陷入包围,大谋局即将形成。

作为最终北线的阻击队伍,偏师不得不迅速北上。

从准备各种物质,到偏师出征就过去了半个月……偏师过冬乃至一路作战的物资,都需要在酒泉足额补充。

首节 上一节 909/117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唐朝好岳父

下一篇:明末不求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