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权倾南北

权倾南北 第1581节

内府按照原本的计划在各个方向上按部就班的前进,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内部旗号不能再这么保持一致了,尤其是书院还有医院等等,而今发展的很快,可是他们在行事的时候都是统一打着内府的旗号,这本来就不方便管理,而且也很容易出现误会。

远的不说,单单是两天前,内府书院这边派了一批人前去户部接受拨款,紧接着又是医院这边,也派了一批人,然后慈善堂之类的内府大小部门依次前来,让户部顿时好一顿焦头烂额,最后就连陈叔慎自己都不清楚内府到底拿走了多少钱,有多少人是打着内府本身的旗号,又有多少人是具体到了各个部门,最后陈叔慎一气之下也只能把内府的人拒之门外。

结果这一下子轮到内府不愿意了。

这一次朝廷北伐,内府出人出力,有很多多余的人手都被六部借调这也是六部和内府之间虽然互相看着不顺眼,但是有没有办法真的撕破脸皮的原因之一。用着人家的人,结果还找人家的茬,未免有些不厚道。

第二一三五章 分割内府

当然作为报酬,外廷这一次也是愿意补偿内府因为借调之事的损失的。

说句实在话,即使是大汉一统北方对于内府来说也是好事,但是人家做的也很厚道了。

内府的人过来,不但所有东西都带的齐全,甚至就连粮食都自己带着,完全就是来做牛做马的架势,因此外廷也不好意思不给人家表示表示。

除了借用内府的人之外,内府下属的医院、慈善堂等等机构在历次战役中紧跟在军队后面前进,医院负责收敛伤患进行治疗,而慈善堂则负责收敛士卒尸骨,暂时不能辨认的就地安葬,能够辨认的则进行标记之后安葬,假如条件足够,比如到了战争的后期,运力都已经没有那么紧张,甚至还能后送尸体,以让这些战死的将士能够早日还乡入土。

要是换作之前,这些战死将士的治疗和埋葬等等都是军方的事,现在有了内府负责,自然给军方解决了很大的麻烦,但是内府也没有那么多的钱财用于治疗和抚恤,因此军方肯定是要给内府报销的,而军方的报销自然就依靠户部。

林林总总,内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然要找户部掏钱,因此才闹出来之前这一出。而这么一下子,自然直接把李荩忱本来就担心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内府发展太快而导致的管理混乱,如果不能尽快解决的话,很有可能反过来给朝廷造成麻烦。

李荩忱初步向乐昌等人表露了这个意思,实际上按照李荩忱的计划也很简单,内府之中占据大头的书院体系和医院体系独立出来,财政上改由内府和户部共同拨款支持,换而言之,这两个部门逐渐变成独立于内府和外廷的部门,已经有些类似于御史台了。

但是和御史台也是由户部独立拨款不同,内府依旧有对这两处的拨款权以及人事任免的权力,因此御史台是超脱外廷,而医疗和教育体系更像是变成内府和外廷的融合产物,双方都对这两个部门负责,而这两个部门也听从于两边的建议。

至于内府剩下的慈善堂以及书院体系之中剥离出来的书籍印刷编撰部门、媒体报社部门等等,另外再加上医院体系剥离出来的药材研发和买卖部门等等,则按照职能重新划分和归并,逐渐形成和外廷七个部门一样的构架,避免相互掣肘以及不方便内部人理清关系之后进行管理和任命。

对此,乐昌和尉迟炽繁等人并没有意见。

内府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后宫姊妹们共同的心血,要说直接把医院和教育这两大块直接从内府之中剥离出去,她们实际上也是于心不忍的,这就相当于把孩子从母亲身边夺走。

不过一来她们也清楚,内府现在过于庞大却管理混乱,之前的时候大汉处于长期的战争状态下,整个大汉无论内府还是外廷,即使是混乱却也每个人各司其职、没有人敢松懈,毕竟战时律法最是严格,自己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要掉脑袋的。

而现在举国齐心以努力的战争已经结束,虽然西北还有战火,但是已经不足以让全国上下都一直绷着一根弦了,自然很多问题就会陆续暴露出来,与其等到内府闯祸引来争议,倒还不如自己先忍痛割爱,把这两个的确本来就不适合内府独自掌握的部分分割出去。

其次呢,书院和医院也不是完全从内府中脱离,内府依然有对两者的足够管理权,尤其是拨款和人事任命的权力还在,这样内府就依旧能够保持着对两者的掌控,外廷的介入更像是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避免内府一家独大最后形成垄断。

因此乐昌她们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都只能选择接受。

这本身就是一个折中的方案,陛下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然的话直接把这两部分划分出来,和之前新诞生的农部一样,成为外廷的两个新部门,岂不是更好管理?

李荩忱显然也是不想让乐昌她们受委屈,也不想惹来内府的非议,所以才提出这样的方案。

不过乐昌等人也不可能就这么轻易的把内府如此重要的两个部门拱手让出,毕竟她们也是付出大量心血在里面的。现在外廷既然要掺和进来,那就得当面会商,双方共同拿定一个协议,到底哪一部分由内府负责,哪一部分由外廷负责,这也是为了方便日后的管理。

对此,外廷群臣自然并没有意见,单是今日御书房中,六部尚书就来了三个,而其余各个部门也都派遣了主簿一层的官员前来。而军方、御史台和尚书省台内也都各有代表。

众所周知,内府这个庞然大物的背后实际上是站着陛下,因此外廷如果不能拿出足够的诚意来,陛下肯定也不会满意的,要是到时候陛下反悔了,那岂不是白高兴一场?

同时外廷群臣也清楚,这一次既然是会商,那么说难听一点儿就是谈判,双方之间肯定要讨价还价的。

户部尚书陈叔慎肯定需要登场,但是这位户部尚书是当朝皇后的弟弟,对上自家阿姊,气势就已经先弱了三分,因此必须要请一位大佬坐镇,刑部尚书沈君高自然就成了不二人选。

刚刚完成大汉律法第二次修订案的沈君高,现在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心情和原来大不相同,眼睛扫到谁,似乎都跟抓到了一个法外狂徒一样,恨不得直接摩拳擦掌给你定罪这家伙对自己制定的律法条款清楚得很,真的要罗织罪名的话,没人能够招架得住。

还好沈君高也就是想想而已,他可不想让自己的名号挂在史书上“酷吏”的下面。虽然做的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听着就难听,而且要是让自家大哥在九泉之下知道了,怕不会饶了自己。

不过即使是这样,最近群臣们看到他也都是尽可能绕着走。

这位也不是好惹的。

而现在需要有人镇场子了,那大家自然就想到了沈君高。

论辈分,沈君高可要比陛下高,自然也比皇后高,要不是沈婺华现在已经不再担任内府的具体事宜,一旦沈婺华也前来的话,沈君高更是能够压的死死的。

第二一三六章 大佬们的沉默

李荩忱看到坐在下手、端着茶杯轻轻抿水,好一番整好以暇的沈君高,就有点想笑。

这位沈家大叔摆明是要仗着自己的辈分高来给六部撑场子的,连带着两侧的陈叔慎和江总都不由自主的挺直腰杆。

对此,李荩忱只想表示,陈叔慎这个小子今天之后估计又要被他姊姊穿小鞋了。不过至少现在当着李荩忱这个皇帝以及沈君高等长辈的面儿,乐昌并没有说什么,乐昌身后、本来只是被她姊姊硬拽过来旁听的陈宣华,这个时候倒是来了兴趣,对着陈叔慎做了一个鬼脸。

乐昌察觉到了自家妹妹的小动作,当下微微侧头,瞥了她一眼。

陈宣华顿时收敛起来笑容,正襟危坐。

对于自家这个妹妹,乐昌也有些无奈,原本她自然是打算好好培养一下陈宣华并且让陈宣华成为自己的接班人,毕竟陈宣华比自己还要小十多岁,等到自己百年之后,陛下假如还在的话,很有可能还需要册立皇后,到时候陈宣华就是不二人选,这样自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太子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毕竟换了一个皇后,不管是谁,都应该会更加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太子,到时候难免会出现因为权力而导致的争夺,这在历史上也已经屡见不鲜。乐昌甚至都不能保证坐在自己身侧的尉迟炽繁和萧湘会没有这样的心思。

让自己的孩子登基,自然是每一个后宫之中妃嫔的愿望,这个愿望可能大也可能小,但是总归是存在的,一旦有机会,这种愿望自然也就会跟着被无限放大。

因此相比于这些甚至在内府之中的权力划分上还和自己有矛盾冲突,同时又牵扯到外廷各个派系冲突的姊妹,乐昌显然还是更信任自家亲妹妹,至少陈宣华和乐昌并没有什么权力划分以及利益上的冲突,再加上血缘关系,两人自然可以视为一个整体,相同的道理,她们的孩子到时候自然也会因为这一层关系在而相互扶持,就算是真的出现了什么龃龉,也不会痛下杀手。

只不过让乐昌无奈的是,自家这个妹妹总给人一种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除了自己负责的那一亩三分地上的事之外,别的一概不问也一点儿都不关心,甚至就连自己的那点儿事也得和杨妙合作,似乎并没有多少想要把整个医院体系都掌握在手中的野心。

对此乐昌也只能表示,肯定是李荩忱把陈宣华给宠坏了。

如此一来,这丫头这辈子应该不用因为什么时候失宠了之类的而担忧,但是也的确很难帮助乐昌再做些什么了。这也是为什么乐昌最近对于陈叔慎的态度一直不是很好,她必须要督促着自家弟弟尽快向前进,一个户部尚书虽然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但是说到底只是外廷六部,不,现在是七部之一罢了,按理说这七个部门之间的尚书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因此陈叔慎只是现在坐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罢了,保不齐哪一天他有工作失误的话就有可能会被调走。

大汉并不会因为离开了陈叔慎就没有办法运转,因此陈叔慎手里捧着的也不是铁饭碗,乐昌不着急才怪呢。

乐昌和陈宣华她们的神情自然都被李荩忱看在眼里,只不过李荩忱并不打算掺和这些。乐昌想的的确应该是有点多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她既然坐在这个位置上,为未来规划一下也没有什么问题。只要陈叔慎或者陈宣华能够表露出来上进之心并且有更大的成绩,那李荩忱当然也不介意提拔一下。

大殿上的气氛一时间有些冷淡,毕竟内府和外廷之间的矛盾随着天下一统而逐渐浮出水面,原来的时候大家同仇敌忾,现在到了划分战利品以及建立一个更加稳定的战后体系的时候,大家自然都想要尽可能的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内府和外廷固然是两个对立的整体,但是双方之间并非没有联系,而且双方内部也并非没有矛盾。

首节 上一节 1581/18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下一篇:北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