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第219节

  这个世上,只存在两种法则。

  一种是士绅地主拼命宣扬的,为了让佃户永远留在土地上,供奉田租的士绅纲常。

  另一种是普通百姓为了生存,夫妻一起劳动,相互帮助,辛辛苦苦维持家庭生活的现实选择。

  这是两种同时存在的法则。

  只是普通人没有话语权,通常被忽视了。

  士绅阶级,虽然没法消灭第二种法则。

  但他们能够通过种种手段,把尽可能多的人拴在土地上,塑造出对士绅有利的环境。

  只是对士绅有利,对国家却是越来越不利。

  赵宋岁币祈和,崖山之败,中原沦亡,衣冠不在,丘墟百年……罪在士人!

  文章的三大部分,写得明明白白。

  而由此带来的冲击,也让这四个大才子,面面相觑,心中震撼难平。

  杨基惶恐道:

  “青丘兄,这,这种文章……!”

  高启叹了口气:

  “这是国师所作,不出意外,在南京等地的学堂,很快就要学习这些文章。”

  “这里面有关均田,抑制豪强的主张,都会落实下去。还有,国师重新阐释国家民族兴衰,解释纲常,估计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正如国师所言,皇上治下,不论男女,人人出力,万民一心。彼时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甚至是重现汉唐荣光,也是轻而易举!”

  几个人互相看了看,一直没说话的徐贲突然道:“青丘兄,你怎么看这几部分文章?”

  高启想了想,沉声道:

  “所谓朝闻道,夕可死。大宋亡国百年,如果算上之前燕云之失,已经三四百年了……”

  “两宋辩经百年,朱夫子把正统论述的天花乱坠,但是扪心自问,你们相信吗?”

  “败了就是败了,或许正如国师所言,士大夫的路走到头了,该开一条新路了。”

  高启被陆涯的文章吸引,绝不是什么脑子一时发烧,其实像之前类似于吴离、马芸、王渐林这样的人,绝不在少数。

  他们也质疑自己之前学的那些东西无用,只是无人有勇气来挑战传统,如今有陆涯带头,大家也渐渐觉醒了,开始质疑所谓的圣学,到底管不管用。

  蒙古灭宋,一统天下。

  偏又治理的一团糟,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有太多的有识之士,苦思冥想。

  都希望找出问题,探索出一条路。

  就如刘伯温之前和陆涯争辩的那样,百多年来,想要改变传统的人很多很多,只是都淹死在历史洪流里了,他们无能为力。

  在后世的眼光看来,理科生负责改造世界,文科生更多的是解释世界。

  所谓解释世界,就是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恰当的总结,这种做法,或许价值不是那么大。

  但在一些关键时刻,进行恰当全面的总结,是能认清自己,指引未来的。

  从唐至宋,这是个最关键的节点。

  结果出了一堆庸医,他们总结出了程朱理学这么个天打雷劈的鬼玩意。

  就连元朝的官方正统显学,也是理学。

  可是理学能解释历史吗?

  能解释赵宋之败吗?

  能诊断当今世道的弊病吗?

  能给未来指引出路吗?

  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只是讲个人的修养。

  儒者很喜欢推己及人,由个人看见家庭,由家庭推出国家,家国天下,自然而然。

  只要人人尊奉理学,人人都是君子,自然天下大治,盛世出现……

  这个看似完美的解释,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

  因为家不同于国。

  国与国之间,也不能视作简单的家与家。

  中原大地,就算礼坏乐崩,天下纷乱,但终归还有些规则道理可讲。

  就算是衙门不讲理,但总还是收钱的。

  可是国与国之间,就是尔虞我诈,就是刀兵相见,你死我活,吃人不吐骨头……

  稍微对两宋历史有点了解,就会明白那些正人君子,栋梁名臣,在处理国家事务上,在对外方略上,是何等幼稚无能,丧权辱国!

  越是顶尖儿的文人,书读得越多,脑筋就越灵活聪慧,就越喜欢思考这个问题。

  到底该怎(cidh)么办?

  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这些疑问在历史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是明朝建立,掩盖了矛盾。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理学的毛病重新暴露,结果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抗衡理学。

  但是心学也没有成功。

  等到大明灭亡,中原文人面对比南宋更惨烈的失败,一些人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甚至能说出君者天下之大害这种大逆不道,无君无父的言论。

  足见痛心疾首之深。

  只是这种反思并没有真正改变天下大势。

  自宋以后,中原国运就不断下坠,虽然偶有反复,但依旧改变不了整体衰微的现实。

  总体而言,就是一路衰败,直到血肉筑成长城,意志燃烧钢铁,经过最残酷的战斗,付出最惨重的牺牲,才堪堪止住下坠的国运,重新有了复兴迹象。

  高启这些人未必有这么深刻的历史体悟。

  但是他们也迫切想知道,大宋之败,知道该怎么重新中兴……

  在高启等人研究陆涯的文章时,身为作者的陆涯本人,却在观星楼里和朱元璋一起吃大黄鱼。

  陆涯亲自盛了一碗鱼羹至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取了银勺,看着这泛白的汤液。

  汤里是专门挑选的一块鱼肉。

  一口饮尽。

  突然间,他嘴里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大明的海鲜不多,朱元璋是爱吃鱼的。

  吃的都是河鱼。

  河鱼无论如何,都有一股腥味。

  甚至有一股土腥气,毕竟这河鱼在河里是以腐生物为生,为了去腥,这个时代并没有太多的手段。

  往往喜欢在汤里多加一些‘料’。

  可这作料加多了,却又使鱼味减少了。

  大黄鱼不同,大黄鱼本就味美,只少许地放了一些盐,这浓郁的鱼鲜顿时直冲朱元璋肺腑。

  鱼的鲜美,在这羹中,一览无余。

  朱元璋细细回味,又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口鱼肉,鱼肉的滋味……比之那河鱼,又有不同。

  河鱼的肉一煮,便立即散了,寡淡无味。

  可这大黄鱼,肉中带着一丝丝的弹性。

  吃的舒服!

  香嫩的鱼肉,配上这汤,真是绝了。

  朱元璋眉飞色舞:“此汤只应天上有。”

  迅速吃完,朱元璋也顾不得已吃饱了的肚子:

  “再舀一碗来,太香了。”

  陆涯笑道:

  “此鱼不但味美,而且还能驻容养颜,营养丰富,吃了能让身子好,是滋补之物。”

  “是吗?”朱元璋已吃下了第二碗。

  太好吃了。

  国师真会玩儿!

  陆涯这时道:“重八,此鱼,名曰大黄鱼,既可滋补,且产量极大……”

  朱元璋边吃边问:

  “国师,你说这黄鱼产量大,这海中之鱼,也有产量之说?”

  “这是自然。”陆涯道:

  “海洋之上,处处都是宝藏,每年渔汛时,东南沿海,黄鱼便铺天盖地而来,只要针对它的习性,了解构造,对症下药,一年的捕捞量,足够东南沿岸数百万百姓填饱肚子。”

  “倘若只用来改善生活,只要全力捕捞,我大明千万百姓,都可改善饮食。”

  “百姓的饭桌上,不能只有红薯和米饭,红薯和米饭,只能让人不饿,可只有大量的肉食,才可以使百姓们强壮起来。”

  “民以食为天,百姓们若是能吃饱,还能吃好,这才是真正的大功德。”

  “区区几条大黄鱼,并不算什么,这也不是长久之计,真正重要的地方,在于天生万物,而万物皆可为食。”

  陆涯笑道:

  “大明军民百姓,餐桌上的食物种类太少太少,营养也不全面,这接下来就是要发展食品加工业,江南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不去开发沿海海洋,真是浪费宝贵的宝藏。”

首节 上一节 219/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1662,奋斗在路易十四时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