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嫡明

嫡明 第577节

  高攀龙个人道德水准很高,真如他诗中说的“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孙承宗闻言,放下茶盏,接口道:

  “存之兄所言,‘正心诚意’乃为政之基,在下深以为然。然愚以为,时局危殆如累卵,仅凭道德感召,恐缓不济急。”

  若说高攀龙更在意思想上的正人心,那么孙承宗更在意现实中的成实务。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而两人恰恰为挚友。

  他目光炯炯,“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治国理政,须明法度、核名实、兴屯田、通漕运、强武备。使民有恒产,兵有饱食,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惟此,方能根基稳固,王道施行,外御强敌,内抚黎庶……”

  孙承宗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穿透力,他更关注具体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朱寅听二人各抒己见,眼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点头缓缓道:

  “二位兄台所言,或重心性之本,或倡事功之用,看似殊途,实则同归,比如阴阳相济,皆为圣贤大道不可或缺之双翼也。”

  他看向高攀龙,高屋建瓴般侃侃说道:

  “存之兄忧心道德陵夷,实为洞察根本。无内圣之基,外王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心不正,则法令愈繁,奸弊愈生。教化之功,润物无声,看似迂缓,实乃长治久安之基石。正人心,厚风俗,使天下归仁,此乃根本大计,在下深以为然。”

  他又转向孙承宗,同样肯定道:

  “稚绳兄强调实学,实政,更是切中时弊。《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若民生凋敝,仓廪空虚,武备废弛,纵有尧舜之心,亦难行仁政于天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实政。明法度以制奸邪,励殖产以实仓廪,整军备以慑夷狄,此皆外王之筋骨,不可或缺。”

  朱寅站起身,一双慧眼目光迥然,语气沉凝而铿锵:“然则,心性与事功,内圣与外王,犹如身与魂,刀与锋,岂可割裂?王子倡‘知行合一’。心性乃事功之魂,事功乃心性之用。”

  “无仁心之实政,易流于苛酷,如秦之暴法;无实政之仁心,则易沦为空谈,如魏晋之清议。”

  孙承宗和高攀龙向来为友,可也经常争论。朱寅的话他们当然清楚,可孰轻孰重,谁主谁副,他们却又莫衷一是。此时听到朱寅言及此处,知道今日便可了结一桩辩论,都是肃然聆听。

  朱寅完全不像个十六岁的少年,句句老气横秋,字字苍音龙钟。他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

  “存之兄正心诚意之教,乃铸魂立本。稚绳兄务实求效之策,乃强筋壮骨。二者交融,方能使仁政有根基,实政有灵魂,绝不可偏废,亦不可缓急有别。在下有一句市井俗话概括,便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孙承宗和高攀龙听到这句话,虽然觉得的确俚俗,可却极其精当,很有大俗而雅之妙。

  光听朱寅这番话,就知道稚虎先生的确学识渊博,天生宿慧,大有真知烁见,不输当世大儒。

  朱寅坐下来,摸摸案上的虎牙化石,“譬如眼前抗倭,既要整肃军纪、筹运粮秣、修葺城池,又要抚慰流民,宣谕朝鲜百姓,凝聚同仇敌忾之心。二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方是克敌制胜,恢复东国之道啊。”

  一席话毕,堂内陷入短暂的寂静。

  孙承宗眼中锐利的光芒柔和下来,流露出深深的思索之色,他重重颔首道:

  “在下谨受教。心性为体,事功为用,体用相济,方为大道。在下愿于实务中,体察仁心,以实学践履圣人之道。”

  高攀龙则面露欣然,“先生大教!晚生往日或偏重于心性涵养,今蒙点明,方知空谈心性而无补于世,亦是辜负圣学。晚生愿以正心诚意之学,融入百般实务,使仁心见诸实效。”

  朱寅闻言很是期待。期待华夏民众的精神思想力量,能真正强健起来。有什么样的国民,才有什么样的家国啊。

  晚明是人心溃败之世,是精神层面的礼崩乐坏,这也是满清得以窃国殖民的精神根源。若是国民精神强健,即便明廷灭亡,小小的关外异族,又如何能凌驾于亿万汉人之上?

  孙承宗和高攀龙一起站起来,对朱寅肃然行礼,皆是默然不语。

  朱寅看着眼前这两位虽然科举失利,却胸怀大志、思想深邃的历史名人,不禁心中期许。但愿大明未来的天空,这两颗星辰更加璀璨。

  “得二位兄台相助,寅求之不得。”朱寅也站起来拱手答礼,“道阻且长,然志同者道合。愿与二位兄台,以此心、此志、此生,同证天下济世安民之道。”

  “今日,便请二位屈居幕府,暂任文书录事之职。”

  高攀龙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孙承宗也道:“谢主公!既蒙青眼,得以入幕,在下唯有竭尽所能。”

  他到现在只是个秀才,只怕终身中举无望。能够进入朱寅幕府,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以二人之才学,不是没有其他出路。可他们也要选择甄别。

  今日来见朱寅,虽然存了入幕的心思,可同时也是试探朱寅是不是真的值得他们投效。

  现在他们肯定,这次来朝鲜的决定,很对!

  朱寅笑道:“好!那从今以后,我们就是自己人了。今日正午,戚大将军要列阵出城,我想让你们看一场好戏!”

  ………

  午时初刻,义州城中战鼓惊天。

  大队明军依次开拨出城,在城南列阵。

  与此同时,得知明军大举出城的日军,也依次出营列阵。日军的一个特点就是,如果敌军摆开堂堂之阵前来,那么他们就不会退缩,必须先见见真章,除非兵力太过悬殊。

  气势上,日军很少愿意吃亏,不会轻易示弱。

  双方十几万人马出动,脚步声轰然如潮水浪涌。站在高处俯瞰,只见方圆二十里内,到处都是兵马,漫天遍野,铺天盖地,气势磅礴。

  “呜呜呜——咚咚咚——”

  号角声、战鼓声、海螺声响成一片。天地之间顿时充满了肃杀,就连午后的烂漫春光,似乎也变得冷硬了起来。

  义州城南,鹤多山北。

  双方十五万大军列阵完毕,铁甲反射寒光,肃杀之气弥漫天地。

  到了午时六刻,明日双方的大军,相聚一里对峙,各自以大盾、楯车居前。

  日军统帅加藤清正、副总大将小早川景隆并肩挺立高台,身穿夸张而华丽的胴具,背后是各自的马印和家纹军旗。

  六万日军排列出“鱼鳞阵”,密集层叠。阵前盾墙之后,是一万五千铁炮足轻列队。后面一万弓足轻,再后是三千人的铁筒(火炮)阵地,中后是大队武士持太刀,阵列森严。

  两翼及纵深是枪尖如林的长枪足轻,足有两万人,手中的长枪足有一丈半,如同一个巨大的刺猬。

  后翼则是五千日军骑兵,全部是旗本武士。

  六万人的鱼鳞阵气象森严,占地近二里,黑压压的一大片,犹如乌云一般。

  日军军阵一列好,特有的军乐声就幽幽奏响了。法螺号声低沉悠长,太鼓声节奏精准,听起来带着说不出的森然。

  加藤一挥折扇,几个手持采配(指挥扇)的传令武士就策马飞驰下达。一边挥舞采配,一边嘶声吼叫,手中三色军旗招展,家纹醒目。

  六万日军顿时更加森严,一声咳嗽也无,既然无声。

  仅仅看到这种纪律,很多明军将领就神色凝重。

  日本,当真是个劲敌!

  明军大阵也列好了。经略使朱寅、大将军戚继光坐镇巢车,身后是高高飘扬的明军大纛。

  九万明军的阵型,厚重无比。

  阵前百余门火炮列阵,炮口向前。中军核心戚家军步卒结叠阵,藤牌手在前,狼筅手、长枪手、镗钯手依次排列,层层相扣。

  左翼右翼是女真骑兵控马待命。纵深是步卒方阵,持长枪、大刀、火铳。

  “訇訇訇—”三声号炮轰鸣,战鼓声沉重缓慢,打着节奏统一全军步伐。戚继光的五色令旗一挥动,几个传令骑兵就疾驰传递,所到之处,日月旗、龙旗、各将旗依次挥舞飘扬。

  朱寅身穿一身华丽的明光铠,肩膀上站着一头鹰,脚下是一条穿着特制盔甲的大黑犬。

  少年的目光漠然无比,看着对面的日军大阵,眼眸变得一片铅灰。

  他忽然一挥手。

  几个亲兵立刻领命而去。

  …

  日军大阵中的加藤清正和小早川景隆,此时也一脸凝重。

  这才几天,明军士气如虹,大为不同了。

  前几天,朔州、安州、龟城等要地突然一起被明军袭取,义州大营的退路,数日之内就被明军掐断。

  原本听说明军换帅,他们还不当回事,因为他们已经不把明军放在眼里了。

  谁成想,战局数日之间就开始扭转!

  两人很清楚,神国大军在义州面临不利的局面。可那又如何?只要接下来再次大败明军,明军暂时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神国必胜!

  可正在加藤清正准备下令攻击,试探一下明军的新统帅之时,忽然遥遥看到明军大阵之前,出现了两辆敞车,敞车上面的人依稀可辨,似乎有点眼熟。

  欸?纳尼?傍边的副大将小早川景隆,忽然惊讶起来。

  他眯着眼睛,仔细盯着明军阵前的越来越近的敞车,心中忽然升起不好的预感。

  为何那个女子,越看越像是太阁殿下的正室,北政所宁宁?

  加藤清正此时也狠狠揉揉眼睛,神色也越发惊愕起来。怎么回事?那个男人这么像天皇陛下?

  不仅仅是两人,很多日军将领,此时也忍不住惊愕起来。

  一种毒药般的悸动,立刻传染一般传遍了整个日军大阵,不安的气氛顿时笼罩下来。

  很多日军将领忽然想起最近流传在朝鲜的一个谣言:神国本土已经四分五裂,天皇、皇室、朝廷公卿全部被明国使团俘虏到明国…

  这个流言,他们之前嗤之以鼻,半点也不相信,谁都认为是明朝散布出来的谣言。

  可是如今…

  正在日军众将惊疑之间,忽然看到一个明军骑兵跃马而出,接着“啾”的一声,一支绑着黄色书信的鸣镝射到日军大阵之前百步远的地方。

  “是信?”

  加藤清正下令取来黄色的书信,打开一看,立刻看到熟悉无比的“尊贵”字迹,最炸眼的赫然是其中八个字:

  “朕命诸卿,投降大明!”

  纳尼?!

  加藤清正和小早川景隆顿时呆住了。

  原来,这不是信,这其实是一道诏书。

  天皇陛下的诏书!

第378章 敌在鹤多山!

  诏书中说,秀吉犯上作乱,乃是乱臣贼子,所以他在明国使团的帮助下,带着皇室和公卿大臣逃出京都来到明国,请求大明皇帝讨伐秀吉,让天皇和朝廷重掌大权,王政复古。

  还说他已经罢黜丰臣秀吉太阁之位,封德川家康为征夷大将军。

  诏令朝鲜日军遵守王命,奉诏降明,听从大明调遣,一起勤王。

  日军统帅仔细看看这道诏书,发现似乎是真的!不但字迹没错,印玺也对。

  几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荒谬之意。

首节 上一节 577/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高衙内的恣意人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