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34节

  “来人,去把李书办请来。”

  不多时,李立远便快步来到堂内,一见到江瀚,便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

  “大帅,您找我。”

  江瀚抬了抬手:

  “起来吧,咱们军中,不讲这些虚礼。”

  听了这话,李立远这才缓缓起身,但依旧躬着身子,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

  虽然大帅嘴上这么说,但他可不敢真的就欣然接受。

  李立远很清楚,自己在军中的位置比较尴尬,所以平时行事,向来都是小心谨慎,本本分分,从不敢有丝毫逾矩。

  江瀚开门见山:

  “李立远,是这样。”

  “既然咱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分田一事也有了人手,那接下来,就要准备收税了。”

  “我打算成立一个部门,叫做‘粮税司’,专司粮税一事。”

  “其职能,和明廷户部清吏司的金科类似,但具体的职能,要有所改革。”

  “这次叫你来,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毕竟,你曾经在延安府的衙门里当过差,应该比我们更清楚大明的基层税制,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李立远闻言,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大帅在考验自己了。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头思索了良久,将脑海中的思绪整理清楚后,他才缓缓开口道:

  “大帅的意思,属下明白了。”

  “不过,属下当年也只是兼任过征粮文书,跟着税吏下乡,所见所闻,或许有些片面。”

  “若有错漏,还请大帅见谅。”

  江瀚摆了摆手:

  “但说无妨。”

  李立远点点头:

  “好,那属下就从自身的经历,来说一说。”

  “约莫是崇祯二年秋,我作为文书,奉命随队催征辽饷,遍历所辖一百三十里地。”

  “当时,我等一行先到了肤施县的李家庄。”

  “按照官府的黄册记载,该村应有一百三十余户,但实则仅余三十口老弱,其余或逃荒或饿死,田亩荒芜,蒿草过人。”

  李立远的声音,带上了一丝苦涩。

  “但是辽饷催收紧急,狗贼张辇下了死命令。”

  “按照大明的里甲陪税制度,李家庄一百三十余户的辽响,都要由剩下的三十口老弱,一体均摊。”

  “税吏逼迫过甚,为了完成任务,动辄殴打动刑。”

  “最终.最终李家庄那剩下的三十口老弱,全被逼死,无一人幸免。”

  “随后,我等再至杏子川,此地百姓尚有盈余。”

  “但同行的税吏,却利用登记上的漏洞,大肆加征火耗,随意摊派;”

  “淋尖踢斛更不必多说,硬生生将杏子川农户搜刮一空。”

  “眼见没了过冬的存粮,不少农户纷纷投井、跳崖.”

  “方圆一百三十里地,仅有王庄、以及地方士绅大户的田亩,未曾征税。”

  李立远毫不掩饰地讲述着,当年他在陕北一带征税的所见所闻,听得江瀚是连连摇头。

  明朝后期的财政崩塌,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因为不合理的税制,以及不断被侵蚀的税基。

  明代的税制很奇怪,田亩的正税极少,真正压在百姓头上的,是那名目繁多、层层加码的徭役和摊派。

  而这些徭役摊派,在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后,统一化作了“徭役银”,又称“丁银”。

  而大明的士绅阶层,免除的,恰恰就是这部分最重的“丁银”。

  并且,他们的正税,在朝廷的屡次宽免下,也几乎不再上缴。

  这就导致了大明税基,被系统性地侵蚀。

  藩王、官僚、士绅,通过土地投献和兼并,享受着免税的特权。

  而所有的负担,最终都转嫁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百姓头上。

  从宏观上来讲,明代的税制设计就有大问题。

  这是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留下的后遗症。

  老朱是布衣上位,把钱粮看得很紧,他本着“藏富于民”的想法,为了避免百姓负担过重,所以把正税定得很低。

  低到什么程度呢。

  大概就是全国一年收上来的赋税,在正常情况下,刚好够国家一年的用度,不多不少。

  可问题是,国家哪能年年都风调雨顺?

  尤其是大明朝,天灾人祸更是频发。

  一旦有事,正税根本就不够用。

  穷生奸计,于是,后世的皇帝和官员们,就琢磨出了很多歪门邪道的捞钱办法。

  其中最恶劣的一项就是“摊派”。

  按理说,摊派历朝历代都有,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大明朝却把“摊派”玩到了极致。

  他们创造性地采取了“寅吃卯粮”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今年花的钱先打欠条,年底核算,然后分配到各省府州县的都司卫所,明年加派。

  这样一来,今年的亏空,明年就可以补回来了。

  遇到像什么赈灾,修缮河道等大事,也有钱了。

  可问题是,很多事情,不是一年就能解决的;而且新的一年,还会有新的突发情况。

  对于这个问题,大明上下的给出的答案是,没关系。

  今年的亏空,明年加倍从百姓身上摊派回来就行了。

  这就导致大明的百姓,日子过得是一年比一年苦。

  直到明末,万历三大征和辽东战事,彻底击垮了大明的财政,于是只能增收三饷。

  再加上小冰河时期的到来,这个庞大的帝国,就此骤然崩塌。

  并且,很多人印象中,江南地区才是大明的财税重地,北方几省的税收都不高。

  但其实,就明朝的税收来说,南方和北方,在比例上是有严重问题的。

  尽管苏松二府的亩均税粮在全国首屈一指,但其户均税粮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相近。

  甚至收按照户均计算,北方还普遍高于南方。

  (资料出自:《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明末时期,陕西地方遍地都是反贼。

  天灾频发,亩产极低,可到头来交的税,比谁都多,这谁受得了?

  那陕西百姓能不造反吗?

  所以,对于江瀚来说,组建一个专业、高效、且公平的税务机构,是其稳固根基、避免重蹈明廷覆辙的关键所在。

  他需要规避明代税制的沉疴痼疾。

  所以,江瀚打算把阿美莉卡的国税局体系,提前搬到这个时代来。

  他并不打算使用什么,“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狗屁政策。

  根据他的研究,这些政策,全是被野猪皮的后人吹出来的。

  这些政策,本质上全都是野猪皮,用来奴役、剥削汉人的手段罢了。

  就拿摊丁入亩来说,野猪皮的后人不断在各种场合宣称,摊丁入亩废除了两千年来的人头税,是天大的善政。

  仅凭此一项,雍正就可以吊打无数汉人皇帝。

  但严格来讲,雍正废除的是丁银,不是什么狗屁人头税。

  而且并非废除,只是换个方式,转嫁到底层百姓头上了。

  包括“火耗归公”也是同理。

  至于“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就更不用说了,这玩意儿根本没有正式立法,推行全国。

  江瀚看着李立远,说出了自己的要求:

  “我的想法,首先是轻徭薄役,免除所有苛捐杂税,以减轻百姓负担;”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免除一切特权!”

  “在我治下,无论是谁,士绅也好,大户也罢,全都要交税,谁也不能免除。”

  “我打算,让你来带队,成立这个粮税司。”

  “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咱们一起讨论讨论。”

  李立远沉思良久,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回大帅,属下认为,首先从长远来看,咱们需要改革税制,优化税赋结构,形成一种‘重商惠农’的模式。”

  “自古只听说农民起义,还没听说过商人能造了反。”

  “正税,可以暂时沿用明朝旧例,但商税,必须大幅度提高。”

  “大明朝的商税,三十税一,简直是闻所未闻!”

  “我听闻,泉州市舶司一年才有一万两进项,而沿海的豪族,通过海贸,赚得是盆满钵满。”

  “想当年两宋之时,海贸商税,可是养活了大半个朝廷。”

首节 上一节 234/3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从雪山开始崛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