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298节
张小强觉得有可能是NASA太菜了。
在和林燃合作过之后他愈发这么认为,和林教授比起来,NASA实在太菜,菜的没边了。
“这个我们得讨论。
不是,我还是很难想象,林教授就带着你们这点人,顶天几百号人,两个月时间就把F-1给复刻了?
NASA又是复原又是拆解的,都没做到,你们这做的也太”
贾勇憋了半天才憋出来剩下那半句:
“也太容易了吧。”
张小强知道贾院长所说的NASA是怎么一回事。
2013年,NASA从库存里找出一台序列号为F-6049的F-1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因为故障而从未使用过,
NASA通过结构光扫描技术创建CAD模型,试图复刻F-1发动机。
尽管NASA对外宣称,我们只是为了深入了解F-1发动机的技术细节,想要评估现代分析技术对性能提升,比如燃烧稳定性和推力,的潜在影响,并不是想要复刻。
我们不是复刻,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造出更强大的发动机。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妥妥障眼法,说白了就是为了不让外界怀疑,现在的NASA,或者更准确来说现在的阿美利肯航天产业已经做不到复刻F-1了。
贾勇还没等张小强回答,他就自言自语道:“不是,这份报告是真的吗?
NASA有Rocketdyne实施的所谓F-1生产知识保留计划,留下了20卷技术文档,就算林教授把这20卷技术文档从NASA那拿到了,也没这么快吧?
我们都是老航天人了,很清楚复刻F-1最大的难点不是技术。
现在的技术和60年代比起来进步了,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是进步了。
但这种进步对于技术复刻来说反而不是什么好事。
林教授要做到两个月复刻F-1,那得对F-1每一个缺陷容忍度都掌握了,这是人能做到的吗?”
所谓缺陷容忍度是指,工程和理论是不一样的,在实际的工程中,不是每个部件都需要完美无缺。
工程师们会通过经验和测试,确定哪些缺陷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说不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安全性或可靠性。
甚至这些缺陷,本身就是发动机能够正常运转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个缺陷有可能反而会运转不起来,甚至是爆炸。
这就跟代码屎山归代码屎山,可你要是修复你以为很简单的bug,结果就是整个屎山爆炸,程序彻底运转不起来。
F-1发动机的工程师在制造和测试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缺陷对性能无影响,逐渐形成判断。
后续F-1发动机进行大量地面测试,通过这些测试,工程师确认哪些缺陷不会导致失败。
而且1960年代的制造更多依赖手工,工程师在现场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决定某个焊缝是否需要重做。
然而,这种知识往往是只停留在脑海里的知识,未完全记录在书面文件中的经验。
比如,工程师可能在头脑中记住这个部位的气泡如果小于1毫米就没事,但这种细节可能未写入蓝图或技术文档。
甚至有可能这个部位没有气泡反而会有问题。
换句话说,这有可能是复制一幅名画,画家知道某些笔触是故意留下的瑕疵,增加画的艺术感,但这些细节没写在说明书上。
现代画师有画的草图,但不知道哪些瑕疵是画家有意为之,结果画出来的可能看起来相似,实际上少了原作的灵魂。
张小强自然清楚贾勇说的是什么,他苦笑道:“是的,我也很难理解。
作为和教授长期一起呆着,我这段时间甚至像是他的助手,我以周为单位去复盘我们这周的进度,做了什么,有哪些成果,每次细想我都会觉得很恐怖。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逆向破解,是在知道技术路线的基础上,然后一点一点的去磨。
类似我用这个材料试试看,在这里先造一个原型机出来然后去做地面测试,如果地面测试的效果不错,那再进入到下一步点火测试,看有什么问题。
都是一点一点的磨。
有无数大的分支,然后在每个大分支下还有很多小分支,要花很长的时间和资源去试,试出哪条路是通往最后的结果。
甚至有可能最后走到的结果,和人家原本做的东西有微小的出入,只是这种出入,更准确点说叫误差,是在允许范围内。
但林教授的感觉就好像是他开了全图,知道要往哪走,这条路哪里会有水坑,哪里会有怪物,你要怎么规避这些风险都一清二楚。”
张小强有些恍惚。
此时办公室里,贾勇幽幽道:“我知道林教授的自信是从何而来的了,确实如同他所说的一样,他对阿波罗登月了如指掌。
这是他底气的来源,也是阿波罗科技这个名字的来源。
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但只有这一种解释。”
小说需要讲逻辑,但现实不用。
在六院那个庞然大物面前,没有任何逻辑,哪怕华国航天的专家们来来回回去参观了无数次。
各种地面测试,热火测试来来回回来,不过是再次击碎人们过去所理解的常识。
(NASA官网1968年完成的F-1发动机)
“不是,林教授这是什么变态的嗜好啊!”
听说这事的华国航天专家们在参观完F-1之后很是无语。
张小强苦笑着解释道:“抱歉,这是林教授强行要求的。
他的意思是,我们既然这是科技考古,那试验台也得再造一遍轮子。
他表示回去之后要按照马歇尔航天中心S-IC静态试验台的规格在阿波罗科技造。
现在先在我们这暂时用一下。”
(马歇尔中心历史悠久的 S-IC静态试验台,一直用于测试土星五号、航天飞机和当前推进系统的开发,也包括 NASA的最新火箭太空发射系统,自20世纪60年代建成以来,它一直作为尖端发动机和推进技术的试验台。
该试验台最初用于开发和测试土星五号火箭的第一级,该级由五台F-1发动机组成,每台发动机可产生150万磅的推力。
试验台的底座支柱内装有1200万磅的混凝土。
该试验台于1974年进行了改装,用于测试航天飞机的外部燃料箱,21世纪初,该试验台再次用于下一代推进系统的研发。)
专家们觉得变态的地方在于,明明华国航天有专业的火箭发动机试验台,在离长安大概35公里的秦岭范围内,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抱龙峪试验区。
它也是华国航天动力系统最后的验证环节,所有发动机必须通过该试验区工艺验收才能进入总装阶段。
林燃非要手搓一个六十年代F-1发动机的试验台出来。
(工程师们在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静态试验台上安装F-1发动机。)
不是所有东西都是六十年代好。
哪怕60年代的NASA实现了登月,而现在的华国航天还没登月。
以火箭发动机试验台为例,20时空华国能实现试验数据采集毫秒级响应的试验台明显要先进得多。
来参观的专家们震惊于华国版F-1的完整度之高,实际测试的效果之好,同时也震惊于这试验台之落后。
这就跟你把八十年代的超音速客机搬来,结果不仅把超音速客机搬来,把当年纸质票据的那套机场管理系统也搬来了一样奇怪。
“这或许就是天才的怪癖,大学毕业研究阿波罗登月,复刻真的复刻到骨子里去了。”
而专家们有很多问题想要问林燃,可惜林燃已经圆满完成任务回申海了。
前面有提到技术容忍度的问题。
华国航天的专家们很想搞清楚F-1发动机复刻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好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容忍,哪些不能,这些在华国自研的发动机领域都能派上用场。
问张小强也行,但张小强知道的肯定没有林燃清楚。
很多具体的技术细节,他只知道是怎么做的,而林燃才知道为什么可以忽略,这部分缺陷又会对哪些部分产生作用。
不过林燃没有义务更没有时间在这里进行解答,阿波罗科技的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即将开始了,同样是由燃烧一号把宇航员给送上去。
F-1火箭发动机研发成功的消息传到所有该知道的人手里后。
林燃此前见过赋闲在家的那位,太清楚两个月搞定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林燃确实如同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对阿波罗登月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给他充分的资源和人力,他真的能够在一年多时间里就完成登月。
“好好好。”
而另外那边,华国航天官方微博发了条微不足道的消息,在航天爱好者看来简直是十级飓风:
“近日,华国航天和阿波罗科技联合研发的月球-1号发动机顺利完成点火测试,该发动机参数海平面推力约150万磅,真空推力约为174.6万磅,海平面比冲为263秒,真空比冲为304秒.”
“该发动机意味着我国在单燃烧室液体推进火箭发动机领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是我国航天科技的又一突破,未来将承担为重型火箭提供动力的重任。”
微博一出,指向性过于明显了。
哪怕普通民众不知道这玩意意味着什么,大把科普类博主也会告诉他们。
这是什么意思。
这参数和F-1一模一样,然后又是和阿波罗科技联合研发,又叫什么月球-1号,这不纯纯掩耳盗铃吗?
你到底是什么,我还能不清楚吗?
F-1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而显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华国的社交媒体,在国外也吵翻天了。
抽奖结果
截至6月7号23时59分,总计获奖月票数为5101张。
也就是说在这5101张里抽。
为确保抽奖结果的公正性,鸦随便整了一小段Python代码跑的。
结果如下:
(代码运行结果)
纯随机,无内幕!!!(为的就是避免有人说鸦内幕)
一等奖:1648, 179, 3327
二等奖:3465, 991, 2969, 2507, 2009
三等奖:3759, 4126, 1841, 1600, 4559, 1792, 3555, 2936, 226, 3972
安慰奖:2804, 588, 3386, 362, 3105, 2998, 3769, 1882, 3788, 4722, 1488, 4501, 1979, 2032, 642, 4389, 3570, 1934, 2730, 1651, 626, 3338, 1015, 781, 2246, 4355, 3684, 4473, 3584, 242, 667, 3614, 3911, 2991, 552, 2033, 222, 1862, 1363, 1569, 4340, 4945, 2146, 3835, 2265, 4754, 484, 4639, 2770, 5008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重生者太密集?我带国家队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