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入侵现代 第335节
我当然完全相信你能够顺利完成登月,但这毕竟是我们华国的第一次,终究会有些担心。
年纪越大胆子越小,不过你做的很好,在月球上说的那番话就更好了。”
老人兴致很高,絮絮叨叨和他说了一大堆。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蟾宫非好汉,屈指行程亿万。
哥白尼环形山上高峰,红旗漫卷月球。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前往荧惑?”
这是林燃最后念的诗。
老人让他把“何时缚住苍龙”这首词做个改编,林燃思考片刻后勉为其难地改了出来。
把老人逗的哈哈大笑:“你能有这个水平不错了,好歹知道荧惑和蟾宫,哈哈哈,所以什么时候去荧惑?”
林燃说:“五年,五年内荧惑虽远,红旗必达!”
“好好好,我尽量活到那一天!”
最后还是医生来,强行把他推回房间休息的。
同样林燃在申海也没能呆多久,春节假期一过,他就要飞往燕京。
有一系列的荣誉等着他去领。
拿着华国发给他的“航天功勋奖章”,林燃内心颇有感触。
在另一个时空他获得过的奖章数不胜数,甚至还有英格兰的荣誉爵位,白宫的各种奖章。
但在这个时空不仅仅是他获得的
在授勋过程中,林燃心想,自己在另一个时空为华国做出的贡献,远比这个时空更大。
这个时空属于是锦上添花,而在另一个时空则是雪中送炭。
除了授勋外,还有就是增补成为两院院士。
一般院士两年评一次,但在规则里有这么一条叫:“主席团可根据国家需要设置特别提名机制。”
林燃就属于特别提名,全票通过的两院院士。
授予仪式后,全体院士的掌声持续了足足五分钟。
林燃站在演讲台上,心想自己比他爹还先成为他爹心心念念的院士:
“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大家好,今天站在这里,我深感荣耀、备受鼓舞。
我是林燃,是一名九五后,我应该也是在场最年轻的院士,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国家给了我这样一份荣耀,我需要做出更多的贡献作为回报。
我作为数学家,很喜欢青蛙和鸟的比喻:有些数学家是鸟,其他的则是青蛙。
鸟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俯瞰延伸至遥远地平线的广袤的数学远景,他们喜欢那些统一我们思想、并将不同领域的诸多问题整合起来的概念,青蛙生活在天空下的泥地里,只看到周围生长的花儿,他们乐于探索特定问题的细节,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同样有的科学家是鸟,为我们的科技路线指明方向,有的科学家是青蛙,专注于具体的问题,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深耕。
这二者对国家而言同样重要,没有鸟,我们则没有方向,没有青蛙,我们的科技是空中楼阁。
然而我,既希望当鸟,也希望能够当青蛙,能够提出足够有前瞻性的理念,也能自己把自己的理念进行实践。
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共同见证我的这豪言壮语。”
林燃说完后,台下依然是前所未有的热烈掌声。
一方面是因为成就,无法辩驳的成就摆在这,大家都心服口服。
另外一方面则是资源,林燃手上握着的资源以及未来潜在的资源,绝对是在座所有院士里最多的,用简中互联网上的形容来说,就是含权量最高。
林燃看着台下鼓掌的众人,脑海里闪过了老人给他那份书法稿里的后两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现在的他,确实有点这样的感觉。
央视大楼,也是此次燕京行程的最后一站。
面对面节目的再次采访。
为整个登月做收尾。
还是小撒,还是面对面登月特别节目。
“登月真的不难,五十年前前人就曾经做到过,我们现在要再提登月有什么奇怪?
人少?人少不是重点,现在的技术还更先进了呢。
我们这有一百个人,能抵挡当年NASA一万人!大家各个都是以一当百的存在!”
林燃的声音从演播厅的播放器里传来。
这是b站登月纪录片的片段被央视拿来用了。
第280章 一个人的奇迹
b站的登月纪录片已经上线,6块钱四个小时,在大年三十的那天上线的,购买人数已经超过五千万了,这已经快和b站日活人数持平了。
根据b站2021年财报显示,他们的月均用户是2.72亿。
这一波直接给b站赚麻了,付费率接近20%,要知道五千万的付费只是春节假期期间,后续还会不断上涨。
可以说,b站只花了12亿,就让五千万个用户完成了从用户到付费的转化,在移动互联网如此成熟的2021年,这笔生意绝对大赚特赚。
央视也就直接把b站的纪录片片段拿来用,至于b站,压根反抗不了央视。
“刚才您收看的片段是纪录片《复刻阿波罗》第一集《一个人的奇迹》中的片段,而片段里的那个年轻人现在就坐在我的面前,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林燃教授,也祝贺他成功完成了登月。”
小撒鼓掌非常卖力,连带着演播厅台下的观众们同样卖力。
能来现场看林燃采访,那都得是燕京本地好的部委、企事业单位才能分到票。
像边缘事业单位,只能从朋友、亲戚、同学那听到还有这玩意。
甚至分到票的机构,想从工会手里拿到票,那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就是登月第一人的号召力。
“大家好,我是林燃。”
小撒笑道:“上次来我感觉我还能勉为其难的提一下保送燕大,现在我感觉再提保送燕大有点自取其辱了。
毕竟我都一把年纪了还要靠燕大往我脸上贴金,林教授已经是交大以你为荣。
网上都调侃说,因为你的存在,连带着帮交大直接原地飞升,坐稳了Top3的位置。
好吧, top2还是比top3稍微领先那么一点点。”
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老梗上。
林燃点了点头:“不重要,只要我还在交大,交大早晚能成为top1。”
小撒赶紧说:“那时候我也已经退休了,我不用再在央视的演播厅里面对林教授了,我到时候让我儿子去上申海交大。”
这让台下观众笑成一片。
小撒接着把话题拉回采访本身:“林教授,刚才那个片段是什么时候的事?”
林燃不假思索道:“前年9月,那时候我才回国。”
小撒接着问道:“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您就已经提出了要登月的口号?”
林燃点头:“是的,那时候我们的员工就很清楚,我们的目标是月球。”
小撒问:“我们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阿波罗科技只有一百号员工。”
林燃纠正道:“准确来说是108位员工,其中有交大来的实习生52名,年纪在80岁以上的雇员27位,也就是说真正的有经验的员工只有29名,这其中还包括了我自己。”
林燃对数字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小撒咽了咽口水:“所以说,您在视频中讲话时候,提到的以一敌百,包括了实习生和NASA雇员?
当时您说了要在21年年底完成登月吗?”
林燃回答道:“是的,我的意思就是我们这108个人,大家一起能够爆发出和60年代NASA上万名员工同样的战斗力。
没有,我只说了我们的目标是复刻阿波罗登月,具体时间进度只有少数核心员工知道。
毕竟这个放在那个情景下,有点过于惊世骇俗了,我怕把人都给吓跑。”
小撒感慨道:“是啊,哪怕现在林教授已经成功完成登月之后,我们再回过头去看这段旅程,依然会觉得不可思议。
所以当时是什么给您带来了信心,让您觉得,我一定能做到?
我们作为外人,哪怕时至今日,让我再回到2020年,我也很难相信您真的能在2021年年底完成登月。”
林燃想了想说道:“我认为这得益于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我对整个阿波罗登月工程的掌握和华国优秀的工程师群体。
这三者共同造就了这一场奇迹。
所以其实我在看到b站纪录片叫一个人的奇迹,我觉得有点太过了。
只有我一个人,是肯定无法完成这样的伟业的。”
小撒纠正道:“教授,只有第一集叫这个,一共8集纪录片我都看完了,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毕竟在第一集那个时间节点,叫一个人的奇迹,是因为只有您一个人相信,一定能够完成阿波罗登月。”
b站的纪录片分了8集,一集30分钟。
小撒接着问道:“我相信这是我,也是绝大部分人都很好奇的问题,那就是整个阿波罗科技最开始的资金是不是来着巴兹·奥尔德林,如果是,您又是怎么说服他的?”
因为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的一番话,导致他在华国有着非常正面的形象。
毕竟在华国人看来,这番话等于是让自己在阿美利肯政治死亡了,属于是舍生取义的行为。
在华国的价值观里,舍生取义的行为,评价权重非常高。
加上即便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考量,跨世纪登月的奥尔德林,也依然有着足够高的评价。
二者结合之下,奥尔德林在华国绝对的正面人物。
“这是因为我们对去月球这件事都有着同样的执念。
巴兹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再去一次月球,正好我也想去上面看看,我们属于是一拍即合。
上一篇:人在崩铁几千年,游戏开服了?
下一篇:重生者太密集?我带国家队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