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魔法 > 我的身体求我长命万岁

我的身体求我长命万岁 第210节

  不过,儿子孙子们上学的时候,王老岩也是去学校瞅过几眼的。

  那也就是一门课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对着几十个娃。

  何曾见过这种阵仗?

  坐在旁边的李老嘎悄悄凑过来,声音压得低低的,带着难以置信的咂舌:“老岩哥,你算算……八个老师,教我们十七个学生?乖乖,合着一个老师就管两个人头?”他掰着手指头,眼睛瞪得溜圆。

  课程开始了。

  ————————

183 教授,咱简单修订一下

  183 教授,咱简单修订一下

  课程开始了。

  教室后面靠墙,农业局老吴正襟危坐,在厚厚的工作日志本上奋笔疾书: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地点:黎江县云岭青黛种植技术培训教室

  课程记录:

  师资配置:项目师资力量雄厚。由浙江大学吴振邦教授(长江学者、博导)亲自主持并坐镇指导,核心教学团队为吴教授带队的4名浙大研究生(林远,XX,XX,XX),负责理论讲解与答疑;另配备4名专业农技服务公司技术员(XXX等),全程负责实践操作指导;本地协调员方秀兰及芸芷现场助手1名提供保障支持。总计11人,师生比近1:1.5,保障充分。

  教学设施: 教学依托两大排特制木质标本陈列柜(带玻璃门,防潮处理),内置“云岭青黛”各生长周期完整植株标本、不同土壤类型剖面标本(清晰展示根系分布)、典型病害/虫害放大标本(如叶斑病、根腐病等,标注清晰)等,直观性极强。辅助教学为传统黑板粉笔图解(如绘制土壤结构、病害特征等)。

  授课情况(林远主讲):首节理论课(识其形,知其性)备课充分。主讲研究生林远讲解深入浅出,善用本地化比喻(如“糍粑土”喻粘重土壤、“老青冈脚”喻板结、“疖疮叶”喻病斑、“耗子嗑洞”喻虫孔),农户理解接受度高,课堂互动积极。研究生分组辅导及时到位。

  技术要点观察:标本系统覆盖“云岭青黛”全生育期及关键病理,是技术普及的核心载体。土壤剖面标本对理解其根系特性及水肥管理要点至关重要。病害标本放大倍数适宜,特征标识明确。

  项目投入观察: 摒弃电子化设备,精准选用最契合目标农户(文化程度、认知习惯)的传统直观教学方式(标本柜、黑板板书、实物类比)。标本柜制作精良、标本采集制作专业,投入成本显著高于常规农技培训。

  本县现有农技推广条件(特别是直观教具系统化、专业化程度)短期内难以企及此标准,需学习其“精准适配受众”的理念。

  初步评估: 芸芷在技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上投入巨大且用心良苦,硬件配置(标本系统)与软件配置(高师生比、本地化讲解)均属高规格,旨在确保技术落地精准度和农户掌握度。效果初显,持续观察。

  ……

  老吴的旁边,政府办的刘干事同样离副处级还差着十万八千里,自然也同样得亲手写工作日志。

  和农业口的老吴关注于技术不同,刘干事的思考更注重于工作流程和组织形式。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地点:黎江县云岭青黛种植技术培训教室

  课程记录:

  教学组织:项目组织架构清晰高效。

  由顶级专家(吴振邦教授)挂帅背书,形成“专家督导(吴)-高校团队主讲(研究生4人)-企业技工实操(技术员4人)-本地协调保障(方秀兰等2人)”的多层级协作模式。职责明确,衔接顺畅。

  教学模式:采用“理论(研究生主讲)+ 实物观察(标本柜)+ 即时辅导(分组)”三结合模式。尤为突出的是:

  实物教学核心:两大排专业标本陈列柜作为视觉锚点,贯穿理论教学,极大降低了知识理解门槛。

  语言本地化:主讲者(林远)大量运用本地熟知的物象比喻(如“糍粑土”等),有效破解术语障碍,学员专注度高,理解程度高。

  精细化辅导:高师生比(约1:1.5)确保个性化关注,研究生与技工随时解答疑问,课堂“死角”少。

  流程设计:首课流程(理论导入 -> 实物对照 -> 重点图解 -> 分组答疑)设计合理,节奏紧凑,学员参与度保持良好。摒弃PPT等电子设备,全程粉笔+实物,契合环境与对象,减少干扰,聚焦内容本身。

  资源投入:为达成培训效果,芸芷在教具上投入很高:定制标本柜工艺考究(木质、防潮玻璃),标本采集、制作、保存专业性强,覆盖知识点全面,属一次性高投入、长效使用的优质资产。

  其“以学员认知为中心”的教具设计思路,值得在今后我县组织的类似面向特定群体(如农民、手工业者)的技能培训中借鉴。

  初步成效:学员(17人)课堂反馈积极,对讲解内容表现出较高兴趣和理解力。教学方式显著降低了学员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信心。吴教授坐镇及高规格团队配置,极大提升了项目权威性和学员重视程度。

  启示:芸芷此轮培训在“如何有效向特定文化背景群体传递复杂技能”方面提供了成功范例,其核心在于:权威背书 +认知适配(语言+教具) + 精细辅导 + 重资产投入(教具)。

  其组织模式和“用户导向”的教学设计理念,对我县优化培训工作流程、提升培训实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趁着课间休息的间隙,老吴和刘干事都停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教室前方正与方秀兰低声交谈的吴教授。

  那眼神里,除了例行公事般的记录观察,此刻更添了几分发自内心的钦佩。

  作为体制内人员,他们俩知道的内情自然比王老岩们多得多。

  不仅清楚吴教授此行“站台”的核心任务,更对昨天接风宴上那场“恶战”记忆犹新——这位看着斯文的学界泰斗,酒桌上硬是凭一己之力,车轮战般应付了县里、镇上好几拨敬酒的,谈笑风生,杯到酒干。

  下半场转战KTV,面对芸芷不知从哪儿请来的,段位明显高出本地几个档次的专业“商务人士”,吴教授照样从容自若,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两人私下还嘀咕过:今天这课,吴教授怕是要在宾馆好好歇一天了,能露个面就不错。谁能想到,人家不仅来了,而且精神奕奕,那锐利的眼神扫过课堂时,专注度比谁都高。

  更没想到的是,他带来的这套教学,从标本柜的精心设计,到研究生们深入浅出的本地化讲解,再到这高效的分组辅导模式,环环相扣,丝丝入理,效果出奇的好!

  看着眼前这流畅高效的课堂,再想想昨天酒桌上那份举重若轻的潇洒,老吴和刘干事心里那点“不过是来撑个场面”的揣测彻底消散了。

  准备工作做得如此滴水不漏,执行得如此精准到位,这份潇洒,背后是实打实的硬功夫啊!

  人家能稳稳站在那个位置上,享誉学界,还真不是只凭一个响亮的头衔。

  然而,就在两位驻点干部心生敬佩的目光中心,吴振邦教授本人,心头的惊疑一点都不比两人的钦佩少上半分。

  表面上看,他正温和地与方秀兰交流着学员的反应,偶尔微微颔首,镜片后的目光锐利依旧,仿佛一切尽在掌握。只有他自己知道,此刻内心深处正翻腾着怎样的波澜。

  这……不对劲。

  林远是他的学生,他很清楚。这孩子理论扎实,人也聪明,但性格偏内向,临场经验更是有限。

  这次带他们几个出来,本意是让他们长长见识,打打下手,主要的讲解任务,他原计划是要亲自把控核心部分的。

  吴教授人都愿意来站台了,当然也不差认认真真准备了一份教案,拿到教案后,芸芷很客气地表示:由于大规模种植和未来工业化生产的原因,可能需要请国外同行,及相关专业公司,简单修订一下。

  吴教授当然不介意啦,他准备的那份教案,知识点密集,逻辑严谨,但确实带着浓厚的学院气,能够加强一下实践部分,自然也是很好的。

  结果芸芷修订的速度很慢,直到昨天才定稿,然后……吴教授已经在飞机上了。

  再然后……就实在太忙了。

  从早到晚的行程,应接不暇的接待,晚上那场堪称“硬仗”的应酬,回到住处时已是深夜。

  那份最终定稿的教案……吴教授只能硬撑着眼皮,匆匆扫了一眼标题和结构,确认了关键数据点无误,想着内容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核心框架也没变,就没再细看。

  结果呢?

  刚才课堂上,林远的表现,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那份生涩是有的——粉笔被紧张的手捏断了两三次,讲解到土壤有机质部分时明显卡壳了几秒,甚至有个专业术语差点脱口而出又硬生生憋了回去……这些细微的瑕疵,落在吴振邦眼里清清楚楚。

  但神奇的是,效果却出奇的好!

  那些精妙的本地化比喻——“糍粑土”、“老青冈脚”、“疖疮叶”、“耗子嗑洞”——简直像是直接从这些老农脑子里掏出来的,精准无比地击中了理解的靶心。

  整个课堂的氛围被调动得异常活跃,那些原本写满迷茫和紧张的脸,随着这些熟悉的意象不断点头、恍然。连李老嘎、杨石头那几个看着最“愁人”的,都开始跟着比划了。

  这绝不是他原教案的风格!

  他吴振邦是学者,习惯用数据和逻辑说话,虽然也强调深入浅出,但绝不会如此密集、如此“土味儿”地运用地方性比喻。这些比喻用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仿佛说话人自己就在这片土地上浸淫了多年。

  还有标本柜的运用节奏。林远总是能在讲解一个抽象概念后,极其自然地引导大家去看对应的标本,时机把握得堪称精准,这衔接的流畅度,也绝非一个初次独立授课的研究生能轻易做到的。

  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感极强,环环相扣,明显是经过了极其精心的打磨。

  吴振邦不动声色地再次扫过教室:专注倾听的学员,认真巡视辅导的研究生和技工,还有那两排制作精良、内容详尽的标本柜……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完美得让他这个本该是“主心骨”的导师,心底反而升起一股强烈的陌生感。

  这份陌生感,并非对技术本身,而是对这呈现方式背后所蕴含的、对他目标群体深刻到可怕的洞察力,以及这份洞察力转化成的、高效得近乎“降维打击”的教学设计。

  这就是……

  简单修订一下?

184 不要过激反应

  184 不要过激反应

  十来天后。

  黎江县城东郊。

  一片原本沉寂的缓坡地,此刻被轰鸣的推土机和穿梭的工程车辆唤醒了生机。

  土地基本平整,视野开阔,远处是连绵的青山。

  这里,就是黎江县咬牙划拨给芸芷味觉、用于建设“云岭青黛”种植技术永久性培训中心的场地。

  筹建仪式简单而高效。

  县里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招商局、农业局的头头脑脑们悉数到场。

  红绸剪断,掌声响起,项目就此正式落地生根。

  芸芷方面,负责筹建处全面工作的,是从西南芸之味项目组贵州区调任过来的孙立明。

  孙立明四十出头,穿着熨帖的商务夹克,神情沉稳,眼神里透着项目管理者特有的干练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

  仪式后,他与县领导短暂交流,语气谦和但条理分明,重点落在“规范建设”、“按期保质”、“服务地方”几个关键词上。

  接下来的两天,筹建处租用的临时办公室里相当忙碌。

  孙立明带着从总部和贵州区抽调来的几个骨干……

  ……好吧,主要是贵州区,芸芷总部也没什么工程方面的人才储备。

  ……好吧,其实是在贵阳就地挖的团队——芸芷西南项目组更是白纸一张。

  所幸,最近几年全国土木行业都不好混,芸芷把班子搭起来还算轻松。

  大家分外珍惜芸芷这个既大方又大气的东家,省却了不少办公室政治的麻烦,磨合得相当顺利。

  就这么个班子,加上本地招聘的几名文员和司机,筹建处开始高速运转——

  对接设计院图纸、联系资质齐全的工程总包单位、细化招标方案、协调水电接入……每个人走路都带着风,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项目启动期特有的焦灼与亢奋。

  就在这紧张有序的忙碌中,不速之客来了。

  第三天下午,办公室的门被礼貌地敲响。

  前台小杨打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两个中年男人。

首节 上一节 210/2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倒计时90天:华夏进入一级战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