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成了大明勋戚

我成了大明勋戚 第547节

不过相比较陈桓这位泰宁侯嫡子,很明显沈忆宸的地位跟重要性不知要远超多少倍。兵部员外郎陈汝言,此刻立马打起了圆场道:“天涯何处无芳草,既然这位姑娘是大司马旧识,陈公子就不要夺人所爱了。”

“说的没错,咱要有待客之道,柳儿姑娘就坐过去吧。”

“没想到沈阁老在沉香阁还有旧识,真人不露相啊,哈哈。”

在场众人你一言,我一句的缓和打趣着,可陈桓的脸色阴鸷到了极致,他没有想到自己堂堂未来的泰宁侯,会在党羽眼中这般没有地位,呈现出一边倒的劝说。

“陈桓,有些话本官不想再说第二遍。”

沈忆宸这次指名道姓,同时身上的气势陡然间迸发出来,与之前那副谦逊低调的模样截然不同,威压隐约还盖过了在场的忠国公石亨,让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直到这一刻,诸如石彪等人才明白,为何忠国公会如此看重沈忆宸,不惜降低身份去主动拉拢示好。此子真是隐藏到了极致,已然达到了不怒自威的境界!

面对这番警告言语,陈桓在恐惧之下本能的松开了手掌,脸上的神情阴晴不定。柳儿趁势起身,坐到了沈忆宸的身边,不过就如同当年一样,依旧仅是寻常的坐着。

“来,来,来,大家继续喝!”

石亨见到气氛有些凝固,立马举起酒杯活跃一下,柳儿合时宜的举起酒壶,一边给沈忆宸倒酒,一边说道:“柳儿谢过沈阁老解围,但妾已是蒲柳之身,当不起沈阁老厚爱。”

柳儿毕竟混迹于青楼,人情世故这点差不到哪里去,她很清楚沈忆宸这样帮助自己解围出头,至少会得罪泰宁侯嫡子,顺带影响与其他朝堂大员的气氛。

自己区区青楼女子,何德何能当此相助?

听到的柳儿惶恐的话语,沈忆宸却淡然笑道:“无妨,举手之劳,你不用放在心上。”

别说是什么泰宁侯嫡子,就算是现任泰宁侯他都没有放在眼中过,什么东西也配得上自己“得罪”二字?

另外沈忆宸愿意这样做,除了帮柳儿解围外,更多是为了在忠国公石亨等党羽面前立威。既然双方如今有了合作关系,那么就不能在诸如石彪这样的莽夫心中,留下一个谦虚怯弱的印象,否则很容易蹬鼻子上脸。

沈忆宸要的是“强强联手”,不是忠国公石亨在自己之上!

几杯酒下肚,很快就恢复了一片虚假祥和景象,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流逝着,终究到了要酒阑人散的时刻。众人纷纷站起身来互相告别,石亨很明显有些很多了,在侄儿石彪的掺扶之下,这才踉踉跄跄的走出了房间。

望着马上就要离去的沈忆宸,柳儿用着无比不舍的语气,把他送到了门口,然后轻声说道:“沈公子,慢走。”

“沈公子”是柳儿心中对于沈忆宸,初见时候最难以忘怀的印象,她也知道今日这一别,以后几乎不可能再相见。

柳儿本以为喝多了的沈忆宸,会意识不到称呼的变化,结果没想到耳旁却传来一道声音:“年华易老,秦楼楚馆终究不是安身立命之所,有我这个旧识的名头在,早早离开这是非之地吧。”

说完这句话后,沈忆宸就头也不回的大步离开了沉香楼,萍水相逢能用名声给柳儿借势,也就只能帮到这里了。

宴席一行人四散离去,回到轿子上本来一副醉醺醺模样的石亨,眼神立马恢复了清明。侄儿石彪知道叔父海量,这点酒压根就不可能醉倒,见到这一幕后并没有任何意外神情。

“叔父,沈忆宸后面转变主意,如此爽快的答应与我们联手,你说他是不是有什么企图?”

“没有任何企图的事情,你愿意干吗?”

石亨很是不屑的回了一句,沈忆宸要是没有野心跟企图的话,又怎会参与谋划立储之事。

“叔父,我的意思是沈忆宸不好控制,与他联手会不会有什么隐患。”

仅是一场宴席,沈忆宸就给了石彪深不可测的印象,哪怕与胡濙这种历经六朝的老狐狸打交道,都没有那种莫名的心悸跟压迫感。

“石彪,有一句话叫做一山不容二虎,恰巧我与沈忆宸都是只猛虎,慢慢体会吧。”

石亨说完这句话后,就倚靠在背垫上闭目养神,不再多言。

另外一边的沈忆宸,同样回到了自己马车,卞和见到东主回来,立马慎重的询问道:“东主,石亨与你谈了一些什么,他野心勃勃可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谈了联手介入立储。”

对于石亨有插手立储的野心,卞和并不意外,毕竟早在漠南蒙古定襄伯郭登就告诫过。

“那东主如何回应的?”

“我答应了。”

“什么,答应了?”

卞和瞬间神情浮现满满的震惊,石亨所作所为继续下去,绝对非家国之福。沈忆宸早就许诺了定襄伯郭登,回朝后会钳制石亨的野心专权,为何又要答应与他联手合作。

这不是为虎作伥吗?

看着卞和诧异的神情,沈忆宸一如既往的平静,仅是淡淡回了句:“天下运转规则在于一个势字,石亨想要借成国公一脉的势,去压制反对的文官跟宗亲。”

“同样我也需要借他的势,去压制一个比宗藩还要强大的阶层。”

说罢,沈忆宸眼神中浮现一缕寒光,他即将要开启一段刀尖上的舞蹈!

第512章 天下为公

借势去压制一个比宗藩还要强大的阶层?

听到沈忆宸说出这句话,卞和有些愣神的呆望着对方,他一时想象不到大明还有哪个基层,会比宗藩还要强大,难道说东主想要压制皇帝?

“东主,莫非你想要走上跟石亨同样的道路,可霍光、曹操之辈哪怕权倾一时,终究没有好下场啊。”

卞和对于沈忆宸的忠诚是无可置疑的,但这一辈子接受的孔孟儒家思维,让他很难跳出君臣父子的那一套礼法道统的范畴。

如说过到了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地步,逼迫沈忆宸不得不反,那卞和还能过了自己心里那道坎,可以毫无负担的辅佐东主去逐鹿中原。

可问题是现在,景泰帝朱祁钰的制衡手段,依旧处于一名君王的合理范畴之内,客观而言远远没到君逼臣反的阶段,这样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当个权臣,几乎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面对卞和隐喻的告戒,沈忆宸知道他肯定是想歪了,于是淡淡笑道:“卞先生误会,就算我日后做出压制皇帝之事,也绝对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下一个乾纲独断的‘皇帝’,放心好了。”

放心?

本来卞和相对来说还是放心的,至少他知道沈忆宸不是什么为了权势不择手段的野心家。但此时沈忆宸却莫名说出来这句话,卞和心里面就泛起了波澜,难道说东主还真有压制皇帝的想法,这让人如何放心!

“东主,恕属下愚笨,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时代的局限性,让卞和猜测不透沈忆宸的想法,他只能开门见山去寻求一个答案。

面对卞和充满困惑的眼神,沈忆宸长吁一口气,换上了一副郑重无比的神情回道:“好,那我就告诉卞先生,是为了压制以朝廷文官为首的整个士大夫阶层!”

没错,宗藩之害并不是压在明朝百姓身上唯一的大山,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危害,不下于那些被养猪的朱姓皇族。

特权、免税、逃役、土地兼并等等,宗藩制度的弊端,通通能在士大夫阶层上面找到。甚至就连权势,明朝后期亲王也远远不如当朝首辅,顶峰的张居正时期连皇帝都得退避三舍。

但沈忆宸他本身就是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压制宗藩能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双方利益不至于有太大冲突。但要拿士大夫阶层开刀,就等同于自毁长城,满朝文武除了商辂等寥寥几人,可以想象没有人会愿意损害自身利益。

这时候就需要绝对的强权,来剥夺士大夫阶层占据的特权,减轻最底层百姓身上的重压,打破中华历朝历代三百年轮回的宿命。

这份强权单单靠沈忆宸自己不够,就算够了到最后也会成为众矢之的,千年下来包括商鞅、王安石等等改革者在内,往往会得罪太多的群体没有什么好下场。

所以除了借助石亨的势,沈忆宸还需要石亨这面“虎皮”去挡枪,分担对于自己改革的仇恨跟压力。

当然,目前一切都是沈忆宸最为理想化的谋略,实际执行起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没有人可以提前得知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沈忆宸即将开启一段刀尖上的舞蹈,他将在皇权、武勋、士大夫三方势力之间走钢丝,维系着一种紧张的平衡。然后再各方互相压制共同削弱,稍有不慎轻则朝野震荡,重则会爆发战争,华夏大地生灵涂炭!

这种局势很像是大明皇帝经常玩的帝王之术,在宦官、文臣、武勋之间掌控一种实力平衡,只不过操控棋盘的棋手,换作了沈忆宸罢了。

听到沈忆宸的回答,卞和整个人彻底呆住了,他最为不着边际的想法,无非就是沈忆宸充斥着野心想要凌驾于皇帝,成为霍光曹操之流。

结果万万没想到,得到的回答却是压制士大夫!

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沈忆宸凌驾君王又想压制士大夫,那谁又来统治国家,东主到底想要做一些什么?

“东主,士大夫乃国家根底,如何能压制?”

卞和不解的反问了一句,亦或者沈忆宸的思维,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极限。

“卞先生你错了,士大夫并非国家根底,苍生百姓才是。”

“我想要做的事情便是天下为公!”

沈忆宸终于在旁人面前,说出自己心中压制许久的四字话语,这才是他为官的真正初心跟理想。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封建王朝之所以打破不了轮回的宿命,就在于它们是一家一姓的产物。为官想要以天下为己任,以万民为使命,那么就得做到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听着沈忆宸说出这四字,卞和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沉思,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消化今日这番对话带来的冲击跟震撼。

不过卞和至少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沈忆宸在京师权势的漩涡中,依旧没有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的改变,此乃家国之幸!

伴随着马车的摇晃回到成国公府,沈忆宸没有把与石亨的联手合作告知任何人,看望了一下陈青桐跟女儿后,就独自前往书房铺纸磨墨,书写着关于限制宗藩的律法条例。

其实在限制宗藩这点上面,整个明朝并非没有任何动作,嘉靖出台了《宗藩条例》,万历十四年作为补充又出台了《宗藩要例》。

导致的结果就是涝的涝死,旱的旱死,亲王级别的高级宗藩丝毫不受影响,他们的收益更多是游离在灰色地带,比如良田兼并跟各种农户的挂靠,还有利用权势的垄断产业。

底层的远支宗室,在不能从事任何生产的情况下,那就只能靠一点宗室俸禄续命。朝廷要是敢断了他们的粮,就等同于要了他们的命,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宗之法根本不改变,宗室财政支出就永远压缩不下来。

沈忆宸编写的《宗藩条例》重点,就是针对《皇明祖训》里面各种对于宗室生产的条条框框。反正都已经闹到了这一步,就得尽量想办法根治,不至于最终执行下去成为了一纸空谈。

接下来的数日时间,景泰帝朱祁钰再次出现了辍朝的情况,不知道是身体缘故还是沉迷于炼丹。不过沈忆宸同样除了惯例的前往文渊阁当值,把剩余的全部精力放在了编写《宗藩条例》上面,颇有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界。

可沈忆宸不关注,并不意味着阁部廷议上发生的事情,不会在整个京师乃至于大明传播。很快京师的国子监、会馆、书院等等文人士子聚集的地方,全部都在讨论他上疏的《宗藩弊论》。

特别是彭时、何闻道等等“沈学”门人,干脆在京师著名的大兴隆寺举办了一场讲学,辩论该如何做到顺利改革宗藩,还不会引发朝野动荡。

大兴隆寺别看是一座寺庙,它里面可供奉着“大明国师”姚广孝的画像跟排位,在京师文人士子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后世“心学”大家王阳明,就曾长期在这里讲学,还与当时的吏部郎中方献夫论学,引发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

讲学消息一经传出,整个京师的青年才俊可谓是云集。自太祖皇帝颁布《皇明祖训》,不允许妄议明朝宗室藩王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有高官大臣明言宗室之弊,想要不引发轰动都难。

“沈阁老真乃国士也,此封上疏可谓是切中要害,如果能落实下来为天下百姓之福!”

“范文正公曾说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下看来满朝文武,唯有沈阁老做到了心怀社稷。”

“宗藩之弊愈发彰显,为了发放宗室俸禄以至于边军惨败,改革迫在眉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人风骨莫过于沈阁老!”

年轻就意味着热血跟朝气,参与讲学的青年才俊们,看着沈忆宸《宗藩弊论》的文章,听着台上大家为国为民的讨论,可谓是义愤填膺,各种对沈忆宸的称赞声音不绝于耳。

如此浩大的场面,景泰元年的榜眼跟翰林院庶吉士主持,那么吸引来的自然不可能仅是年轻士子。大兴隆寺阁楼的一间禅房内,两人透过打开的窗户,注视着楼下讲台发生的场景。

并且这两人身份还不低,一人算是沈忆宸的老熟人,他便是户部尚书金濂。另外一人,日后成为名满天下的“宰辅”,只不过现在他还仅担任户部侍郎一职。

这人便是开创了内阁首辅制度,三杨之后再度让内阁压过了六部的李贤!

六部中最关心宗藩改革的,除了主管礼法的礼部外,就是主管钱粮的户部。当年为了发放宗室俸禄,金濂在景泰帝朱祁钰的施压之下,咬牙克扣了宣大边军加饷,致使两万多名大明将士,永远的长眠于科尔沁草原,成为了他心中难以言喻的痛楚。

如今三年过去,金濂依旧没有放下这桩旧事,时时刻刻被愧疚给压的喘不过气来。直到沈忆宸上疏了《宗藩弊论》,让他看到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希望。

但身为朝中重臣,金濂更加清楚沈忆宸上疏内容的激进,几乎不存在全盘实施的可能性。于是他今日带着一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心态,想听听论学的青年才俊们有何高见,说不定就能从中找寻到一条改革道路!

至于身旁的李贤,是金濂感觉到自己年老体衰后,物色的户部尚书接班人。此人才华横溢,厚有度量,更重要正学能容善类,诸多品质让金濂感到是可以信任托付的对象。

金濂这次把李贤带过来一起旁听,就是想要告诉对方,户部银钱在账面上是一串串数字,放在百姓跟将士们身上,就将成为一条条人命,要深知责任重大!

“原德(李贤字),你对于下面士子的议论,心中有何感想?”

听到金濂问及自己,李贤赶紧侧身拱手道:“大司徒,沈阁老的上疏引发了众士子的共鸣,看来宗藩之弊在地方还要严重许多,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能到京师学习或者赶考的士子,基本上已经脱离了穷书生的范畴,大多数属于家境殷实的范畴。可就连这样群体,都义愤填膺的痛斥宗藩弊害,称赞跟支持沈忆宸进行改革,就能推断出地方更是苦不堪言。

首节 上一节 547/63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