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075节

  先前,邓子龙已经把他的意思都告诉了手下众将,他们也知道需要由大明攻占玳瑁城。

  虽然不知道这背后有京城那边的操作,只以为是俞大猷的意思,毕竟剿灭林凤海盗集团的功劳可不小。

  他们作为军人,自然也是想要立功获赏的,自然要想法设法完成任务。

  虽然他们这里有十条战船,但是其中一条蜈蚣船是作为传信工具,联络信息用的。

  这边一旦定下来方案,蜈蚣船马上就要起航返回大明,把这里发生的事儿禀报俞大猷得知。

  所以,实际上他们能留下来的战船,也只有九条。

  至于为什么不考虑征用李锦的两条商船,还是算了吧,他们船上几乎就没多少武备,水手也不过百人,留下对战事没有什么意义。

  甚至,为了防备,还要分出人手盯住他们。

  对于海商,特别是那些水手,大明水师是时刻保持着警惕的。

  要知道,大部分船民,当初其实或多或少都参与过倭寇团伙,谁知道其中哪些人和林凤海盗集团有联系。

  到时候要是背后捅上一刀,貌似更危险。

  而且,邓子龙其实也收到过消息,那就是海上多少还是和海盗有联系,毕竟他们要跑船,难免不和海盗遭遇。

  若是一直给人送买路钱,念及细水长流,海盗一般也不会打劫送钱的海商。

  毕竟一旦动手,那就是要死人的。

  能白得物资和银子,谁又愿意拼着身家性命去博这一下。

  这也成为大明所有海商内部的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交好那些海盗,按时交上买路钱,生意才能做得好,财源广进。

  而这样的潜规则,一直持续到明末。

  应该说,虽然嘉靖朝的海盗,或者说倭寇很猖獗,但是其实力,终究还是比不过明末大海盗郑芝龙的。

  在崇祯元年九月,感受到明朝朝廷的一番诚意后,郑芝龙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归顺了明朝中央政府,诏授为福建巡抚熊文灿手下的“五虎游击将军“。

  于是,郑芝龙坐镇闽海,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时,所率部众就达三万余人,各类战船千余艘。

  别以为汪直、徐海这些大倭寇实力是不是比郑芝龙还强大,都有好几万人的规模,这个数字其实是虚的。

  因为,十万之众的数字,包含不少依附在他们羽翼下的倭寇团伙,他们名义上听从命令,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各自为政。

  而其中实力最强大的倭寇也就是汪直,手下真正的嫡系也不过三万人,和郑芝龙实力在伯仲之间。

  不过,郑芝龙的舰队战斗力更强。

  都知道,倭寇擅长陆战而不擅长海战,汪直、徐海肆掠的时候,正是东南沿海海防空虚的时候。

  若是当时俞大猷能够整顿浙江卫所水师,御倭寇于海上,倭乱也未必会那样蔓延整个大明沿海。

  而郑芝龙的时代,其部下已经彻底蜕变成海盗集团,强于海战,陆战对上疲弱的卫所兵,战力也是不俗,但也就那样。

  所以,郑成功那会儿,带着数万军队,依旧被满汉八旗轻易击败。

  也就是仗着战船炮火的犀利,才能让郑家偏安一隅,勉强守住台湾。

  至于收复台湾,好吧,那是因为破釜沉舟没了退路,二就是岛上荷兰人太少,在那个信息传递慢和交通限制的年代,慢慢磨死他们。

  而郑家能打造出这样的海盗集团,靠的可不是自己走私经商赚取财富,也包括其他海商送上的买路钱。

  要知道,那时候郑芝龙给每条海船开出的保护费高达三千两银子,只要给银子,就可以获得他的令旗。

  有了令旗,商船就可以横行在东亚海域而不用担心被海盗打劫。

  甚至,就连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为了商船在东亚海面上的平安,也得掏银子从郑芝龙手里买令旗。

  有了大笔银钱的收入,让郑家在明末成为东南沿海当之无愧的第一家族,靠的可不是明廷封的官职,而是手下已经膨胀到十万规模的水师船队。

  而获得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史书上记载很少的料罗湾海战。

  此战,郑芝龙指挥手下几乎所有重炮战船和明廷福建水师参战,而对手则是国力蒸蒸日上的荷兰舰队和刘香海盗集团。

  料罗湾海战是一次明朝对荷兰殖民者的自卫反击战争,郑芝龙广泛吸取西方海军的先进经验与技术,组建强大的水师,首开东方国家在海战中击败西方殖民国家的先例。

  而对比于西方殖民扩张的历史,指挥料罗湾海战的郑芝龙及其郑氏家族正是中国海商势力的代表,海盗出身的他们拥有独立的军队和独立的势力范围,甚至可以直接在海洋上与西方殖民势力交锋。

  他们的发迹历史,恰恰是西方无数海商势力发迹历史在中国的翻版,从某种意义上说,郑氏舰队的壮大以及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打击,是中国人跳出大陆思维,开拓万里海疆的开始。

第993章上岸

  料罗湾,位于福建金门东南海岸。

  在这片海域爆发的激战,也是明廷和西方殖民者之间爆发的第四次海战。

  第一次还在是在正德末年,此时嘉靖皇帝刚刚登基时,由56岁的广东海道副使王鋐奉命驱逐佛朗机人,也就是葡萄牙人而爆发的屯门海战,此战后明廷顺利收回被佛郎机人侵占的屯门岛。

  第二次则是1522年,也就是嘉靖元年,明廷与葡萄牙爆发了茜草湾战役,最终也是以明水师的胜利而告终。

  此战过后,葡萄牙人放弃了通过武力侵占大明的打算,也就是他们已经习惯的殖民地政策,改为贸易方式获得利润。

  而之后的两次海战,敌人已经变成了正在崛起的荷兰,分别是收复澎湖列岛的澎湖海战和料罗湾海战。

  前三次,虽然大明获得胜利,但都是苦战获胜,损失极为惨重。

  也就是料罗湾海战,因为郑芝龙舰队效仿西式战船,所以获得一场损失较小的海战胜利。

  不过,料罗湾海战的胜利,标志可不仅限于此。

  这是正在日渐没落的大明帝国最后的余晖吧,和飞速崛起的荷兰爆发的战争,也几乎断绝了此后百余年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任何奢望。

  是的,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一样,来到东亚海域后发现还有如此富庶的土地,所以他们也是想要进行贸易,获得利润。

  荷兰自万历三十年到来,开始在东南亚进行香料贸易,为了拓展与中国方面的贸易往来于天启四年在澎湖建立城堡。

  此动作刺激到当时的明廷,而后明廷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包围澎湖并爆发海战,与荷兰人交涉后荷兰人退出澎湖。

  但交涉过程中,福建巡抚商周祚在交涉信中提出,如果荷兰人愿意退出澎湖并前往台湾的话,福建政府愿意保障福建至大员间的商业往来。

  但是实际上福建地方官员并没有履行诺言,由于海禁令影响,原则上中国与荷兰的公开贸易关系是被禁止的,福建政府理解此点但仍开出空头支票以诱使荷兰方面认同其提议。

  而这,也成为料罗湾海战的诱因。

  在无法进入中国港口贸易的状况下,荷兰船只仅能停泊在漳州湾周边,在福建把总许心素协助下通过走私的方式进行交易。

  在许心素被郑芝龙击败之后,荷兰人转而与郑芝龙进行交易。

  此时的郑芝龙在正飞速扩张势力,而郑芝龙也要掌控和荷兰人的交易,自然不会轻易答应荷兰人的各种要求。

  在连续获得承诺并付出代价却没有任何结果的时候,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于中国方面失去耐性,在汉斯·普特曼斯至巴达维亚回报状况后,巴达维亚的决策者决定以海上掠劫的方式逼迫中国方面答应其要求。

  崇祯六年决定对中国进行掠劫行动后,巴达维亚方面于5月派出船只前往大员通报即将到来的作战,本队集中了六艘帆船出发,另外也集中了各地巡逻中或是顺路船只前往作战,趁西南季风吹起的夏季中国商人会自南方各地回到中国,在此时机对这些船只进行掠劫。

  作战目的为对中国福建沿海进行掠劫活动逼使中国政府答应其贸易需求,并在掠劫途中尽量降低中国人民伤亡。

  此战的结果,当然大明获得胜利,或者说是郑芝龙的胜利,他从此掌握东亚海域的海上贸易。

  不过此时,在这条大福船上,所有人自然想不到这些海商缴纳给海盗的买路钱,或者说保护费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能够让一支海盗水师具备和夷人舰队对战,战而胜之的实力。

  几人商量了一阵,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主意了。

  按李锦的看法,夷人应该是打算很快就对玳瑁城的林凤海盗集团采取行动,他们必须抢先宣示他们的存在,已经对林凤海盗集团,还有玳瑁城的权利。

  “这样,我马上写份公文,派船赶紧送回去交给大人得知,也好请他速速提兵前来支援。”

  此时,邓子龙还是有些紧张的说道。

  是的,由不得他不紧张,如此宣示他们的存在,夷人在发现他们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态度亦未可知。

  要知道,这可是距离大明千里之外。

  若夷人对他们起了杀心,杀死他们后朝廷也很难拿出证据追究此事。

  还是那话,船行大海之上,本就风险莫测。

  “为了安全,我们还是要先联系吕宋上那些接受过大明封贡的部族,让他们调兵为我们助战。

  有了他们的加入,夷人应该就不敢对我们轻举妄动。

  你们以为,此策如何?”

  邓子龙说完,就看向其他人。

  不过他说的办法,虽然没什么新意,但大家也都听进去了,纷纷点头。

  虽然有些冒险,可因为拉拢了吕宋岛上其他势力的介入,夷人很难封锁消息。

  如此,他们的安全自然就多了一层保护。

  看众人没人出声反对,邓子龙算是定下了计策。

  当即,他就在船舱里给俞大猷写了信,详细告知了此次出海的遭遇,包括和福州海商李锦的遭遇,以及他们从马尼拉探听到的消息,连甘薯藤的事儿也在信中提及。

  如此做,就是担心他们发生意外,那李锦得了甘薯藤,种出甘薯也不知道往哪里送。

  自然,邓子龙在信中也写了当初在京城时听说的消息,那就是魏广德魏阁老正在寻找的一种作物,和海商口中的红薯,也就是甘薯极为相似。

  只是不知道,两者是否就是一类东西。

  书信写好,当即封好交给蜈蚣船船长。

  在明朝,水师并没有专门的官职,都是套用卫所的军制。

  一般来说,小船的船只会派遣一名总旗担任,而人数再多一些的战船,则是由百户担任。

  一支小船队的掌队,根据船队规模选择百户甚至千户担任。

  而蜈蚣船上水手人数不少,所是安排的一名百户担任船长职务,并没有管带一类的官职。

  也就是到了清朝,和西方海军接触多了,才设立了专门的海军官职。

  很快,蜈蚣船上百户船长就带着邓子龙的书信上了一条小船,回到自己船上。

  随即命令手下升帆起航,想着大明闽粤海域而去。

  蜈蚣船的优势此时就体现的很明显了,有风用帆,无风划桨,总之都能保持很快的速度前进,用最短的时间达到目的地。

  人离开了,邓子龙又和其他人商议了一番。

  他们商议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如何召集兵马的问题。

  因为在此时的菲律宾群岛,或者说吕宋,其实在大明看来,并非一个完整的国家。

  是的,明朝,菲律宾群岛其实是由一南一北两个国家组成,北边的被称为吕宋国,占据吕宋岛大部分,而南面则是所谓苏禄国,其实就是大部族。

  只是,随着两国使者到达大明朝贡的,也包括其他部族的首领和他们派遣的使者。

首节 上一节 107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